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重要作家及其作品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现代重要作家及其作品一、现代重要文学团体及流派1、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最早的纯文学社团。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等12人。阵地刊物《小说月报》,主张“为人生”的文学,创作方法上提倡现实主义。2、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最初成员有留日学生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田汉、张资平等,主张“为艺术而艺术”,提倡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后期增加李初梨、冯乃超、孟超等人,思想明显左倾,提倡革命文学。3、语丝社:1924年11月成立于北京,因出版《语丝》周刊而得名,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提倡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多登载杂文、散文,从事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写得尖锐、泼辣,形成独特的“语丝文体”。4、新月社:1924年夏成立于北京,得名于印度诗人泰戈尔《新月集》,主要成员有徐志摩、胡适、梁实秋、闻一多等人。最初主要从事戏剧活动,1925年以《晨报》副刊为阵地发表新诗和剧本,开始形成新月诗派,提出“三美”理论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5、象征诗派:是指20年代以李金发为代表的一批诗人,包括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胡也频等人,他们的诗歌创作受西方象征派影响,诗歌内容颓废悲观,艺术上注重主观感受的抒发,强调象征、暗示,风格显得朦胧晦涩。如李金发《弃妇》。6、湖畔诗派:1922年4月,潘漠华、冯雪峰、应修人、汪静之等在杭州成立,因出版合集《湖畔》而得名,致力于爱情诗的创作,代表作汪静之《蕙的风》。7、问题小说:最早出现于1918-1920年间,而后形成一股潮流,得益于周作人在理论上的倡导及文研会作家的创作实践。是充满矛盾的社会现实和作家上下求索的创作心态相碰撞的产物,体现了五四启蒙精神和作家对人生的思考,题材广泛,代表作家叶绍钧、许地山、冰心等。8、乡土文学:20年代中期,以北京为中心,出现了以农村生活和乡土回忆为描写题材的“乡土文学”作家群,他们大多是在生活的挤压下被故乡抛出的侨寓城市的农村青年。农村生活的见闻和流徒生活的体验,使他们常常带着愤懑和乡愁来描写他们熟悉的生活,发泄压抑在心底的悒郁和痛楚。如王鲁彦《菊英的出嫁》、许杰《赌徒吉顺》等。9、太阳社:1927年秋成立于上海,发起人为蒋光慈、钱杏邨、孟超等,主要成员有夏衍、洪灵菲等,他们在文学主张与创作上积极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反映工农大众的生活与斗争。先后编辑出版了《太阳月刊》、《时代文艺》、《拓荒者》等刊物,1929年底自动解散,成员全部加入左联。10、左联:1930年3月2日成立于上海,全称“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创办了《拓荒者》、《萌芽月刊》、《北斗》等杂志,鲁迅在成立会上作重要讲话。“左联”是“五四”以来第一个革命作家的统一组织,它的成立标志着党对文艺运动领导的进一步加强。1936年解散。11、京派作家:20年代末到30年代居留或求学于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城市,坚守自由主义立场的作家群体,其基本成员是大学教师和大学生,以《大公报》文艺副刊、《文学杂志》、《水星》为主要阵地。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凌叔华、萧乾、林徽因等,其中以沈从文成就最高。12、新感觉派小说:是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影响下出现的。它滥觞于20年代后期,1932年《现代》创刊,为它提供了发表阵地,标志着它作为一个小说流派的正式形成。代表作家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等。13、社会剖析小说:以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理论为指导,继承并发展了“五四”时期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现实主义精神,在创作方法上建立起了新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模式。茅盾为开创者,在其影响下,吴组缃、沙汀等青年作家也开始了社会剖析小说的创作。14、东北作家群:形成于30年代中期,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一个具有地域性的作家群体。“九一八”事变后,一些东北青年作者流亡到关内,怀着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日本侵略者的巨大仇恨进行创作,开了现代抗日文学的先河,具有浓郁的爱国主义情绪和鲜明的东北地方色彩。如萧红《生死场》、萧军《八月的乡村》等。15、中国诗歌会: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是左联领导下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发起人有穆木天、蒲风、杨骚、任钧等人。他们要求诗歌自觉表现大时代阶级斗争的“急风狂雨”,艺术上提出“歌谣化”主张,提倡新诗朗诵运动。代表作品《茫茫夜》(蒲风)。16、现代诗派:由后期新月派与20年代末的象征派演变而成,1932年5月《现代》杂志创刊,成了刊载现代派诗歌并使之独立与成熟的重要园地,“现代派诗”也因此而得名。代表诗人戴望舒、何其芳、卞之琳等。17、文协:1938年3月27日成立于武汉,全称“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会议选出郭沫若、茅盾等45人为理事,老舍为总务部主任,主持日常事务。机关刊物《抗战文艺》,提出“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文协”的成立,标志着在民族意识召唤下民族解放时期文化统一战线的建立与形成。18、孤岛文学:所谓“孤岛时期”,是指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到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变”爆发的四年零一个月的时间。其间,留在上海的一批进步作家和爱国的文化工作者,利用外国租界这个特殊环境,进行了公开的和隐蔽的抗日文艺活动,其中戏剧活动最为活跃。19、战国策派:1940年4月,陈铨、林同济在昆明创办反动刊物《战国策》,并在《大公报》副刊《战国》上发表文章,因而被称为“战国策派”。他们在政治上鼓吹法西斯主义,宣传独裁、专制和侵略,在文艺上颂扬“恐怖、狂欢、虔恪”,并认为这三者是创作的三大母题,主张歌颂“强力”,发展特务文学。20、七月诗派:以胡风主编的《七月》杂志(创办于1937年9月)而得名。