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公共关系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摘要:公共关系起源于20世纪的美国,并于80年代初正式进入我国,经过了这么多年的时间,如今公共关系已在我国有了十足的发展,并且在原有发展的基础之上,有了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升华,也必将随着中国的发展脚步,茁壮成长。关键词:兴起发展中国特色“公共关系”一词最早出现于1807年美国的《韦氏新九版大学辞典》,而在后来的《韦伯斯特20世纪新辞典》中又对公共关系有了这样的界定:公共关系是“通过与一般公众简历的关系;是公司、组织或军事机构向公众报告它的活动、政策等情况,企图建立有利的公众舆论的职能。”作为一种早期的对于公共关系的定义,这一说法强调了组织的单向信息发布,而忽视了公众信息的逆向反馈,把公众完全看成了简单的、机械的信息接收者,从根本上忽略了关注公众的利益的重要性。而在国外流行的公共关系的种种说法和定义中,集大成者莫过于美国公共关系研究和教育基金的哈洛博士了。1976年,哈洛博士把“公共关系”定义为:公共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管理职能.它帮助一个组织建立并保持与公众之间的交流,理解,认同与合作;它参与处理各种问题与事件;它帮助管理部门了解民意,并对之做出反映;它确定并强调企业为公众服务的责任;它作为社会趋势的监测者,帮助企业保持与社会同步;它使用有效的传播技能和研究方法作为基本工具。但这样的定义,虽比较全面但稍显繁琐。同时,国内公共关系学学者在参考国外资料文献和审视我国自身公共关系实践的基础上,呼应我国公共关系学发展的需要,也给出了一些说法和定义。其中,以居延安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的以“公关三要素”为核心的定义较为中肯,即公共关系的主体是社会组织;公共关系的客体是公众;公共关系是一个传播过程,这一定义在中国公关教育界和公关实务部门得到了普遍认同,国内的多种著述都沿用了这一表述。在居延安教授主著的《公共关系学》一书中,对公共关系给出了一个较为满意的工作定义:公共关系是一个社会组织或公众人物,在一定的职业伦理规范的指引下,为谋取有关公众的理解和合作而从事的一种交流、沟通、劝说活动。一、公共关系的兴起和发展现代公共关系的兴起和发展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在美国由于一些财团和工人、社会大众之间的矛盾,引发的“揭丑运动”。面对这种情况,有些财阀边做着恶劣逼害工人的事情,一边又用金钱来收买舆论,但是结果是弄巧成拙;与此同时有些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认识到,并且真实心意地向新闻界请教,从而改善了自身企业与公众的关系。而我们提到现代公共关系的兴起,不可以不提的一个人是艾维.李。在揭丑运动的后期,艾维开始反对单纯的揭露企业丑闻的消极行为,并积极帮助企业与公众进行沟通,并在1903年创办了一家公共关系事务所,为著名的洛克菲勒集团解决了长久以来的“强盗大王”的形象,也使得他自己声名大振。但是真正为公共关系奠定理论基础,使公共关系走上系统化、科学化道路的,是美国著名的公共关系专家爱德华.伯尼斯。他出版的《舆论之凝结》与《舆论》,使得公共关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使之从艺术轴向科学,现代公共关系才能成为一门学科并得到蓬勃发展。由于20世纪40年代以后,美国的公共关系热的关系,于1958年国际公共关系协会第一届世界大会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举行。及后相关的一些著名公共关系学家,以及相关的一些著作也影响着今后公共关系的发展。二、公共关系在中国在我国,现代公共关系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而开始进入中国大地,并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化而获得不断发展、蔚然兴盛的。当然此前60年代的中国香港,台湾较早的接受了公共关系思想的洗礼。而公共关系正式传入中国内地以后,必然有一个接受、消化、扎根及发展的过程,在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中国的公共关系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同步而生,同步而长.大体可以分为3个阶段。1.接受学习时期。这一时期从80年代初开始,大约持续到了1986年。在这一段时期中,突出的表现是公关部的挂牌以及公关从业人员的出现。1980年,中央批准在广东省的深圳、汕头、珠海建立经济特区。不久,在深圳开办的一些“三资”企业都先后设立了公共关系部。这一闻所未闻的海外管理新模式也逐渐被引入内地,1983年9月,广州白云山制药厂设立了作为内地国有企业第一家的公共关系部,这标志着公共关系被正式引入中国内地企业。这些在运作过程中被设立的公共关系部,招聘培养了一大批公关从业人员,开始了早期的公共关系业务。接着,中国早期的公关从业人员在这些或洋或中的公关部里开始出现,一个崭新的职业群体开始浮出水面。2.扎根发展时期。