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复习资料第一单元一、《北京的春节》一、关于作者(复习)老舍(l899.2.3—1966.8.24),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代表作品: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他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1966年“文革”中不堪凌辱投湖自尽。二、文章背景关于北京的春节:北京人总是把“福”倒着贴在门里、衣柜里,寓意着福到了。贴春联也有许多讲究,一般百姓家贴红色春联,门楣上贴“横批”,内廷、王公府第,一律用白宣纸镶红边;有父、母丧者则要用蓝纸;庙宇用黄纸。北京人喜欢在屋内廷贴上“抬头见喜”,屋外贴上“出门见喜”,院内贴“全院生辉”等春条。有歌谣:孩子孩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三、字词1.必会字词初旬蒜瓣米醋翡翠饺子榛子蜜饯掺和熬夜杂拌栗子风筝鞭炮寺院娴熟麦芽糖逛庙会万象更新2.需要注意轻声:饺子(zi)榛子(zi)栗子(zi)风筝(zheng)规矩(ju)掺和(huo)红火(huo)儿化:杂拌儿零七八碎儿玩意儿3.近义词、反义词近:充足——充裕娴熟——熟练万象更新——焕然一新反:充足——缺乏娴熟——生疏万象更新——一成不变四、关于文章1.仔细阅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篇课文作者用充满京味的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2.老舍先生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章?时间顺序。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腊八初旬、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这四天写得详细,其他略写。3.课文分别写了哪些时间?每一个时间里有哪些习俗?时间习俗腊月初旬至二十三熬腊八粥、泡腊八蒜、买杂拌、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放鞭炮、吃糖除夕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正月初一男人拜年、女人待客、逛庙会元宵张灯结彩、挂花灯、看花灯、放花炮、吃元宵正月十九残灯末庙、春节结束4.文章的层次划分。第一部分(1--6节):腊月初旬开始到除夕之前,人们为过年做准备。第二部分(7节):介绍除夕这天的热闹景象。第三部分(8--10节):介绍初一至十五之间人们过年的一些活动。第四部分(11--12节):介绍元宵节人们观灯、放鞭炮、吃元宵的习俗。第五部分(13节):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5.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语言通俗易懂。此文的陈述朴素自然,不事雕琢,流畅通达,明白如话,没有难懂的字,没有拗口的句子,没有文雅的辞藻,就像同读者拉家常、讲故事一样亲切自然。语言生动、活泼、准确,又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是文章的又一个特色。如引用北京的谚语:腊七腊八,冻死寒鸦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象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残灯末庙等,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五、课后补充:春节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其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传承发展中,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如办年货、扫尘、贴年红、团年饭、守岁、压岁钱、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祈福攘灾、烧炮竹、烧烟花、游神、押舟、庙会、游锣鼓、游标旗、上灯酒、赏花灯等习俗。拜祭祖先不仅涵盖了中国所有的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民俗节日永远的主题。1.小年:腊月廿三或廿四日,在民间称为小年,从小年起人们便开始忙年了。小年并非专指一个日子,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扫尘、祭灶等。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老传统。2.扫尘:年前忙年主要是以除旧布新为活动主题,扫尘是年节除旧布新习俗之一。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称扫屋。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扫尘的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以祈来年清吉;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辟邪除灾、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祈求与愿望。3.祭灶神:农历十二月廿三或廿四日祭灶,是日入夜后要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的灶君取下烧掉,除至夕日晨早把新像贴上,一送一迎,都要摆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烧香、点烛、放纸炮等。传说从腊月二十三,一直到除夕,这几天都是灶神回宫的日子。除夕当天,则要重新请灶神下降,百姓都会先贴上灶王爷的神像然后再开始准备除夕的年夜饭。4.腊月廿五,做豆腐:民谚称:腊月二十五,磨豆腐。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个别地区有这样的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5.接玉皇:民间传说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廿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6.腊月廿六:关于腊月二十六,民间还流传着腊月二十六割年肉的说法:说腊月二十六,杀猪割肉或二十六,割刀头,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割年肉是因为部分地方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7.腊月廿八,年谣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或二十八,把面发。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窗花和各种春节张贴之物。广东有一句俗语年廿八,洗邋遢,意思是说在农历十二月廿八日这一天全家人要留在家里打扫卫生,贴年红(挥春),迎接新年。二、《腊八粥》一、关于作者(新)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县人。