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堂问题行为及其管理策略研究》结题报告一、研究的背景:初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是实施教学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要途径。就教师、家长、学生而言,倍受关注、倍感忧虑的教育问题莫过于课堂问题行为,缺乏行之有效的课堂纪律或行为管理技能,是通向成功教学生涯的一块巨大的绊脚石。因此,课堂管理是课堂教学中最关键的部分,尤其是对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理更是课堂管理中最突出的问题。课堂问题行为一直是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最具普遍意义的教育问题,自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国内外就有很多学者为此做了大量研究,尤其是以国外著作居多。课堂管理在价值取向、管理理念、行动策略等方面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变革走向。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开展,强调学校的教学教育方式要“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这就要求教师改变教学管理方式。而教学管理方式中管理策略应该包括在课堂管理理念上,由注重教师中心向注重以生为本发展;在课堂控制方式上,由注重外在控制向注重内在控制发展;在课堂管理导向上,由注重行为控制向注重满足学生需要发展;在课堂管理内容上,由注重纪律管理向注重改进教学策略发展。初中生正处在生理的发育期,心理的叛逆期,因而在课堂上总会表现出种种问题行为,它将长期而广泛地存在于课堂教学活动中。课堂问题行为干扰了课堂的正常秩序,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会产生诸多消极的影响。严重的课堂问题行为甚至会导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严重对立,对教师和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造成极大伤害。如果教师意识到课堂里发生的所有错综复杂的行为,并进行积极预防和矫治,必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课堂问题行为的解决对于维持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对于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先进理论和经验,以我校初级中学的师生为研究对象,深入了解初中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现状,分析其特点和成因,努力探索适合初中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因此,我们从学校实际出发,以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为主要突破口,探寻多种有效的课堂管理策略:需求满足策略、和谐沟通策略、果断纪律策略、目标导向策略、心理辅导策略、行为矫正策略等。本研究以提高课堂效益,促进教师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目的,符合教育教学的发展要求。本课题研究着眼于教师对课堂问题行为的应对方式及教育对策,第一手资料直接来源于教师的教学实践。本课题根据对教师与学生的现状了解,和客观反映出教学实际中的问题,拟对影响教师对课堂问题行为的应对方式的因素在教学实际中进行调查研究和实验干预,因此选此研究方向具有现实可行性。二、研究的目标本课题通过调查研究“课堂问题行为”,对“教师的应对方式”进行实验干预根据,解决影响教学效率和师生心理健康的课堂问题行为,提高教师应对方式与能力,从而构建和谐的课堂,提高教学质量。三、研究的内容:⑴行为矫正策略行为矫正策略是以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的强化理论为理论基础的。它是用条件反射的原理来强化学生良好行为取代或消除不良行为的一种方法。步骤是:确定需要矫正的行为——制定矫正问题行为的具体目标——选择适当的强化物与强化时间——排除维持或强化问题行为的刺激——以良好的行为取代或消除问题行为。行为矫正必须师生配合,学生如果不了解行为矫正目标便不能与教师合作,如果教师运用的强化物不符合学生的需要,强化的效果也不好,容易半途而废,如果教师忽视不良刺激的排除,就会冲淡良好刺激的作用。行为矫正对于复杂问题行为的改变,特别是那些由于内在刺激引起与维持的问题行为的矫正效果并不明显。行为矫正策略的使用要求教师首先应认定所要改变的或改善的学生行为,找出学生目前做错的什么事,及确定将来想要学生有什么样的行为。这一过程要求教师要分析课堂中引发学生不良行为的情境,以及可以用来促进、辅导学生行为的奖赏或处罚方法。其次,教师要明确期望学生表现新行为,通过系统强化手段,引导学生产生适当的行为。