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金融史本课程包括3部分,大纲相应分为三编。第一、二编为中国部分。第一遍,自夏至1840年,第二编自1840年迄1949年。第三编为外国金融史。参考书目:1萧清《中国古代货币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12月2萧清《中国近代货币金融史简编》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3月3洪葭管主编《中国金融史》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3/2001年4[日]冈崎哲二《经济史上的教训》新华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编中国古代货币史第1章先秦货币状况:中国货币的起源与货币经济的形成第一节中国货币的起源与金属货币的出现一最早的货币天然海贝为中国最早的货币。史籍的记载:《管子·国蓄篇》、《史记·平准书》、《盐铁论·错币第四》,等等。考古学上的论据。甲骨卜辞的记载。民族学上的论据。汉字结构上的论据。经济发展与交换状况。货币单位朋,1朋10贝。二金属货币的出现商代后期,出现了金属货币:铜仿贝与钱、镈。第2节西周及春秋时期的货币一西周货币天然海贝仍是重要的货币。金属货币广泛使用:1、铜贝与铜块,铜块为饼状或块状,并以“锊”为单位的称量货币;2、钱与布(镈)在关洛三晋地区正完成向金属货币的转化。二春秋货币空首布:流通于关洛三晋地区,有銎,有文字和符号。刀化(货):流通于东方齐国。摹仿一种生产工具铜刀(削)的形状铸造货币。蚁鼻钱:流通于南方楚国的铜仿贝。贝纹“”与“”,故称“蚁鼻”。第3节战国时期货币经济的确立一三大货币区域的形成战国时期铜铸币流通区域的扩大,形成三大货币体系。布币流通区:周郑晋卫等国。刀币流通区:齐、燕、赵等国以刀化为共同铸币形式。蚁鼻钱流通区域:楚国为中心的“蚁鼻钱”体系,扩及于中原的陈菜宋鲁等地。二圜钱的出现与全国货币统一的趋势圜钱,或圆形园孔,或圆形方孔。1、三晋及周布币区的圜钱;2、秦圜钱;3、赵圜钱;4、齐、燕圜钱。赵之三孔布与楚之蚁鼻钱也呈现一体化趋向:三孔布采用秦国之重量单位“两”与“朱”;蚁鼻钱有以北方货币单位铢与斤记重的。三战国黄金流通战国黄金流通行用以斤、益为单位,以南金为主。战国黄金流通行用以斤、益为单位,以南金为主。楚郢爰金版。渊源。重量。铭文。称谓。种类。流通。战国黄金流通四货币作用的增强:高利贷与货币拜物教货币广泛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农副特产的交易;城市的交易;非商品领域的买庸与租购土地;财税。高利贷:私人借贷;官府借贷。货币拜物教:“千金之子,不死于市”;“人富而仁义附焉”。货币权力扩大。第2章秦汉货币状况:秦半两及五铢钱第1节秦始皇统一全国货币秦始皇将秦国的币制扩及于全国以达成币制的统一。主要内容:“及至秦,中一国之币为三等,黄金以镒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史记·平准书》。分析:法定货币;中央专铸;珠玉等的非货币限制。我国铜铸币的第一次大的变革。第2节五铢钱制度的建立一背景1汉初的经济情况:经济残破;半两钱败坏(榆荚钱)。2西汉前期币制的多次更改。文帝五年(BC175)发行的四铢钱(钱文仍为半两),为其中最重要的改革,行用三四十年,为五铢钱制奠定了基础。武帝发行之皮币与白金币。二五铢钱制的建立武帝元鼎四年(BC113)将郡国铸币权收归中央,专令上林三官(水衡都尉所属钟官、辨铜、均输)铸造五铢钱,重如其文,新的统一的五铢钱制在全国确立。钱制改革的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二次铜铸币大改制,自此行用达七百年之久,影响深远。稳定币值与流通。中央财权的强化。第3节王莽的货币改制——货币史上违反货币规律的典型四次改制。①王莽居摄二年(公元7年),发行错刀、契刀、大泉。②始建国元年(9年),废错刀、契刀、五铢钱,发行“小泉”代替五铢钱。流通大泉、小泉。③10年,实行“宝货制”。“五物、六名、二十八品”。五物:金、银、铜、龟、贝五种币材。