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学习目标:1.学习驳论的写法(树靶子、直接反驳、间接反驳相结合);2.领悟鲁迅语言魅力;3.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作者介绍杂文一种散文体裁,不拘泥于一种形式,偏重议论,也可以叙事。多为针对现实社会的各种问题而作,一般短小精悍、形式多样、反应迅速、褒贬色彩鲜明并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和文学性。时代背景: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当时,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鲁迅这篇文章,就是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而写的。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2.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读课文完成任务一。1、提问:文章怎样提出批驳的论点的?从公开的文字的三个阶段谈起:先是自夸“地大物博”,后是寄希望国联,再后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亮出批驳的靶子“有人慨叹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研读第一部分:2.提问:这两段话中,揭示了对方的什么谬误论点?什么论据?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对方的谬误论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论据是公开的文字的三个阶段最富于讽刺意味的文字是:“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国难当头,国民党政府官僚和“社会名流”不是号召人民奋起反抗,而是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请菩萨来“解救国难”,多么荒诞,多么愚昧啊!3.提问:文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与后文的批判有什么关系?先确认敌论据的真实性,但这真实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为后文的驳论证奠定基础。4.提问:文章是如何直接进行批驳的?(1)自夸“地大物博”是信“地”信“物”并非“自信”。(2)希望国联是“他信”不是“自信”。(3)求神拜佛是“自欺”。研读第二部分:5、提问:文中“他信力”“自欺力”加引号起什么作用?起讽刺否定的作用。6、提问:“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这里的“新生路”指什么?新生路指相信自己的力量,号召全国民众团结起来抗日救亡。7.提问:作者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性是什么?危害性是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9、提问:第6段作者提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对批驳敌论点起什么作用?作者从正面树立自己的论点是间接反驳敌论点。10.提问:作者怎么证明正面论点的?请具体指出作者所列举的四种人?作者历数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他们都是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埋头苦干的人:指广大劳动人民和科学家、发明家;拼命硬干的人:指反抗封建统治和抵御外寇的人民英雄和爱国英雄;为民请命的人:指关心人民疾苦、为民众利益奔走呼吁的政治家、文学家;舍身求法的人:指历尽艰险、探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改革家和为革命献身的革命家。(光彩照人)研读第三部分:11.提问:作者为什么要赞扬他们,说“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是比喻的说法。这些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是中国的主流,是中国的希望。12.提问:这一类没有失掉自信心的人现状如何?(l)从人数上看:何尝少呢?(2)从特征上看: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地战斗。(3)从处境上看: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不为人知)13.作者“这一类的人们”指的是谁?指坚持抗战和民族解放的人们。14.提问:“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这句话批驳敌论证的什么毛病?批驳敌论证以偏概全的毛病。15.提问:课文最后一段如何总结的?第一句先论论点的前半部分,“中国人”不能看“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却要看“他的筋骨和脊梁”。不能以偏概全。第二句再论论点的后半部分,“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拿出自己的眼光来看地底下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的事实。研读第四部分:第9自然段,概括全文,指出要论中国人自信力的有无,“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脂粉”指统治阶级的欺骗性宣传。“状元宰相的文章”指国民党反动政客和御用文人的言论。“地底下”暗指处于地下斗争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运用了比喻修辞法。联系全文,辨析下列句子中“中国人”的含义,说明“状元宰相”“地底下”指的是什么。1.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2.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3.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4.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5.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五个句子中“中国人”的含义,依次是:1.指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中国人民;2.指广大人民;3.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4.指所有的中国人;5.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状元宰相”指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地底下”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论证结构提出对方的论据、论点(1、2):1.论据:两年前不久现在2.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直接反驳(3-5):1.失掉的是“他信力”;2.发展着“自欺力”。间接反驳(6-8):1.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2.论据:从古至今满怀自信的“中国的脊梁”。结论(9):自信力的有无,……要看地底下。作者写作思路树靶子打靶子摆敌论点、论据驳敌论证立观点举例证明观点文章论证特点一敌论据敌论点由驳论证入手驳倒论点论证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文章论证特点二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文章论证特点三破得有力,立得牢固(一)论敌的论点论据论据论点两年前:不久:现在:自夸“地大物博”希望国联求神拜佛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二)反驳直接反驳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间接反驳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论据古今埋头苦干的人有确信,不自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前仆后继的战斗舍身求法的人文章结构内容(三)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看地底下脊梁小结本文抓住敌论据不能证明敌论点为“突破口”,以反驳对方的论证为武器,一举击中其要害。反驳强劲有力。论证语言本文语言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请从文中找出并进行分析。论证语言在文章开头,“总自夸着‘地大物博’”“只希望着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充满着嘲讽意味。“总”,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只”,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一味”,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这些尖锐泼辣的语言,栩栩如生地漫画式地画出了悲观论者的脸谱,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论证语言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排比、反问、仿拟等修辞方法,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尤其是仿拟,仿照“自信力”,造出“他信力”“自欺力”,显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仅仅改动一个字,就将反动当局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