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理论在我国对外贸易实践中适用性摘要: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不但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和指出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国际贸易的方向,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经济理论之一。有数据实证分析说明,中国当前的国际贸易产品结构中显示出了与中国要素禀赋结构相一致的比较优势,从而验证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受益于遵循比较优势的发展,因此,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战略仍然应该建立在遵循比较优势的发展理论基础之上。本文拟介绍比较优势理论及其经济发展战略,分析中国目前具备的比较优势,进而提出宗国现阶段仍然需要给予比较优势理论来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原因。关键词:比较优势,产业结构,适用性一、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理论对调整我国产业结构的适用性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在过去的20余年里,中国享有世界上最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中国人均GDP翻番所用的时间之少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中国在1978-1987年期间,只用了9年,就实现了人均收人的翻番,紧接着又在1987一1996年期间的9年中再次翻番。而其他国家在相类似的增长时期中,所需要的时间要长得多:韩国在1966一1977年期间花了1年,日本1885一1919年期间花了34年,美国在1839一1886年期间花了47年。1978一2001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9.3%,是中华人民共利国成立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中国因而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为什么能创造上述奇迹?由于改革开放之前的传统发展战略目标是政府采取人为扭曲资金价格的方式优先发展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从而就抑制了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而改革开放后的新的发展战略开始逐步尝试后,受压抑部门即符合中国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部门的大力发展,不仅更加符合市场的需要,从而达到矫正扭曲的产业结构的目的,而且更加符合中国的比较优势,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巨大增长。经济学家通常把这种以改革促进增长的现象称为改革的“做大蛋糕效应”。蛋糕做大之后,就会形成新增资源,在市场机制已经存在的情况下,生产通常会按照场的需要和比较优势的要求,把新增的资源进行更加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配置。二、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理论对改善我国农村经济现状的适用性自1978年至今,中国农业经历了史无前例的改革,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以不到世界总面积7%的耕地,基本满足了占世界人口2%的中国人民的温饱。因而,了解中国农业的比较优势所在,不仅有助于理解和评价不同农业政策的可能效果,而且也有助于把握中国农业应该遵循的发展模式。首先,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中国人均耕地占有量处于较低的水平,人均耕地也不过0.1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其次,中国后备耕地资源也很有限。在人口数量增长的同时,中国耕地面积却逐年下降,人均耕地拥有量每年都有所减少。最后,农业用水是水源使用中的重要项目。据估计,每年因农业灌溉用水不足,至少造成粮食减产25亿千克。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预测,中国到2030年人口将增加到16亿,粮食需求将大幅度提高。他预言,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粮食产量将以每年0.5%的速度下降,到21世纪30年代,粮食缺口将为2.16亿吨一3.7亿吨。布朗警告说,届时全世界都无力养活中国。中国的粮食生产存在什么样的问题?一个国家的农业发展,与其具有的农业资源察赋有很大关系。我国农业的资源特点是耕地稀缺、劳动力丰富,另一方面粮食的生产使用较多土地、较少劳动力,两者结合起来就造成这样的结果:中国粮食生产缺乏比较优势。第一是选择适合于人均农业资源稀缺的技术道路。旨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技术创新和发明活动。根据经济学家归纳出所谓的“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农民总是选择那种能够节约稀缺生产要素,并更充分利用丰富的生产要素的技术。第二是选择适合于人均资源稀缺的农业生产结构。根据中国的要素察赋和产品持征,在农作物的选样上更偏至于种植那些劳动密集程度高的作物,这表示需要增加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劳动投人。综上所述,中国农业的前景并不是如别人所说的那么悲观。虽然影响中国农业增长的不利因素是存在的,但技术进步的潜力仍然存在,农民、政府、消费者和国际贸易伙伴都会对价格信号做出反应。人口越来越多,自然资源越来越少,但人均消费的农产品却越来越丰富。可见,中国农业的前景应该是乐观的。再来看看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另外一个大的问题—农村人口的贫困问题。近年来我国的消费需求相对不足的矛盾一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的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农民的消费需求长期上不去。农民增收缓慢导致“买不起”问题的直接表层原因是“农业弱,农村穷”,农民负担重,深层原因则是农村改革滞后。林毅夫先生认为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有以下特点。第一,农村贫困人口拥有的最为重要的资产就是他们自己的劳动力,除了自己的劳动力外,几乎没有其他可以用来创造收入的资产,这就是他们的比较优势所在。第二,农村贫困人口的承受力仍很脆弱,疾病、产品价格大幅波动的突发冲击都可能威胁到他们的生存。因此,新的农村发展战略必须把重点放在减少农村劳动力上。当农村劳动力减少,留在农村务农的劳动力就能获得更多的土地和资源。这样,农村劳动力的相对稀缺性和相对价值就会增加,以劳动力为最主要资产的农村人口的收人也就会相应提高。当然,减少农村人口和劳动力还必须使流动出来的劳动力在城市非农产业部门能够找到工作,否则,只是把农村人口变为城市无业的贫困人口,整个社会的福利并不增加。要解决农村劳动力数量减少的问题,政府应该优先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推行符合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是其相对丰富的资源,因此劳动密集型企业具有比较优势。发展这类企业不仅能够向城市人口提供就业机会,还可以吸纳大量农村的富余劳动力,使得减少农村人口成为可能。而且,这一战略还会有助于该国成功的融人全球化进程之中,这是因为国内产业符合比较优势,具有国际竞争力,推行贸易自由化政策就会给该国带来好处。此外,为了提高转移出来的农村劳动力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应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当农村劳动力不断转移出来,非农部门人口的农产品需求不断增加,农业部门的劳动力不断减少,致使务农劳动力和从农村转移出来的非农劳动力的收人和地位都得到改善。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现阶段仍然是适用的,并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继续适用,中国经济贸易发展战略的制定仍然应该以比较优势发展理论为基础。理由如下:第一,比较优势是贸易的动力之一,遵循比较优势发展战略能够很好促进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纵观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和世界各国的经济实践,比较优势是贸易的基本动力,贸易的发展是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第二,现阶段中国并没有陷入“比较优势陷阱”。“比较优势陷阱”与比较优势原理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他们是对立统一的。作为一把双刃剑,它提醒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必须考虑遵循比较优势原理的同时也要规避“比较优势陷阱”。第三,现阶段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显示比较优势在国内很多地区中还未得到充分的发挥。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贸易形式的转换过程来看,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在劳动力成本未大幅上升以前,不宜转换成资本或技术密集型,特别是对我国这样一个劳动力充裕、就业压力巨大的大国而言更是如此。第四,遵循比较优势发展战略有利于经济中的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根据发展经济学的研究,经济增长来源于资本的积累和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依赖于资本的投入水平,因此,资本积累的能力成为经济增长和发展过程的关键动力。综上所述,对于仍处于发展中的中国来说,制定外贸和经济发展战略需要继续遵循比较优势原理,鼓励发展与本国要素禀赋和技术结构相一致的产业,这样才能实现最快的资本积累,从而进一步巩固中国经济内生增长的基础。中国现阶段的最大显示比较优势仍然在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应该继续发挥这种比较优势,实现更快的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从而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参考文献:[1]劳动生产率仍是中国竞争力之源,第一财经日报[2]周其琦张国林,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现阶段的适用性实证[3]海闻.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J],《经济研究》[4]韩树明,赶超战略和比较优势战略:比较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