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20世纪30年代,他开始用小说来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了一系列小说《边城》、《长河》等,沈从文一生自命为“乡下人”,有“乡土文学之父”的美誉,以及后来还有《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学术专著。二、文章背景腊八粥是一种在腊八节用多种食材熬制的粥,也叫做“七宝五味粥”,其传统食材包括大米、小米、玉米、薏米、红枣、莲子、花生、桂圆和各种豆类(如红豆、绿豆、黄豆、黑豆、芸豆等)。腊八这一天喝腊八粥这一习俗来自印度天竺,和佛陀成佛的故事有关,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佛陀成道纪念日,俗称“腊八节”,在佛教称“法宝节”。如今腊八粥的习俗,已非佛门所有,作为一种民间风俗,农历十二月八日吃腊八粥,用以庆祝丰收,一直流传至今。最早的腊八粥是红小豆来煮,后经演变,加之地方特色,逐渐丰富多彩起来。三、字词1.必会字词腊.八粥.油腻.栗.子沸腾..吞咽.唾沫..茶匙.塞灌.搅.和浓稠..嘟囔..肿胀..熬粥..深褐.色染缸.脏.水筷.子2.多音字脏 ā ɡ(脏水) à ɡ(心脏)咽yàn(咽唾沫)yān(咽喉)yè(呜咽)3.近义词、反义词近:浓稠——稠密、浓密反:浓稠——稀薄六、关于文章1.仔细阅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篇课文作者全文围绕“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煮的腊八粥的情态、心情,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2.用几个关键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盼粥分粥猜粥看粥吃粥3.课文2-19段细腻描绘了八儿等粥、盼粥时的馋样儿。读课文,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一种怎样的情趣?作者通过语言描写体现人物心理。从等待、猜想到最后见到腊八粥,八儿的自言自语和与妈妈之间的对话,体现孩童天真可爱的童趣,家庭氛围的其乐融融。4.文章的层次划分。第一部分(1)写腊八粥对人们的吸引力。第二部分(2-19)写八儿被锅中的腊八粥吸引,迫不及待地想吃粥。第三部分(20-21)写八儿同家人吃粥。5.沈从文的这篇文章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沈从文的小说《腊八粥》,语言平易浅白,简练流畅,人物对话很有个性,极具生活气息。作者言辞间平易近人,娴熟的笔法,细腻的笔调,笔下的腊八粥软糯而又香甜,腊八节简单而又质朴,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的煮腊八粥、吃腊八粥画面,犹如两幅工笔国画,家常话里间将八儿一家的温馨生活跃然于纸上,也许从未将“爱”挂在嘴边,但却可以看出八儿,妈妈,爸爸,甚至是哈叭,他们彼此之间对对方的爱,真正地让人感受到了何为“家”。6.赏析题(1)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赏析: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说明八儿要吃腊八粥欢喜的程度之深和八儿迫不及待的心情。(2)“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赏析:“才”写出八儿已经等了很久很久,说明他着急吃粥的心情。(3)并且八儿所说的饿,也不可靠,不过因为一进灶房,就听到那锅子中叹气又像是正在呻吟的东西,因好奇而急于想尝尝这奇怪的东西罢了。赏析: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腊八粥在锅中熬煮的诱人样子形象写了出来,从侧面写出八儿的嘴馋。(4)“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赏析:这是对八儿的语言描写,说明八儿想吃腊八粥的想法极其强烈,同时也表现了他的聪明可爱。(5)锅中的一切,这在八儿,只能猜想……栗子会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赤饭豆会煮得浑身透肿成了患水鼓胀病那样子了吧,花生仁儿吃来总已是面东东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作多了,它会起锅巴……赏析:这是对八儿的心理描写,是八儿对锅里的粥的美妙的猜想,写出了八儿的天真与嘴馋。七、课后补充:腊八粥腊八粥冰心从我能记事的日子起,我就记得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母亲就给我们煮腊八粥。这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干果里大的有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等,小的有各种豆子和芝麻之类,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母亲每年都是煮一大锅,不但合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还分送给邻居和亲友。母亲说:这腊八粥本来是佛教寺院煮来供佛的——十八种干果象征着十八罗汉,后来这风俗便在民间通行。因为借这机会,清理厨柜,把这些剩余杂果煮给孩子吃,也是节约的好办法。最后,她叹一口气说:“我的母亲是腊八这一天逝世的!那时我只有十四岁。我伏在她身上痛哭之后,赶忙到厨房去给父亲和哥哥做早饭,还看见灶上摆着一小锅她昨天煮好的腊八粥。现在我每年还煮这腊八粥,不是为了供佛,而是为了纪念我的母亲。”我的母亲是一九三○年一月七日逝世的,正巧那天也是农历腊八!那时我已有了自己的家,为了纪念我的母亲,我也每年在这一天煮腊八粥,虽然我凑不上十八种的干果,但是孩子们也还是爱吃的。抗战后南北迁徙,有时还在国外,尤其是最近的十年,我们几乎连个“家”都没有,也就把“腊八”这个日子淡忘了。今年“腊八”这一天早晨,我偶然看见我的第三代几个孩子,围在桌子旁边,在洗红枣、剥花生,看见我来了,都抬起头来说:“()妈妈说这腊八粥可好吃啦。您从前是每年都煮的。”我笑了,心想这些孩子们真馋。我说:“那是你妈妈们小时候的事情了,在抗战的时候,难得吃到一点甜食,吃腊八粥就成了大典。现在为什么还找这个麻烦?”他们彼此对看了一下,低下头去,一个孩子轻轻地说:“妈妈和姨妈说,您母亲为了纪念她的母亲,就每年煮腊八粥,您为了纪念您的母亲,也每年煮腊八粥。现在我们为了纪念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周爷爷,我们也要每年煮腊八粥!这些红枣、花生、栗子和我们能凑来的各种豆子,不是代表十八罗汉,而是象征着我们这一代准备走上各条战线的中国少年,大家紧紧地、融洽地、甜甜蜜蜜地团结在一起……”他一面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张叠得很平整的小日历纸,在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的下面,印着:“农历乙卯年十二月八日”字样。他把这张小纸送到我眼前说:“您看,这是妈妈保留下来的,周爷爷的忌表,就是腊八!”我没有说什么,只泫然地低下头去,和他们一同剥起花生来。1、从下面四句话中选择最适当的一项填入第五自然段的括号内。A、姥姥,以后我们不煮腊八粥吃不行!B、姥姥,以后我们每年不煮腊八粥吃。C、姥姥,以后我们每年还煮腊八粥吃吧。D、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