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袈导论1、2、螃法国实证主义社会学创始人孔德首次提出社会学这一概念3、4、芁法国迪尔凯姆著作《自杀论》5、6、肁德国人文主义(理解)社会学奠基人马克思·韦伯艿4、蒅莄主张区别膀蒆实证主义膇问卷调查,抽样具有代表性膃二者对立芀人文主义(理解)袇个人访谈,典型性袂5、在中国的发展芀人物芈观点莇梁启超蚁首提“群学”“人群学”莀谭嗣同虿1896《仁学》一书首用“社会学”螅严复蚄斯宾塞《社会学研究》译为《群学肄言》,标志中国社会学开端蒀6、三大功能理论基本观点螆(1)功能主义:原理: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蒆功能主义的视角强调这样一种模式,即社会的每一个部分都对总体发生作用,由此维持了社会稳定。蒂(2)冲突论:原理:社会资源永远是稀缺的薀冲突论强调人们因有限的资源、权力和声望而发生的斗争是永恒的社会现象,也是社会变迁的主要源泉。膆(3)互动论:原理:沟通是社会存在的基础羄互动论视角研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交往的,他们又是如何是这种交往产生实质性意义的。第一章第二章芁社会结构蚀1、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社会系统各要素之间比较持久的稳定的相互联系摸式薇2、先赋地位:即某人所拥有的被指定的、并且通常不能被改变的社会地位,也就是通过血缘和世袭的方式获得的地位.蚆3、自致地位:即在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中作为个人努力与否的结果而获得的地位,也就是说,后天努力获得的地位芄第二章社会角色螀1、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羈2、人们是否能被确定为某些角色,不是由自身主观意志决定,是由社会来确定。膄3、角色失调表现:(1)角色冲突(2)角色不清(3)角色失败肃(4)角色中断(5)角色混同衿4、中国如何如加强角色建设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荿(1)加强角色规范建设(强制性的如法律规范,开放性的如道德规范等)袆(2)注重角色技能的提高(着重指专业)螂(3)重视角色素质的培养(着重指”德”)衿第三章群体组织薆1、群体与人群的区别芄人群通常是指那些偶发聚集体,也就是偶然地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临时聚集起来的一群人。薁广义的社会群体,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罿狭义的社会群体,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羇2、群体特征:(1)有明确的成员关系(2)有持续的相互交往羆(3)有一致的群体意识(4)有一定的分工协作薄(5)有一致行动的能力聿3、群体分类:莈分类依据蒄类型莃成员关系密切程度腿初级群体蝿次级群体膅成员对群体的心里归属差异膁外群体艿内群体腿群体正规化程度和成员互动方式蚃正式群体膄非正式群体荿成员身份归属芆参照群体莅所属群体羃群体内人际关系发生的缘由葿血缘群体蚇地缘群体肇业缘群体蚂4、参照群体:并非个人参加的群体,这是用作评价人物或事物标准的群体,或个人推崇并渴望加入的一种群体。(1942年,海曼首次提出概念)蒈5、内群体:自己所属的群体,成员之间有共同归属感,相互团结与合作的群体。肈(萨姆纳(美)1906年提出)薅6、社会组织:为了达到一定的社会目标,执行一定的社会功能而有意识地组织起来,以一个相对独立单位存在的社会群体蒁7、社会组织特征:(1)目标特定而明确(2)内部结构相对稳定薈(3)组织成员关系理性化(4)组织界限清晰葿(5)组织成员之间的交往具有片面性和间接性芇8、组织管理理论薄理论蚈内容薆古典组织管理理论蚅以经济人理论为基础,满足经济利益为需求(泰罗,韦伯)芃行为组织管理理论螈霍桑试验(梅奥—美国)羇9、组织管理方式莇肂内容肂特点蒈家长制袄社会组织的权力集中于最高管理者手中,以人为管理主体的组织管理方式肅组织管理权力高度集中;组织管理的随意性;分工不明,职责不清;任人唯亲;终身制。膂科层制袈现代社会组织管理中最普遍、最典型的组织管理方式。马克斯·韦伯提出,现认为是对权力依职能和职位进行分工和分层,以规则为管理主体的管理方式和组织体系。