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统一劳动力市场与统筹城乡发展研究作者:李珊珊学位授予单位:湖北工业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李建建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为了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必须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但目前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用工制度、教育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的缺陷和不完善造成了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滞缓,形成了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为了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应深化现行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建立统一、开放的用工制度,实行本地人和外地人平等用工制度;改革教育制度,赋予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的权力;切实推进包括进城农民在内的所有非农人口的社会保障建设.2.学位论文王媛媛县域基础教育城乡发展差异及对策研究——以四川省温江区、叙永县为例2005本研究在综合国际国内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当前研究的薄弱环节——对区域内部县域教育尤其是县域内部基础教育城乡发展差异探讨还很不够的现状,力图通过对县域教育(以四川省温江、叙永二区县为例),从微观角度进行实证分析,探寻出产生差异的深层机制,最终寻求解决县域基础教育城乡发展差异的政策建议.3.会议论文孙黄初.张丽霞统筹黑龙江城乡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2005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也是资源大省。其城镇化发展相对落后,城乡经济发展不协调。黑龙江城乡经济发展应该选择发展小城镇。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发展资源性城市的发展模式。以提高城市化水平,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城乡一体化,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4.学位论文李志强中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研究2008城乡发展不平衡是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个共同问题,也是世界各国高度重视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中国整体上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城乡矛盾特别突出,城乡差距非常明显,必将导致内需不足与失业增加等严峻的经济问题甚至政治问题。如何解决当前我国的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破解“三农”难题,既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成为广大理论界和实践工作者苦苦思考和艰难探索的问题。中部地区是个农业大省地区,农业GDP、农村人口、农村劳动力都占相当大的比重。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中部地区农村和农业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三农”问题突出,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已凸现“中部凹陷”之势。如何实施中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中部地区的“三农”问题,对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深远意义。br 本文综合运用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模糊数学和农业自然科学等学科的知识、原理以及分析方法,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采取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及案例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对中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内容展开系统深入的分析和评价,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思路和政策措施建议。br 本论文总体结构包括导论和正文二部分。第一章导论主要阐明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框架及主要创新之处等。br 正文部分共分九章。第二章主要对中国城乡经济发展失调具体表现进行比较分析,对中国城乡经济发展失调的成因特别是城乡二元经济体制成因及后果进行分析,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中国城乡失调的战略选择,为中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国内的城乡经济发展的大背景。此外对国外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理论也进行介绍;第三章归纳总结国内外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经验和启示,为中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重要参考和实践借鉴;第四章主要通过大量的数据资料对中部地区区域内部城乡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中东部地区城乡统筹水平进行分析比较,揭示中部地区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十分明显,并对中部地区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形成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第五章在对中部地区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中部地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中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主要障碍;第六章到第十章论述中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内容。紧紧围绕中部地区如何实施统筹城乡发展和破解城乡差距问题这一中心,从统筹城乡规划、统筹城乡产业、统筹城乡劳动力市场、统筹城乡制度以及农村相关的配套改革等五个方面内容作具体阐述,并为中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提出相关解决思路和具体对策。br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br (1)紧扣中部地区的实际研究统筹城乡发展,弥补了我国统筹城乡发展问题研究的不足。当前,对于统筹城乡发展的研究,主要以全国为对象,或关注发达地区和西部地区,鲜见对中部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系统研究。中部地区的城乡统筹发展,不仅对于中部地区城乡经济的良性互动发展,而且对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把中部地区为对象,对中部地区的统筹城乡问题作系统全面的研究,弥补了我国统筹城乡发展问题研究的不足。br (2)综合运用多种经济分析方法对中部地区的城乡统筹问题进行系统分析。本文在规范的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模糊数学的聚类分析、经济计量的实证分析和案例分析,系统分析了中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几个主要问题,通过这种分析,增强了研究结论的可信度。br (3)以四个主要问题为着力点研究中部地区的统筹城乡发展,使研究成果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本文根据中部地区的实际,以统筹城乡规划、统筹城乡产业、统筹城乡劳动力市场和统筹城乡制度体系四个问题为着力点,对中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深入客观的分析,进而为中部地区的城乡统筹发展提出一系列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的对策和措施,使研究成果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5.期刊论文郭文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理论探析与破解-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4,27(6)我国具有较为显著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由于历史和体制原因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目前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我国在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难题时,需要从国家宏观政策、制度创新、农业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等几个方面入手.