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高三年级一轮复习-综合测试卷(含答案)-最新教学文档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1页2019—2019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二学期第一次质检历史试卷(文科)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共40小题,60分)1.《佐传•隐公四年》记载:四年春季,卫国国君桓公之弟州吁杀了卫桓公而自立为国君。州吁不能安定卫国百姓,于是臣子石厚向石碏询问安定君位的办法。石碏日:“王觐为可。”由此可知A.卫国政局长期动荡B.嫡长子继承制被破坏C.分封秩序仍然存在D.礼乐制度已经崩溃2.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卫秃”铭文记载:周恭王三年,贵族裘卫用玉器和礼服从贵族矩伯手里换得1300亩田,并通过执政大臣进行了授田仪式,办理了换田手续,刻于青铜器上作为凭证。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A.贵族权重,世袭制巩固B.田地交换,井田制动摇C.田地买卖,私有制确立D.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3.中国商周时期便有男子休妻“七出”之说,后又增加“三不去”对随意休妻进行限制,即“妻子无娘家可归、曾替家翁姑服丧三年、丈夫娶妻时贫贱但后来富贵”。这些规定()A.保护了女性基本权益B.维护了宗法伦理秩序C.稳定了家庭婚姻关系D.体现了男女平等观念4.“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下列表述最接近这一思想内涵的是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B.一生未悟诚明了,百行须知孝悌先C.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D.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5.“文化”一词正式出现是在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中,“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据此可以推知,将“文化”二字合为一词的本义是A.以道德礼乐去教化、感染B.儒学中治国平天下的内容C.先秦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D.起用知识分子以治理国家6.夏商的史官在职责上是史巫合一,既掌管天文术数,为统治者提供宗教式预言。又保管典籍、记录时事;周代史巫开始分离,史官被定位在“掌官书以赞治”的官僚位置上。以上史官角色意识的变化A.反映出周代王权与神权实现脱离B.影响了后世对历史记录的认识C.取决于中央官僚机构职能的调整D.体现了周代政治理性化的趋势7.学者王亚南指出,“因为有了这一项根本决定,任何贵族就没有‘食土子民’的权能。经济政治大权集中于一身,他就有无上的富、无上的贵、无上的尊严,‘朕即国家’”。材料中的“根本决定”应是A.推行郡县制度B.规定王位世袭C.分封子弟为王D.设立皇帝称号8.西汉“田虽三十……加之以口赋更徭之役,率一人之作,中分其功。农夫悉其所得,或假贷而益之。是以百姓疾耕力作,而饥寒遂及己也。”这说明汉代A.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B.田赋之外的负担使农民生活困苦C.土地兼并导致大量农民饥寒交迫D.高利贷导致大量农民濒临破产9.宋太祖赵匡胤曾对侍臣说:“朕欲尽令武臣读书,知为治之道。”后来的历届皇帝也大多基本继承了这种鼓励士大夫读书,研究学问的风气。由此可知A.理学的产生有了重要前提B.北宋形成了重文轻武的国策C.北宋科举制不断发展完善D.北宋民间读书风气蔚然成风10.玄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社会思潮,它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穷极宇宙人生的哲理。魏晋名士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多是“天理自然”,应任其发展。魏晋玄学A.弱化了佛教的社会影响B.背离了孔子儒学思想C.主张无为与伦理名分结合D.发展了天人感应思想11.宋初思想家石介指出佛教兴盛以来“……以妖妄怪诞之教……灭君臣之道,绝父子之亲:弃道德,悖礼乐,裂五常;迁四民之常居,毁中国之衣冠,去祖宗而祀远离……”据此可知石介反对佛教的主要原因是A.佛教破坏纲常伦理,扰乱传统夷夏之分B.佛教倡导摒弃人性,破坏尊宗敬祖观念C.封建迷信蛊惑人心,扰乱正常统治秩序D.佛教冲击三纲五常,动播理学统治地位12.秦汉以来儒家思想不断发展,阐释儒家思想的著作也层出不穷,《四书章句集注》和《孔子改制考》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两者都()A.