主要诗人包括胡风以及艾青、田间、绿原、曾卓等,高举战斗浪漫主义大旗,以抗战现实为内容,自由体为主要形式,形成贯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国统区最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21、九叶诗派:40年代国统区出现的一个现代主义诗歌流派,包括杭约赫、辛笛、穆旦、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袁可嘉等九位诗人,因其1981年出版《九叶集》而得名,主要刊物《诗创造》和《中国新诗》,他们既忠于时代和斗争现实,又进行艺术创造,吸收西方象征主义、现代诗派的表现手法,故又被称为“新现代派”。22、新歌剧:是在群众性秧歌剧大规模创作与演出的基础上,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民族歌剧。1945年的《白毛女》是民族新歌剧的报春花,它既融会了西洋歌剧的形式,充分发挥其善于抒情的特长,又参照传统戏曲的手法,适当安排剧中人物的道白,使剧情进展更加明快晓畅。在创造性地吸取民族、民间音乐素材的同时,在歌剧音乐的戏剧性与性格化方面也做了大胆的尝试。这是既区别于中国古典戏曲,又区别于西洋歌剧,是在民族文化传统基础上广泛吸取各种营养而建立起来的,综合戏剧、诗歌、音乐、舞蹈、美术为一体的音乐戏剧形式。二、现代重要作家及其作品1、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1918年5月,用“鲁迅”笔名在《新青年》上发表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1)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呐喊》收了1918-1922年所写的14篇小说(初版时收入15篇,1930年1月第13次印刷时抽出《不周山》一篇,改名为《补天》收入《故事新编》):《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陈Q正传》、《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这些作品尖锐地揭露了宗法制度和封建文化传统的弊害,通过对人民命运特别是农民命运的描写,揭示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和现实运动应当关注的问题,深刻地刻画了“国民的灵魂”,具有反封建的热情和思想启蒙的特色。《彷徨》收了1924-1925年写的11篇小说:《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弟兄》、《离婚》。小说比较集中地描写了不同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的沉浮,以及他们的软弱、动摇和孤独、颓唐的心境。《彷徨》在反封建的内容上与《呐喊》相承接,艺术上则更加成熟,作者的爱憎更深地埋藏在对现实的客观冷静的描写之中。《呐喊》《彷徨》在艺术表现上有多方面的创造:首先,严格遵循现实主义创作原则,选材严,开掘深;其次,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方法塑造人物,使形象具有典型性;第三,注重白描,常用“画眼睛、勾灵魂”的方法,传神地写出人物的精神状态;最后,小说形式多样化,被称为“创造新形式的先锋”。“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象。”(严家炎)《故事新编》是一部历史小说集,收了写于1922-1935年写的8篇小说:《补天》、《奔月》、《铸剑》、《理水》、《采薇》、《出关》、《非攻》、《起死》。这是一部“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的总集,在写法上有鲜明的特点:一是依据古籍和容纳现代;二是运用“画眼睛”的手法将古人写活;三是运用“油滑”手段,为借古讽今服务。(2)杂文集:鲁迅的杂文创作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从1918年至1926年,包括《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前期杂文的主要内容有: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反对封建保守思想,批判复古逆流;抨击迷信观念,提倡科学思想;同封建军阀、反动官僚进行坚决的斗争。后期杂文创作从1927年至1936年,包括《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等杂文集。后期杂文思想更为为深刻,内容更为广泛,主要有: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阴谋和国民党反动政权卖国求荣的罪行;揭露反革命政变后国民党大搞白色恐怖的罪行;批判文艺战线上形形色色的反动思潮和错误思想;批判各种病态的社会现象,鞭挞国民性弱点;歌颂人民群众,歌颂中国共产党。鲁迅杂文的主要艺术特点之一,是诗与政论的结合;之二,是塑造出了否定性的类型形象体系;之三,是幽默讽刺和曲折冷峭的语言。(3)散文诗集:《野草》《野草》收了写于1924-1926年的散文诗23篇(连《题辞》在内24篇):《秋夜》、《影的告别》、《求乞者》、《我的失恋》、《复仇》、《复仇(其二)》、《希望》、《雪》、《风筝》、《好的故事》、《过客》、《死火》、《狗的驳诘》、《失掉的好地狱》、《墓碣文》、《颓败线的颤动》、《立论》、《死后》、《这样的战士》、《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腊叶》、《淡淡的血痕中》、《一觉》。从思想情绪着眼,可将这23篇作品分为两类:一类是着重表现作者一贯的战斗精神;一类是着重表现作者特定时期的内心矛盾。从艺术上看,《野草》具有哲理性、象征性和形象性相结合的艺术风格。(4)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所收十篇散文均创作于1926年。总题为《旧事重提》,1927年5月改题为《朝花夕拾》。这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的自传性散文,包括:《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等。作者对青少年时代生活和求学经历的回忆,目的在于“从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正如作者所言:在复杂中寻找宁静,重振士气。——这是鲁迅的另一面,传统人格的体现。2、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尚武,四川乐山人。我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和历史剧作家。新诗创作共有五本诗集(《女神》、《星空》、《瓶》、《前茅》、《恢复》),20年代创作历史剧“三个叛逆的女性”(《卓文君》、《王昭君》、《聂嫈》),40年代创作六部大型历史剧,包括:《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和《南冠草》。(1)《女神》《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具有开一代诗风的意义。《女神》除序诗外共收诗56首。集中最早的诗写在1918年初夏,主要是郭沫若写于1916到1921年间的诗、剧、曲合集,初版于1921年8月。是五四时代精神与诗人创作个性的高度融合和统一,艺术上

1 / 2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