加快城市化进程,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和产业化经营、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财税和社保体系,这些措施对于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建立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实现统筹城乡发展意义重大.6.学位论文丁兆庆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战略研究2005“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要害是农业劳动生产率过低、农民太多、就业严重不足的问题。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尽管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传统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模式,只是想方设法让农民离开农村进入城市,至于离开农村后的结局怎样,城市能否接纳他们,他们进入城市后能否留下来,劳动力转出后的农村经济社会能否取得发展等问题,则缺乏系统的研究和论证。结果,伴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空壳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越来越深化,城市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的成本越来越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道路越走越窄,从而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陷入新的困境。针对上述问题,该文提出要调整改革和发展思路,使改革和发展重点适度向农村倾斜、向“三农”倾斜。把“三农”问题摆在突出位置来抓,把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到与城市就业同等重要的高度来抓。转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战略思路,以社会全局为着眼点,以创新转移模式为突破口,以提高“三农”为基础,来谋划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措施,即通过发展农村夯实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础和平台,通过提高农民增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技能和竞争力,通过敞开城市大门通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道路,通过建立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创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良好市场环境。全文分为八章,各章主要内容和核心观点如下:第一章和第二两章从总体上把握了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及其转移状况,为全文的理论分析、战略选择和政策制定奠定了现实基础。中国农村劳动力规模大,富余比重高。农村劳动力过剩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难题。人口的高增长率与低生产力矛盾、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工业就业比重低以及就业结构转换滞后等是农村劳动力过剩的一般原因,其中,人口高增长率和低生产力矛盾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头等难题;而政府对资源的垄断造成城乡发展和工农发展失衡、片面追求GDP增长导致以城市和工业为中心、不合理的政策阻碍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非科学发展观忽视了农村发展等则是导致中国农村劳动力过剩的特殊原因。需要指出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一定的失业人口也是正常的,这是特定的生产方式的产物,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路径和方式做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农村劳动力转移中还存在着制度性、经济性以及农村劳动力自身性的障碍因素,存在着片面强调提高城市吸纳能力而忽视农村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性偏差。这些障碍和偏差不仅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彻底转移,还诱发了农村“空壳化”和城乡二元结构深化等问题。同时,20世纪末期开始形成的“双重二元结构,,体制,也给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了不利影响,增加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本。第三和第四两章对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和战略上的谋划,是全文的核心部分。该部分首先从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界定、农村富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对策等方面入手,介绍了国内外有关理论,既为全文做了理论上的铺垫,又为制定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提供了借鉴。其次,确立了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战略思路。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应遵循四个基本原则,即坚持以减少农民为目的和落脚点,只有减少农民才能有利于解决农民问题,进而解决“三农”问题;坚持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推进城市化相统一,实现二者的相互促进和提高;坚持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产业结构合理化相结合,使就业结构转换与产业结构合理化同步发展;坚持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的多样性,中国特殊国情决定了片面依靠某一种转移方式实现农村劳动力完全彻底的转移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最后,提出了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战略思路,即农村劳动力转移必须以社会全局为着眼点;必须以创新转移模式为突破口;必须以提高“三农”为基础。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和第八章提出解决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和措施,是基本原则和战略思路的具体化。首先,发展农村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治本之策。通过建立有利于农村发展的户籍制度、土地流转制度和财政支农制度来完善农村发展的制度环境;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特色农业来建立有利于农村发展的产业环境;通过发展乡镇企业、推动农村工业化来实现农村全面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势差。发展农村,既为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拓展更加广阔的空间,又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其次,提高农民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前提。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否成功,竞争力是关键。因此,要通过提高农民收入来增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济承受能力;通过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来增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劳动技能;通过提高农民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和组织化程度来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从而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再次,敞开城市大门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当务之急。通过清除农民进城的观念和制度障碍,为农民进城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通过赋予农民完整的国民待遇、保障农民进城后的合法权益,实现农民在城市的安居乐业。最后,建立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条件。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是阻碍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重要原因,既增加了劳动力市场的交易成本,又造成对农民的明显不公,因此,必须按照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消除农村劳动力进城的思想、体制和政策障碍,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7.期刊论文王桂巧.董全瑞实行城乡一体化政策: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甘肃理论学刊2003,(5)解决农村经济发展落后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