薆权威分层、职务分等袃因公设职、专职专人节任人唯贤、赏罚分明艿照章办事、公平无私肄公文往来、空口无凭蚂第四章家庭莂1、女性主义:家庭是一个剥削、孤寂的极度不平等的渊薮。莆2、功能主义:社会是一系列执行特定功能以确保连续性和合理性的社会机构。螆家庭在满足社会的基本需要和维持社会秩序方面执行着重要功能。(戴维·波普诺)莁3、戴维·波普诺的功能主义将家庭的功能分为社会化、情感和陪伴、性规则、经济合作四个方面。蒁4、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单位螇5、家庭演变的四个阶段:1、血缘家庭2、普那路亚(群婚制)家庭膄3、对偶家庭4、一夫一妻制家庭蒄6、核心家庭:又称夫妇家庭,就是只有父母和未婚子女共同居住和生活。薁三种具体形式:仅由夫妻组成、夫妻加未婚子女(含领养子女)仅有父或母与子女(单亲家庭)。膈7、主干家庭:父母(或一方)与一对已婚子女(或者再加其他亲属)共同居住生活。羆第五章社区膃1、首先使用“社区”的是英学者梅因蚁2、最早将该词引入社会学研究的是滕尼斯(德)。蕿3、汉语“社区”一词的译名主要应归功于费孝通先生莄4、社区定义: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按一定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组织起来的,具有特定生活方式和文化维系力的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羂5、社区的特征:(1)形式—聚集性(2)范围—区域性(既有边界)蚁(3)与外社区的关系—独立性蚆(4)内部各个群体的组织关系—共生性肆6、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的区分螁划分依据:按经济结构、人口密度、人口聚集规模多元标准划分。螁肇农村薃城市螄定义袁成员主要以从事农业生产为生,并以村落形式为聚居格局的社会单位蒇指从事非农业劳动为主的人口集中的社会区域单位。人们是由社会分工组合在一起的,彼此之间有着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芅特征薂(1)人口密度低,同质性强,较少流动;羁(2)经济活动简单;袈(3)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受传统势力影响较大;螃(4)组织结构简单,职业分工远没有城市复杂;芁(5)家庭在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血缘关系浓厚,人际关系密切。肁(1)人口集中,异质性强;艿(2)经济和其他活动频繁;蒅(3)具有各种复杂的制度、信仰、语言和多样化的生活方式;莄(4)结构复杂的各种群体和组织;膀(5)家庭的规模和职能缩小,血缘关系淡化,人际关系松散;蒆(6)思想、政治、文化相对发达。膇第六章社会分层膃1、戴维·波普诺将社会分层定义分为两类芀一、视其为客观过程的界定:认为社会分层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因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和机会不同而呈现出高低有序的等级或层次的现象或过程;袇二、视其为主观方法的界定:认为社会分层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为高低有序的等级或层次的方法。薅2、经典社会学家的社会分层袂卡尔•马克思:生产资料(占有形式)一元分层标准芀马克斯•韦伯:物质财富(利)社会声望(名)政治权力(权)—三元分层标准芈3、当前中国社会分层结构变化的新趋势莇1、贫富分化更为明显,财富的集中程度更高,分化的形势是比较严峻的蚁2、贫富分化造成的“社会结构紧张”的局面比较严峻莀3、阶层结构出现了定型化的趋向虿4、中产阶层有所发展,但总体上仍然比例较小螅5、阶层利益呈多元化与“碎片化”特点蚄4、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变。(社会流动是社会变迁的指示器.)蒀5、流动类型:(了解、理解、用于解析案例)螆(1)垂直流动:是指一个人从下层地位和职业向上层地位和职业的流动,或者从上层地位和职业向下层地位和职业的流动。垂直流动可以伴随地区间流动,也可以是原地升降。蒆(2)水平流动:指一个人在同一社会职业阶层内的横向流动。多为地区间的流动,也包含在同一地区的不同工作群体或组织之间的流动蒂(3)代际流动:是两代人之间的职业和社会地位的流动,具体操作是通过测量子辈的职业与父辈的职业的异同来进行考察。