⑵心理辅导策略;心理辅导策略是通过改变学生的认知、信念、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来改变学生外部行为的一种方法,是一种合作、民主式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协助正常人的教育与发展,其任务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确立良好自我意识,正确选择行为方向,确立目标,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环境,帮助学生发挥潜能,实现成功。心理辅导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供发挥学生潜能的情境;心理辅导的方法有助于提高课堂纪律水平,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从这一点看,心理辅导是从内而外地做工作,它不像行为矫正那样完全以改变外部行为表现为目标,因而比较适合于调整比较复杂的问题行为。但心理辅导工作能否奏效,还取决于师生之间是否真正建立起了信任、融洽、合作的人际关系,能否展开真诚的思想、情感交流。因此,这项工作对教师的要求是比较高的。⑶目标导向策略;目标导向策略是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行为学家德克雷斯(R.Drekurs)提出的。德雷克斯认为,“人的所有行为,包括不良行为,都受其内在需要所驱动,并尽力追求个人的社会认同”。因此,所有的学生都需要被认同,学生如果得不到认同,他们的行为目标就会出现偏差。教师必须了解并正确处理学生的错误行为,认识到制定课堂纪律的目的不是为了处罚学生,而是教导学生如何懂得自我约束,即教师要尽可能利用行为本身所产生的自然后果使学生从经验中体验行为与后果的关系,进而养成对自己行为负责的良好态度。教师对学生错误行为目标的处理策略可以分为三个步骤:第一、确认学生的错误目标。第二、2.教师向学生解释错误目标及相应的错误逻辑。第三、帮助学生改变其错误目标,引发学生新的建设性行为,纠正学生的错误目标。⑷果断纪律策略;果断纪律策略是由美国学者肯特夫妇提出并提倡的,他认为教师有责任管理课堂,教师在管理课堂时,应该充满自信,向学生明确课堂常规,确切地告诉学生什么行为教师不能接受,什么行为教师可以接受。果断纪律策略的步骤如下:步骤一:明确提出对学生的要求。步骤二:学会使用果断的反应方式。步骤三:确认对学生的期待行为和非期望行为的后果。步骤四:追究学生行为的后果。步骤五:实行一套积极、果断的制度。⑸和谐沟通策略;和谐沟通策略是以是著名心理学家高尔顿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教师效能训练理论在课堂管理中的应用,它同样适用于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这一策略提出的基本理念是,课堂上真正有效的管理来源于学生个人发自内心的自制,只有在支持性情境中,学生才能够表达其面临的问题及其内心真实的感受。教师在对课堂问题行为进行管理时,要与学生和谐地沟通,理性的表达信息,不要无故的责备、要求、说教、和恐吓学生;教师应该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与学生合作,接受并承认学生的感受,避免直接诊断学生的缺点,适当赞美学生,不要讽刺学生,要引导学生。教师要通过其人格的力量来影响学生,而不是用权威来压制学生,强迫其顺从。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师运用和谐沟通策略管理课堂问题行为的基础。和谐的师生关系具有五个特征:开放性,师生间要敞开心扉,坦诚相待,地位平等;关怀性,师生间要互相关心,关注和理解双方的心理感受;互赖性,师生间要互相支持和帮助;宽容性,师生间都要接纳对方,给对方留下足够的发展各自的独特个性和创造力的空间;满足性,师生间能够在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得到满足。⑹需求满足策略需求满足策略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格拉塞提出的。格拉塞认为,人有两种基本需要,即爱和被爱的需要、期望自己的价值得到自己和他人认可的需要。如果一个人的基本需要通过正当的途径不能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问题行为。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被爱和被接纳有助于学生获得成功的认同,而缺乏爱和不被接纳易使其获得失败的认同,学生的不良行为就是学生未能获得成功的认同的直接结果。将格拉塞的理论迁移到课堂问题行为管理中来,教师在对课堂问题行为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首先要和学生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和学生打成一片,要学会关怀、爱护学生。其次,当学生出现课堂问题行为时,教师要用真诚的,接纳的语言给他们指出来。教师在指出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时,要注意只针对这次的课堂问题行为本身,而不要牵扯到其以前的错误,以免引出其过去的失败的经验。教师在指出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之后,还要帮助学生对其行为做出价值判断。再次,教师要帮助学生拟定课堂问题行为的改进计划,以帮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系统地改进其行为。