随着我国对公共关系的接受学习的不断加深,我国公共关系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扎根发展的时期。到80年代中期的中国,公共关系作为拿来的事业已有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和逐渐被社会接受与认知的氛围,进而有效地促进了公共关系事业的职业化,公共关系研究的学科化。这一段时期从1986年大致持续到了1993年。在这一期间,行业协会辈出,职业网络出现。1986年1月,中国大陆第一个公共关系民间团体——广东地区公共关系俱乐部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公共关系的机构。1987年6月22日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在北京成立,标志着公共关系在中国得到了正式确认和接受,公共关系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而在学术传播方面,公关出版物丰硕,学术成果推广快。中国公关事业的发展与80年代中期趋向热火的公关学术成果的翻译,出版,推介有直接关系,同时也与公共关系报的陆续推出有关。我国大陆第一部公共关系学专著《公共关系学概论》(塑造形象的艺术)于1986出版,最早问世的一张公共关系专业报纸是由浙江省公共关系协会主办的《公共关系报》。与之相对的公共关系的培训教育也呈现了更活跃,更多层次,多样的发展趋势。1985年1月深圳市总工会举办的公共关系培训班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家,1985年9月深圳大学首先设立了公共关系专业,开设公共关系的必修与选修课程,从此,公共关系开始步入高等学府的讲坛。3.自成一体成熟发展时期。经过了80年代初到1986年的接受学习,及1986年到1993年的扎根发展,中国公关关系有了一个循序渐进,厚积薄发的过程,到了1993年,中国公关关系终于迈入了自成一体的成熟发展时期,1993年11月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步伐全面启动,中国公共关系行业进入了全面的整合时期,公共关系行业开始步入更加职业化和专业化阶段。而从96年至今,中国公关关系真正进入了成熟和理智,其标志是中国SARS事件后的政府公关。同时,公共关系职能部门渗透到各行各业,如社会团体科研机构,银行,学校和党政部门,人们越来越重视运用公共关系手段来保障和促进自身的发展,各行各业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公共关系的职能部门。在另一方面,公关教育经过多年的风风雨雨,目前基本形成立体多维的学历和非学历交叉并存的局面.从低级到高级,公关教育的具体种类有:①业余培训②函授教育③普通全日制教育④大学全日制本科教育。最高层次的教育是公共关系专业方向的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这为我国日后培养高层次公关人才指明了方向。三、中国特色的公共关系晏子使楚中有这样一段话:“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我国正在发展的公共关系学。起源于国外的公共关系学,在传入我国前是一个样子,但它必然会在传入我国后,逐渐发展为打上了“中国”烙印的不同于往前的公共关系。研究“国情”,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关系学的先决前提。这里仅就公共关系成长所需的条件角度去分析“国情”。从文化心态来看,一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包括了正道直行,贵和持中、民为帮本,平均平等及重情轻理等诸多方面,分析这些传统文化精神,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对公共在中国传播或正或负的种种影响。再从经济方式上看,迄今为止的中国经济仍未达到充分的市场经济水平,而是计划经济,自然经济与市场经济相混杂的结合体,最后一方面,则是在世界经济的冲击下,在开放浪潮中所涌现出来的市场经济。它在中国大陆的发展既不充分,也不平衡。这是造成我国公共关系事业发展先后快慢不一的主要原因。最后从管理体制上看,党政不分,政企不分仍是中国管理体制的一大弊端,尤其突出的是,我国现有的舆论一统,媒介垄断,极少民办报刊,其结果必然是媒介缺乏相对的独立性,传播体制僵化,沟通渠道单一,民意和舆论的社会作用不强。这将大大影响公关的社会效果。从这样的国情来看,再与国际同行比较,中国公共关系突出地呈现出的鲜明特色主要有了这样一些,第一,中国公共关系已经得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第二,中国公共关系发展不平衡;第三,中国公共关系学科定位不仅在新闻传播层面,更定位在企业管理层面。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兴起,体制改革的深入,政治民主化的发展及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国公共关系的蓬勃发展是不可避免并不可阻挡的,公共关系中国化有着令人鼓舞的辉煌前景的,中国特色的公共关系学也必然会更加完善的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