参照点:父辈在同一年龄时的职业或地位。(异代流动)薀(4)非结构性流动:非结构性流动(自由流动):是指个别发生的流动,是由个人原因造成的地位、职业的变化或地区的变动。是衡量各层次之间是否开放及开放程度的标志,或说是,衡量社会分层体系是否开放及开放程度的标志膆6、我国社会流动中出现的问题羄1.总体流动规模不大芁2.户籍制度阻碍了社会流动的正常运行蚀3.干部人事制度存在弊端,影响了社会流动的有序进行薇4.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限制了社会流动的正常进行蚆5.社会流动的流向存在不合理之处芄第七章个人社会化螀1、社会化: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羈2、发展社会化: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又称继续社会化。在社会加速变迁期较明显。膄3、逆社会化: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即逆向社会化。肃4、再社会化: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如新兵入伍、劳教、加入黑帮等都是一再社会化。衿PS:注意2、3、4要求了解,用于案例解析荿5、社会化条件:袆(一)社会化的生物基础螂1、语言能力、2、思维能力3、学习能力4、较长的依赖生活期衿(二)社会化的社会条件薆1、家庭2、学校3、同辈群体4、社区5、大众传播媒介芄6、政治社会化:社会个体通过接触和学习某种政治文化,培养政治立场(包括政治信仰、政治情感和政治态度等)和政治参与能力的过程。薁7、角色社会化:个人通过角色学习,了解自己的角色地位,领悟社会对自己的角色期望,形成与社会期望相一致的行为模式,从而实现自己的社会角色的过程。罿8、库利镜中我观点:我们根据想象别人对我们自己行为及外表的感觉来理解自我。这样,由于我们对自我的认识,可以说是对他人是如何想象我们自己的反映羇9、乔治米德角色扮演三阶段(8、9要求理解)羆①模仿阶段:人一生最初两年,仅仅与父母进行“手势交流”,模仿父母。薄②嬉戏阶段:从两岁开始,大约持续几年的时间,开始从事“角色扮演”。把自己想象为处于他人的角色,从而发展起从他人的角度看待自我与世界的能力。聿③群体游戏阶段:三四岁后走出家庭与更多的人发生联系,同时把家庭看作是所隶属于的群体。开始关心在非家庭群中所扮演的角色。10、生命历程理论:基本分析范式是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理解为一个由多个生命事件构成的序列,生命事件发生时间、地点和内容深受社会结构的影响,而前者反过来又会影响个体的角色扮演。第九章社会变迁1、影响社会变迁的五个因素1.生产力的发展(根本原因)2.自然环境的变化3.人口变动4.文化发展与变化5.社会制度的变革2、社会变迁类型1、整体社会变迁和局部社会变迁2.渐进的社会变迁和突发的社会变迁3.正向社会变迁和负向社会变迁4.无计划的社会变迁和有计划的社会变迁3、有计划的社会变迁是现代社会变迁的主要形式。4、社会现代化特征(1)革命性(2)全球性(3)整体性(4)长期性5、现代化理论1.经典现代化理论内因:价值观念、文化心理。19世纪的一些古典思想家如滕尼斯、迪尔凯姆、韦伯等。2.依附论外因:不平等关系,主要是指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和控制。3.“世界体系论”外因论或结构论:核心—半边陲—边陲结构。4.信息社会论第十章文化1、文化和文明的区别(1)文明是一种价值判断,是与蒙昧、野蛮相对的概念,是指人类的开化状态。(2)文化是一个总概念,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成就非物质成就;(3)文明是一个分概念,指文化发展中的进步方面。(4)一切文明都是文化,但并非所有的文化都是文明。2、文化的特征(1)人为性(2)后天习得性(3)共享性(4)动态连续性(5)共同性(6)多样性3、主、亚文化的关系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区分不是绝对的,两者都在发生变化,也可能相互转化4、文化特质:文化特质又称文化要素、文化质点,是指那些最能体现某种文化特征的最基本要素和最小单位。5、文化丛:因功能上相互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