六名:金货、银货、龟货、贝货、泉货、布货。二十八品:金货1品:黄金1斤,值10000。银货2品:朱提银1流(8两为流),值1580。龟币4品:元龟:长尺2寸,为大贝10朋,值2160。公龟:长9寸,为壮贝10朋,值500。侯龟:7寸以上,为么贝10朋,值300。子龟:5寸以上,为小贝10朋,值100。泉货6品:小泉、么泉、幼泉、中泉、壮泉、大泉。贝货5品:大贝、壮贝、么贝、小贝、贝。布货10品:小布、么布、幼布、厚布、差布、中布、壮布、第布、次布、大布。④天凤元年(14年),废大小钱,改姓“货泉”与“货布”。分析:时代精神;价值尺度;阶级实质。第4节东汉货币流通(附:汉代铜钱的购买力)建武十六年(40年),光武帝遵从马援建议,恢复五铢钱。东汉后期币制的不稳。劣币的出现。“四出钱”。董卓销毁金人铢劣质小钱。附:汉代铜钱的购买力。两汉谷价一般水平约一担百钱。第5节汉代黄金问题一黄金行用情况①单位。形制。金钱比价。②行用情况。西汉使用量极大,主要用于赏赐与馈赠;东汉行用量陡降,主要表现于赏赐方面,代之以钱物。分析西东汉行用量变化及清代以前黄金库藏减少的原因。对外的输出。战乱的散失。日常使用。佛事用度。陡降本意似指库藏为允当。第6节汉代高利贷信用一高利贷资本随商人资本的势力增长。长安放债市场。二高利贷的利率限制三官府信用东汉安帝、顺帝、桓帝等因用兵曾向富户贵族借债,并有摊派强令者。第三章六朝时期货币状况:经济实物化趋向与《钱神论》第1节紊乱的金属货币流通一六朝时期社会经济政治上分裂,军阀混战。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货币经济衰落。《钱神论》体现出经货币化程度在地区上、社会阶层上的不一致和不平衡的事实。自此时起,铜钱流通单位以“文”计,一文即一钱;千文为一贯。形成千钱为贯的计数习惯。二三国两晋的铸币流通1三国魏曾以谷帛相交易,亦曾恢复五铢钱的流通。蜀刘备在四川铸“直百钱”等。吴曾铸“大泉五百”、“大泉当千”。2两晋、十六国两晋均未铸新钱。两晋主要沿用汉魏之五铢及各种古钱;东晋元帝渡江后,主要沿用孙吴地区原流通的旧钱。十六国:河西凉州地区刺史张轨恢复五铢钱之流通。后赵石勒于319年铸“丰货”钱,突破五铢钱制。汉李寿在成都于汉兴年间(338-343)铸“汉兴”钱,为我国最早的年号钱。三南朝的铸币流通刘宋(420-479):“四铢”钱,重如其文。劣币充斥,流通紊乱。南齐(479-502):齐武帝四川铸钱“千余万”,因费多停铸。萧梁(502-557):①大铸铁钱。梁武帝普通四年(523)始铸背有四出文的铁五铢钱,为我国货币史上政府第一次大量铸铁钱。曾禁铜钱流通,以至“交易者以车载钱”,物价腾涌。②梁武帝天监元年(502)曾铸铜钱。五铢钱,“肉好周廓”;“公式女钱”。③短陌。陈(557-589):“太货五铢”。四北朝的铸币流通北魏:“太和五铢”。“永安五铢”。私铸盛行。东魏:沿用永安五铢。西魏大统六、十二年(540,546)两次铸五铢钱。北齐:“常平五铢”。北周:三次铸钱。周武帝保定元年(561)铸“布泉”,一枚当五枚五铢钱,并行流通;建德三年铸“五行大布”,一枚当十枚布泉;静帝大象元年(579)铸“永通万国”钱,一枚当十枚“五行大布”。至南北朝之末,冀州以北,民间以绢布交易,五岭以南则以盐米布交易。第2节经济实物化趋向及货币经济的衰落一谷帛职能的扩大二“谷帛货币化”的实质:谷帛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局限。三货币经济的衰落与《钱神论》《钱神论》关于货币权力的说明,与货币经济的衰落二者并不矛盾。要注意所反映的观念在地域上及社会阶层上的条件。第3节六朝时期的信用高利贷:名目。以实物进行。“以鸡卵赋人,收鸡数千”。典质业:我国最早的抵押信用机构。史籍记载的有两家:南齐招提寺;萧梁长沙寺。第四章隋唐货币状况:从五铢钱制到通宝钱制第一节隋朝五铢钱的流通一隋朝社会经济状况统一的出现。经济的恢复。城市商业的发展。二五铢钱统一货币地位的短暂恢复开皇元年(581),隋文帝铸行统一的标准五铢钱。五年,随五铢钱成为境内流通中统一的货币,“自是钱货始一,所在流布,百姓便之”。第二节唐开元通宝钱制的建立一唐社会经济状况均田制的破坏与地主旨经济的确立。手工业。商业。城市交易的发展。唐代货币经济的特点。二唐开元通宝钱制的建立武德四年(621)七月宣布,废五铢钱,铸行“开元通宝”钱。