冲击了传统教育B.得到统治者的推崇C.受外来文化影响D.再现孔子思想精髓13.明朝在明长城沿线及其以南即所谓“九边”地区实行屯田。明人叶向高记载:其行于九边……人受田五十亩,赋粮二十四石半,赡其人,半给官僚……盖在洪、永年间,辽东屯粮以石计者七十万,甘肃六十万,宁夏十八万……此举推行A增加了粮食产量,摆脱了对内地粮食依赖B避免了外族入侵,巩固了国家的北部边防C.减轻了百姓徭役负担,拓展了农耕文明D.增加了自耕农的数量,抑制了土地兼并14.1376年,明太祖下令将地方各行省(除南京仍为直隶省外)改为承宣布政使司,其取意“朝廷有德泽、禁令、承流宣播,以下于有司”。这一举措在当时A.体现了君主的亲民政策B.旨在分化地方官员权力C.完善了地方的行政体制D.极大削弱了丞相的权力15.明清时期,景德镇的瓷器“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江苏南浔的“湖丝”不仅远销国内边远市镇,而且大量出口;浙江桐乡的铁器“大江南北咸仰赖”。这一现象反映了A.资本主义萌芽促进私营手工业的发展B.商品流通突破了狭隘的地方市场C.商业繁荣促进工商业市镇兴起D.“海禁”政策松动促进海外贸易发达16.朱元璋颁布诏书,规定“佃户见田主不论齿序,并行以少长之礼;若在亲属,不拘主佃,止行亲属礼。”清雍正颁布新制,规定禁止“不法绅衿私置板棍擅责佃户”。这说明()A.佃户和田主取得完全平等地位B.主佃之间人身依附关系减弱C.资本主义性质的租佃关系产生D.传统等级秩序遭到严重破坏17.1740年,中国1两银换800文铜钱,而到1828年时,1两银直隶值2500文铜钱,在山东值2600文铜钱。导致此现象的原因是()A.正常贸易持续入超B.对外贸易长期出超C.鸦片走私无法禁绝D.商品市场普遍萎缩18.《海国图志》原本是为了打开中国人的眼睛,是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初级启蒙读物。但却被当时的中国拒绝,无意中启蒙了日本人,对明治维新起到催化作用。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富国强兵道路,反过来一次次侵略中国,《海国图志》在中日不同的命运,从根本上反映了两国A.对外开放的程度B.思想解放的尺度C.社会转型的难度D.政治改革的力度19.张玉法在《近代中国社会变迁(1860—1916)》中说:在1905年以前,社会领导阶层为……士绅阶层……在1860—1916年,社会领导阶层不仅来自新旧士绅,也来自新知识分子。新知识分子的人数,大约为士绅的十倍……到1912年民国建立以后,新知识分子逐渐取代了士绅而为社会的领导阶层。材料反映出A.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推手B.阶层变动源于经济力量发展C.政治制度变革左右社会演进D.封建地主阶级退出历史舞台20.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成果丰富。在五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人民创造出了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诸多文学体裁。以下是关于上述文学体裁的表述,其中不正确的是A.《诗经》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体现了下层人民的呼声B.唐诗风格各不相同,可分为山水田园诗、边塞战争诗等C.宋词的出现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D.明清小说主要以小说这种文学体裁表达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人们的自豪感21.张之洞在《抱冰堂弟子记》中这样追述写作《劝学篇》(1898年4月撰写)的原委:“自乙未后,外患日亟,而士大夫顽固益深。戊戌春,佥壬伺隙,邪说遂张,乃著《劝学篇》上下卷以辟之。大抵会通中西,权衡新旧。”这表明张之洞A.代表新旧不同的势力B.对西方先进技术失去信心C.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D.寻找挽救民族危亡的新出路22.“前一部书把封建主义者历来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某些经典宣布为伪造的文献。后一部书把本来偏于保守的孔子打扮成满怀进取精神,提倡民主思想、平等观念的人……这些看法,虽都不科学,但他的改革精神却在知识界产生了强烈的震动和反响,而对封建顽固守旧分子构成了很大的威胁。”下列评论正确的是A.两部书的作者系封建顽固派分子B.作者的思想有失科学却利于近代化C.两部书的写作目的在于学术研究D.书中思想得到知识分子一致支持23.18世纪末叶以后,华夏文明日益感受到从西方基督教文明中崛起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咄咄逼人的压力。