最后,教师要对学生的行为给予积极的反馈,当学生较好地完成其计划,课堂行为有了明显进步时,教师应及时予以鼓励,让学生得到积极的、满意的结果;如果学生的计划没有完成或完成的不好,其课堂行为没有改善,教师就要使其得到不满意的结果。满足需要的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策略强调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注重价值判断,强调对良好行为的选择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独立性和判断力。但这种管理策略不论是与学生的交往,还是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和责任感,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连贯的过程,因此要耗费较长的时间,要求教师要有充分的耐心和持久力。四、研究的方法:(1)文献研究法。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著作和资料,为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根基。同时借鉴他人研究中的有益成分,增加研究的效果。(2)经验总结法。在研究中及时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把研究过程作为反思过程。(3)比较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把国内研究与国外研究进行比较,把传统的与现代的方法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找到深入研究的切入点。(4)调查研究法。采取观察、个别访谈、座谈会了解存在问题,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研究材料。五、研究的过程:(1)准备阶段(2015年9月至2015年10月)①前期论证和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学习。②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拟定方案。(2)实施阶段(2015年10月——2015年12月)①依据课题的总体规划和各子课题组任务,全面实施方案的研究内容。②定期召开总结会,进行学习交流,做好有关材料记载。③做好实施阶段各种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3)总结阶段(2015年12月—2016年1月)①搞好调查研究报告、个案分析和经验论文的撰写。②撰写课题结题报告,成果汇总,资料展示,专家鉴定。六、课题研究的成果(一)有利于立足青少年身心特点,正确面对学生问题行为初中生年龄跨度大约在13至15岁左右,正值青春年少,心理学家将青春期到青年初期这一年龄段称为“心理断乳期”,意指从这时起,个体将在心理上脱离父母的保护及对他们的依恋.逐渐成长为独立的社会个体。从青春期开始的“断乳”,给初中生带来了身心的不协调,主要有以下特点:1.成人意识强。由于初中生身体外形的变化,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因此,在心理上他们也希望能尽快进入成人世界,尽快摆脱童年时的一切。此时,他们喜欢模仿成人来获得内心的满足感,甚至公然违抗成人的命令来显示自身的成长。因此,相对于小学生来说,初中生更加胆大妄为;相对于高中生来说,初中生更加浮躁幼稚。2.逆反情绪重。由于初中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成人感,进而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他们对一切都不愿顺从,不愿听取父母、教师及其他成人的意见,常处于~种与成人相抵触的情绪状态中。而且这种抵触逆反情绪同样也表现在学校里,所以,我们常看到在课堂上教师一声好意的劝告非但没有阻止学生的不良行为,反而还会招致学生更大的问题,这就是所谓的“对着干”。3.审查教师。一般来说,小学生可以接受任何一种类型的教师。而进入初中后,学生已经不盲目接受任何一位教师。他们开始品评教师,并对他们所喜爱的教师能在行动上做出最好的反应。例如,对于他们所喜爱的教师负责的科目,课堂上会踊跃发言。同样,在初中生的心目中,也总有一些他们最不喜爱的教师。在心理上,初中生对于自己所不喜欢的教师的各种意见都持拒绝态度。4.挑战权威。随着学习方式的转变,互联网摒弃了二恬本在学习中的统治地位和垄断地位,信息技术更使教师作为知识权威面临着比以往教师更难的处境。学生已经不再崇拜书本和教师,教师一个问题下去往往有几种声音,教师的形象和权威在学生面前日渐倒退的同时也给课堂管理带来新的麻烦。由此可知,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是与学生本身的身心发展特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师如果能够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去考虑问题,很多问题行为并不那么可怕:而且也只有从学生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