特点:成色标准的制定;脱离量名钱体系;衡法上“一两十钱”制的形成。三唐前期的铸币震荡1私铸与恶钱的流通问题。高宗乾封元年(666)的“乾封泉宝”。2安史之乱期间的铸币膨胀虚价大钱“乾元重宝”与重轮乾元钱的铸行。四唐中期的钱荒导致钱荒的原因。两税法导致国家财政收入结构上的变化。蓄钱之风。政府少铸。销钱为器。解除钱荒的措施。奖励采铜。多铸。禁销钱为器。禁蓄钱,进出境。政府以钱收布帛。“除陌”措施。五唐末五代的铸币流通1“会昌开元钱”。2五代十国短陌。铁钱、铅钱的使用。新的铸钱,以周世宗显德二年(955)并省天下佛寺,住“周元天宝”为铸钱最多的一次。以铜钱匮乏为契机,形成区域货币与铁铅钱的广泛行用。第三节唐代绢帛的地位及区域性货币一唐代绢帛的流通及其衰落绢帛的形制、定式与使用范围。作为货币的条件及其在日常交易中的使用程度。与铜钱之比价及其购买力。绢帛作为货币的局限及其货币地位的消失。二唐末五代白银进入流通的趋势白银的形制;用途;产地;行用行情(“交广之域以金银为货”)。三云南地区的贝币流通从古滇国到南诏国(738-902),云南使用天然海贝。《新唐书·南诏传》:“以缯帛及贝市易,贝者大若指,十六枚为一觅”。第四节唐代的货币经营业与信用一货币经营业1质库。2放债。“公廨本钱”与“捉钱令史”。放债利率。3柜坊及寄附铺。4金银铺。二我国最早的汇兑事业:飞钱产生的条件:禁铜钱出境;茶商的大额交易。唐宪宗(780-805)时:“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卷乃取之,号飞钱。”(《新唐书·食货志四》)元和七年(812),始办官营汇兑事业。汇费与“敌贯”。三农村之高利贷信用借贷契约。“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如违限不还,一任掣夺家资杂物”。货币金融史期中论文题目(2007/11)从历史看金融:——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在中国历史上的表现——中国铜铸币时代的通货膨胀——从货币史看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试论中国古代货币流通领域的短陌现象参考书目:1(美)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著苏世军周宇译《神秘的货币》,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2(加)蒙代尔著向松祚译《蒙代尔经济学文集》第六卷(第二章格雷欣法则在货币史上的运用和滥用)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10月3(美)唐·帕尔伯格著孙忠译《通货膨胀的历史与分析》,中国发展出版社1998年1月4(日)黑田明伸著何平译《货币制度的世界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第5章宋元时期货币状况:纸币的发行与流通第1节宋代的铜钱区与铁钱区一宋代社会经济状况中国封建社会从前期到后期的转折点。南方经济的高度发展。对外交流的扩大。手工的兴盛与城市的发展。二宋代钱制:年号钱。三铜钱区与铁钱区两种货币地区性流通的原因及情况。铜钱与铁钱的比价。四宋铜钱的购买力第2节宋代的钱荒和白银的使用一两宋钱荒铜钱使用范围扩大。销钱为铜。铜钱外流,“边关重车而出”、“海舶饱载而回”。发行量的相对微小。二宋代白银使用的扩大财政收支。民间个人经济交往。白银的形制。第3节宋代纸币的产生与发展一北宋的交子制度及交子的流通交子产生的背景及阶段。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十一月,始行官交子制度,设立交子务办理交子发行事宜,并于次年2月发行官交子流通。财政性发行。“钱引”。二南宋会子与通货膨胀会子制度与交子制度的区别。区域性纸币淮交、湖会、川引。纸币的膨胀及其危害。分析:我国纸币制度的国家纸币一贯性存在的条件。何以未发展成为信用货币?第4节辽、西夏货币及其流通一辽的货币状况物物交换。铜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