这种压力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手段,初则以商业的渗透,继则以赤裸裸的殖民主义武力,迫使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这说明()A.基督教文化是西方工业文明产生的思想根源B.中华文明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被迫中断C.西方工业文明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D.西方工业文明与中国农业文明不能并存发展24.阅读下图,该图是列强在1893—1928年间在华设立的商行户数。对1893—1928年间这一经济现象分析正确的是A.各国经济实力决定其在华的商行数B.资本输出是此时期列强侵略的重要方式C.我国民族资本主义迎来短暂的春天D.该时期德国完全放弃在华侵略利益25.电影《无问西东》主人公之一沈光耀的原型沈崇诲在“淞沪会战”中壮烈牺牲。在这场会战中,国民党中央军主力第2页悉数投入,湘军、桂军、粤军、东北军、西北军等纷纷奔赴前线,包括海外侨胞在内的中国人民踊跃支援。这表明淞沪会战A.消弭了国民党军阀之间的嫌隙B.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C.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空前提高D.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26.下表为1943年国民党经济部发布的“后方工业概况统计”中的部分数据,展示了主要经济部门中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的比例,据此可知工业部门国营经济私营经济水电工业89%11%冶炼工业90%10%机器制造业73%27%化学工业75%25%饮食品工业23%77%服饰品工业8%92%A.国家统制经济适应了形势的需求B.公有制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C.民营资本受到了官僚资本的压制D.国民经济结构的不平衡性加剧27.一位学者在评价新文化运动时说:“古代文学艺术大部分受到推崇,特别是小说、白话文学等更得到前所未有的很高的评价。诸子和佛学的研究在深化,恢复了它们应有的地位。就以儒学来说,指出其价值观念不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同时,也没有完全否定其在历史上的作用。”该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A.反对旧道德祟尚现代文化B.混淆了传统与现代的界限C.存在继承传统文化的特质D.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28.下表是近代上海《申报》和重庆《商务日报》两份报纸发行的广告量。据下表推断A.传统的生活物资被洋货取代B.重庆报刊业的西化程度较上海高C.重庆广告业比上海更加发达D.重庆地区民族工业发展弱于上海29.有学者说,正是万隆会议的召开,“南南合作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官方政策”,才促进了新中国与非洲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奠定了中非关系的新格局。对此的正确理解是万隆会议()A.提高了中国的综合国力B.其精神具有强大的生命力C.打破了西方对中国的外交孤立D.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宗旨30.古希腊的先哲很注重数学,柏拉图从几何学得到启示,提出理念论;亚里士多德则广泛采用同时代的数学成就进行哲学反思。这反映了古代希腊()A.数学研究和哲学思想相互推动B.数学成果有助于人文精神发展C.数学成果具有浓厚的实用色彩D.先哲们开始探讨世界本原问题31.梭伦改革后,雅典民主政治的公职人员很少有完全独立的权力,如执政官除行使行政权力之外,还要行使一定的审判权,正如恩格斯说:“在雅典没有总揽执行权力的最高官员”。这说明雅典民主政治的一大特色是A.人民主权B.三权分立C.权力制约D.轮番而治32.在罗马法中,由家父作为掌权者,妻子、子女及其他家属、奴隶的人格等都被置于家父的支配权之下:在财产关系上,家族或家庭财产由家父完全掌控。这些与中国古代法礼所强调的“三纲五常”有异曲同工之妙。这表明古罗马和古代中国A.男性家长绝对权威凸显B.政治特征体现了“家国一体”C.农耕经济始终占据主导D.资源权力分配受制于生产力33.在罗马的传说中,罗马人的祖先罗慕洛对其弟弟说:“任何亲情莫大于王法,……我们是在王法之下生活,我们不得不低下我们高贵的头颅,你的价值就体现在为了王法的威严而贡献出你高贵的生命。”这句话成为后世罗马法的永恒宗旨。这反映了古罗马时期A.王权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B.法律保障了民主政治的发展C.法律为维护君主专制而创制D.法律的权威植根于历史传统34.1841年,维多利亚女王接受了这样的现实:必须接受反对党政府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