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下午好!非常有幸能够代表我们小组上台来汇报下这个学期“西方社会学”专业课冯老师发起的“读书报告会”的阅读成果,下面我分为四个部分为大家展示下我们阅读的《爱欲与文明》一书的成果。一、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把当代哲学中的某个哲学派别与马克思、特别是早期马克思的思想相融合,试图为治疗今日发达工业社会的弊端提供药方,并为未来社会设计宏伟蓝图,可以说是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的重要倾向。在这方面,本书作者赫伯特·马尔库塞就是一个突出人物。赫伯特·马尔库塞(1898-1979),是当代美国著名哲学家和社会思想学家、美学家,※法兰克福学派主要代表,被西方誉为“新左派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当代西方的一种社会哲学流派,被视为“新马克思主义”的典型,以批判的社会理论著称。是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中心”为中心的一群社会科学学者、哲学家、文化批评家所组成的学术社群。而法兰克福学派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诸领域的批判,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马尔库塞的理论与实践才广为人知的。马尔库塞出生于德国柏林的一个犹太资产阶级家庭,年轻时曾参加过社会民主党,1922年他拿到弗来堡大学的博士学位,随后回到柏林,售书为生,又于1928年返回弗赖堡学习哲学,师从海德格尔——当时德国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马尔库塞在1928年发表了他第一篇哲学论文,试图综合哲学视角下的现象学、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这一论题将在后来被各种“存在主义的”或“现象学”的马克思主义者如萨特、梅露旁蒂等再度提起,并且对美国新左派运动中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也有影响。马尔库塞认为,马克思主义在许多人那里已经堕落成了一种模糊的正统理论,因此需要为之注入新的活力,用“现象学的”经验去明晰这一理论。同时,马尔库塞认为,马克思主义忽略了个体的位置,因此究其一生马尔库塞都关注个人的自由与解放,以此补充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变革和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马尔库塞一直认为,海德格尔是他一生中遇到的最伟大的导师和思想家。从马尔库塞在20年代晚期到1933年他离开弗赖堡期间的笔记中可以看出马尔库塞对海德格尔哲学的浓厚兴趣和对海德格尔授课的专注程度。但是,马尔库塞对于海德格尔与纳粹的关系十分沮丧。在完成了关于黑格尔本体论与历史哲学的论文之后,马尔库塞决定离开弗赖堡,加入位于法兰克福的社会研究所。这一机构在之后不久就在日内瓦和哥伦比亚大学开设的分支机构——马尔库塞也都曾去过。马尔库塞对黑格尔的研究促成了欧洲黑格尔研究的复兴,不论是他关于生命与历史的本体论,还是他的绝对精神观念和辩证法,都再次得到重视。之后,马尔库塞于1933年发表了他第一部综述,其中论述了刚刚出版的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一成果是将马克思主义与早期马克思的著作相区别的趋势的一部分。1933年纳粹政府不允许他完成论文,他加入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随后离开德国。他先前往瑞士,随后前往美国,1940年获得美国国籍。二战中在美国战略服务办公室工作,参与分析德国情报。从1952年开始他作为政治理论家,曾在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授课。在此期间,他并未自囚于书斋,而是积极干预现实,特别是对六十年代末在西欧、北美出现的那场既不满意资本主义社会,又反对十月革命道路的学生造反运动倾注了巨大的热情。他被公认为这场运动的“精神领袖”、“青年造反之父”、“发达工业社会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甚至被与马克思、毛泽东相提并论,与这两者并称为“三M”。1979年7月29日,他在应马克思·普朗克研究所之邀赴西德访问和讲学途中,逝世于施塔贝恩克,终年81岁。马尔库塞一生著作很多。据初步统计,从1922年他作为博士学位提交的第一篇论文《论德国艺术小说》起,到1979年在逝世前出版的《无产阶级的物化》,其中共出版论著、论文、论集、谈话录近百种之多。影响较大的有:《历史唯物论的现象学导引》、《辩证法的课题》、《黑格尔本体论与历史性理论的基础》、《理性与革命》、《爱欲与文明》、《单面人》、《论解放》、《审美之维》。马尔库塞的生平和著作给人的鲜明印象是:始终站在资本主义社会实践斗争的最前例,始终把对哲学、文化、意识形态理论的批判与对资产阶级社会的现实状况的批判结合起来。离开他生平所经历的社会事件,尤其是离开资本主义在当代的发展,就不能理解马尔库塞的哲学、美学思想。《爱欲与文明》这部著作原是作者在1950年至1951年间在华盛顿精神病学院的讲稿,后经作者整理,于1955年公开出版。全书分上下两篇,共计11章,是标志马尔库塞思想发展的一个重大里程碑。