构建生态课堂,促进学生发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构建生态课堂,促进学生发展实验小学课题组摘要:语文课堂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教师和学生必须面对的、无法逃避和躲藏的真实生活,是教师与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是师生生命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审美的场所,也是教师自身不断发展、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把握语文的命脉,寻找有效的策略,共同追求生态和谐的语文课堂,是新课程背景下语文学习的必然使命。关键词:生态课堂学生发展对话和谐教育以人为本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正如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全球的主题一样,生态平衡、生态和谐也是一个已基本取得全球化共识的当代人类主题,生态平衡或和谐所针对的主要是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强调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和两者的统一性,主张人应同自然和谐相处。无疑,“生态和谐”教育理念正是这一概念在教育上的移植、借用。早在1976年,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LawrenceCremin就在《公共教育》一书中提出“教育生态学”(EducationalEcology)的概念,并从简单借用生态学概念到消化、吸收、发展,逐渐形成了学科雏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教育学者开始借助于后现代主义的有关思想来审视教育。就教育层面而言,其核心还是诸如相互依存、协同合作、伙伴关系、灵活性、整体性、多样性、开放性等教育生态意识观念贯彻其间,从而将教学超载、关系失衡、无视人性、无话语泛滥、权力控制、缺少和谐的课堂改造成为迷人的后现代生态课堂。反观传统教学,我们往往把人当作社会工具来看待,把课堂作为培养“社会工具人”的“教堂”,而忽视了课堂教学中的生态实体──教师与学生。郭思乐教授在《经典科学对教育的影响及其与教育生命机制的冲突》一文中指出:“教育是人的精神生命活动的过程。”“教育中生命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存在这种可能性,使生命调动起自身的一切,去不断地创造自我,改善和发展生命,生命会从中受到鼓舞,从而收获丰富和充实的人生。”我们的教育必须创造这样一种人的整体生命投入的生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要求,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应是以生为本的生态模式。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课题组负责人及执笔:姜天生其他成员:周红陈小红21、以人为本的理念: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一份报告中强调:应当把人作为发展的中心,接受教育不再只是为了升学和谋生,更是为了个人能力的发挥和个人终身学习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学生是有能动性的、有学习愿望的、有实践能力的人,以人为本的教育强调以学生为本位,以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为目标,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学生思维的参与与内驱力的调动。2、和谐教育理论:从教育过程的角度看,影响教育质量和效益的基本矛盾,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包括教育教学的目标、内容、形式、途径、方法、手段等等)与学生身心发展(发展需求及发展水平)的不适应。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所产生的综合性教育影响力量,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发展需要在和谐基础之上能产生“谐振效应”,才能促使学生个体的发展达到其自身最佳程度或最佳状态。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率和效益。3、后现代教育理论:后现代的教育理论家们强调发展和维护个性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的教育方式,反对教条,反对教育预设的终极目标。也就更趋向于一种关注个体生命,强调一种微化与活化的教育。这是一种将教育还给教育也同时还给学生的教育,是一种彻底人性化的教育。教育将不再像过去那样从来没有取得过应有的独立的地位。4、生命教育观:生命教育观认为教育乃是生命与生命交流之过程。生命教育应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依据生命发展的动力,引导生命走向完整、和谐和无限的境界,保证生命发展的无限可能性,促进生命不断超越。而教育,则是生命意义逐渐显现的过程。三、研究过程: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实施进行:(一)、课题研究起始阶段:课题设计与调查研究阶段(2004年6月至12月)课题设计、立项与开题。调查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种种弊端,分析产生弊端的原因。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营造学生敢想敢说乐想乐说的氛围和质疑的能力。(二)、第二阶段(2005年2月至7月):探索生态课堂构建的模式,撰写阶段性报告。(三)、第三阶段:总结研究阶段(2005年9月至12月)主要是对典型案例进行综合、分析,撰写结题报告。四、课题研究方法:(一)、文献法通过学习教育理论,更新教师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素养,同时借鉴其它学校的先进经验,及时改进本课题的研究。(二)、个案法3进行案例研究。树立“问题即课题”、“工作即研究”的意识,倡导一线教师进行案例研究,通过记录案例并反思,从中得出具有鲜明特色的教育结论。每周业务学习时各安排一位教师进行教学案例剖析与反思。(三)、行动研究法。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使研究成果能够为本学科的教师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五、课题研究的目标:(一)生态课堂应是一种自然、和谐、开放、创造的新型的课堂,其核心应是亲和性、融洽性、创造性、自主性、生态有机性受到最大限度的重视和得到最大限度的强化。因此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和谐地发展,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二)生态课堂应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获取知识,展示自我。(三)生态课堂应是着眼于学生发展的课堂。因此要引导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六、生态课堂构建基本过程:(一)理念的提升—通向课堂生态和谐的基石1.价值观:学生本位。生态课堂是一种“有人”的课堂环境,它以学生为本位,在设置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力求与学生互通互融,打破原先的隔离,并力求彰显每一位学生的个性,让环境在每一位学生那里都具有特殊的意义,产生独特的作用。2.伦理观:尊重学生。学生是整体的人,有学习的能力、有探究的欲望、有创新的潜能、有独立的个性,这就要求一定要尊重和信任学生。要让学生自由地处理一切事物。只有在自由的时空下才能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这也是生态课堂尊重信任学生的表现。3.行为观:依靠学生。依靠学生体现了学生与环境的共生,环境育人,人创环境。生态课堂作为一种环境刺激与学生之间存在一定距离。要缩小这种差异,只能依靠学生,依靠学生自己的参与。在一系列的参与过程中,学生与环境之间的距离感开始缩小,外在的社会规范与学生的天性得以统一。(二)有效的提问——激活课堂智慧的金钥匙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一堂课的成功与否,问题设计是关键,那么,如何以新课标的理念指导问题设计,让沉闷的课堂变得富有生机和活力呢?1、问题要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师启发学生思考的过程。语言训练如果没有学生的思考,没有引4导学生凭自己的观察与思考而领悟,其结果肯定是低效的。好的问题设计如石击水,荡起圈圈涟漪,它能深刻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求得之。教学《田忌赛马》,在学生初读的基础上,我出示这样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孙膑让田忌同齐威王再赛一次马,并表示定有办法让他取胜,孙膑为什么表现得那么胸有成竹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问,学生的思维立即活跃开来,他们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纷纷从以下角度阐述了见解:(1)、孙膑善于观察,他注意到田忌与齐威王每个级别的马力相差不是很大,这是取胜的客观条件。(2)、孙膑机智聪明,要求田忌巧妙地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这是取胜的策略保证。(3)、第一场比赛,齐威王胜,孙膑注意到齐威王洋洋得意,忘乎所以,已产生轻敌思想,这样田忌就能顺利调换马的出场顺序而不至于引起齐威王的怀疑,这是取胜的主观条件。在这里,问题让学生有了遐想的空间,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处思考。这正是生态课堂诱人的魅力所在。2、问题设计能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较高层次的学习方式。和接受学习相比,它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有时探究性学习也被称为问题导向式学习,因此,问题往往被视为探究学习的核心。在课堂上,一个有难度但又能让学生尝到果实的问题,定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教学《永生的眼睛》时,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把出了一个问题让学生探究。你周围的人对捐献自己的器官有什么看法?这个问题大家在课下进行了调查,谁来谈一谈。学生说调查结果,并着重分析不愿意捐献的原因。很多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出示资料师朗读。(投影出示)资料一: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供体角膜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资料二:目前美国有超过84000多名患者登记等待器官移植,而且每13分钟就会有一个新的登记等待患者。2004年仅有30%的等待者获得了器官移植,而剩余的70%的等待者必须继续等待他们迫切需要的移植器官。不幸的是,每天有16个人会因为无法等到器官移植而丧失生命。看了这两段资料,心中有什么话要说?人们为什么不愿意捐献器官呢?引导学生谈一谈对器官移植的看法。可是琳达一家人对这个问题又持怎样的态度呢?在这里,教师确立了高质量的阅读专题,这些问题具有集中性(涵盖了课文最大内容),深广性(有相当难度,需要花一定精力),开放性(答案多维,能充分展示学生个性),5逆向性(能根据已知推论未知)。因此,能形成积极的探究效果,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琳达的父亲超越生死的大爱和琳达一家人无私奉献的精神,从中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学生的自主学习真正的落到了实处。3、问题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注重体验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体验更多的是指情感活动,是对情感的种种体会和感受。教师若能抓住课文的情感线设计问题,从而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振,那么教学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真正的愤怒》,在通读课文后,教师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暑假里,“我”与朋友结伴西北行,途经“五棵树村”时,请求(一位小姑娘给一点水)。小姑娘迟疑了一下,在经得(一位老妇人同意后,打开锁着的水窖,汲出一点水给我喝),而我却(用这水来洗脸),这让她们(愤怒极了)。然后教师顺势说:我们生活在江南水乡,看到祖孙俩对一碗水的表现,老师的第一感受是不可思议。同学们,你有什么感受?你有没有同感?就请同学们走进课文,找到让你们觉得不可思议的地方,找到后用“——”划好并轻声地读一读。南方的学生,对缺水没有更多直观的感受,对老妇人听到水落地的声音,喊了声“作孽呀!”感到不可思议。对小姑娘伸出双手用力挖起我脚下那一点被水浸湿的土,捏成一个泥团埋向树根更是感到费解。教师高明之处就在于紧紧抓住学生情感与文本中祖孙俩情感的反差,激起学生探究课文的热情,从而刻骨铭心地感受到祖孙俩视水如生命,让学生在好奇、焦虑、痛心的情感驱动下感受水资源的珍贵,从而培养了学生明敏的心性,张扬了学生个性。4、问题设计能引导学生深入“对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它是一种互动的外化。它意味着对话双方彼此的接纳,相互的启示和共同的分享。在课堂能否进行深入有效的对话,问题设计是关键,教师要善于利用有利时机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敞开心扉。教学《落花生》学生对课文的主旨“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产生一些模糊的认识,他们认为现在还像落花生一样默默无闻,勇于奉献的人是不是有点傻呆了。我适时提出“落花生的精神过时了吗?”这一思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争辩,通过辩论学生达成了共识:如今时代发展了,适当讲究外表无可厚非。在当今社会,展示自己更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从而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但是,在当时只认衣裳不认人、做事虚浮的社会环境下,更是需要像落花生6那样埋头实干,默默工作的精神,而且落花生的这种精神直到现在也不会过时,将来也不会过时。我们做任何事都需要这种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在这里,思辨性问题的设计把课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