他尝试用弗洛伊德理论补充马克思主义思想,提出一种批判的文明理论,并以此为武器批判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描绘未来文明的蓝图。下面,我简单介绍下本书的主要内容以及探讨下马尔库塞是如何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学说结合在一起的。二、主要内容西方今天文明已发展到极点,然而文明进步的加速也伴随着不自由的加剧。集中营、大屠杀、世界大战和核武器都是现代文明的产物,人对人最有效的统治和摧残恰恰发生在人类的物质和精神成就高度发达到仿佛能建立一个真正自由的世界的时刻。可见,高度文明的昂贵代价是人的不自由和对生命本能、对自我升华了的性欲--爱欲的压抑。所以,反抗现代西方文明首先必须消除对人的本性的压抑,解放爱欲。《爱欲与文明》中,马尔库斯将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理论现结合,提出的核心理念有三个:第一,他把弗洛伊德的爱与本质论与马克思的人类解放论相结合,提出了一种爱欲解放论。第二,他把弗洛伊德关于在现代文明中爱欲受压抑的观点与马克思关于劳动被异化的观点相结合,发起了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总批判。第三,他把弗洛伊德对爱欲受压抑的社会根源分析与马克思对人类苦难的社会根源分析相结合,论证了解放爱欲、建立一种非压抑性文明的可能性。下面我分别做简单阐述:第一,关于“爱欲解放论”。首先解释一下马尔库塞定义的“爱欲”一词。虽然弗洛伊德没有明确区分爱欲与性欲,但两者还是有重大区别的。性欲仅仅是两性关系的欲望,对个人来说只能获得局部的、短暂的快乐,而且还长伴之痛苦和给社会带来混乱,而爱欲作为生命本能,则蕴含更多内容,既包括性欲,也包括食欲、休息、消遣等其他生物欲望,它会使个人获得一种全面的、持久的快乐,并使社会建立起一种新的关系。所以,马尔库塞提出的“爱欲解放论”并不是很多人以为的单纯的“性欲解放论”,虽然爱欲的解放也包括性欲的解放,但绝不是性欲的放纵。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意识和无意识。在他看来,由于无意识是先天形成的,因而更能体现人的本质。无意识中的主要本能是生命本能和死亡本能。由于人首先是一种存在,因而人的本质首先就是与存在原则相一致的生命本能。这种生命本能就是爱欲。在现代文明中,人受到压抑,就因为作为他的本质的爱欲受到压抑。因此,马尔库塞指出,当马克思说人类的解放时,实际上也就是指爱欲的解放。下面是我们组自绘的一个示意图,有助于大家理解:心理结构有意识无意识先天人的本质生命本能死亡本能存在原则人的解放爱欲爱欲的解放第二,马尔库塞认为,解放爱欲的关键就是解放劳动,换言之,就是使爱欲进入劳动领域,使人摆脱异化劳动的痛苦,在劳动中获得快乐。他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是压抑爱欲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尽管表面上性自由泛滥,但由于性关系越来越紧密的依附于社会关系,性自由被用来为统治利益服务,性活动越来越成为手段而不是目的,所以在这种性自由背后对爱欲的压抑更严重了,主要表现为劳动的异化,这里解释下什么是劳动的异化:※劳动的异化: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劳动分工的日益专门化,人们在劳动中从事越来越单调乏味、千篇一律的操作,例如:装配线的整套技巧、政府机关的日常事务以及买卖仪式,都已与人的潜能无关,人越来越成为一种工具。因此,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虽然是人类文明迄今达到的顶点,但同时也是爱欲受到压抑的顶点。马尔库塞认为,能满足爱欲的只是非异化的劳动,是人的各种器官和机能的自我消遣。这种消遣,不像异化劳动那样,只是为了人的自我保存而提供必要的生活资料,相反,它的本性就是满足爱欲。生命本能存在原则人的解放途径爱欲爱欲的解放非异化劳动第三,他把弗洛伊德对爱欲受压抑的社会根源分析与马克思对人类苦难的社会根源分析相结合,论证了解放爱欲、建立一种非压抑性文明的可能性。在本书的第一章《精神分析的暗流》中,马尔库塞就引用了弗洛伊德的一个基本假设:即认为文明与爱欲是对立的,文化不仅压制了人的社会生存,还压制了人的生物生存;不仅压制了人的一般方面,还压制了人的本能结构,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人类的爱欲被压抑的历史。但这样的压制恰恰是进步的前提。这就是说,爱与之所以被压抑有其生物上的必然性:它本身就具有反社会的性质。因此,不是压抑爱欲,便是毁灭文明,非压抑性的文明是不存在的。但弗洛伊德在一定程度上还看到了非压抑性文明可能性。马尔库塞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思想。首先,马尔库塞认为,爱欲有一种内在的约束力、凝聚力,但并不具有反社会性,因而也并不必然与文明相冲突。其次,为了明确区分弗洛伊德所未能明确区分的爱欲受压抑的生物根源与社会历史根源,以证明一种非压抑性文明存在的可能性,马尔库塞在弗洛伊德的两个基本概念“压抑”与“现实原则”之外,又增加了两个相应的概念“额外压抑”、“操作原则”。下面请看示意图:文明的心理机制快乐原则从无机现实原则从原始人操作原则(特定的现实原则)到有机自我到现代人基本压抑额外压抑是不可避免的,合理的带来了异化劳动现阶段现阶段双重压抑带来了高度文明,爱欲得不到解放物质资料的日益丰富科技的发展消除压抑,一种非压抑性文明诞生前面所提到过人的心理机构分为有意识与无意识,无意识过程所追求的只是快乐,由快乐原则支配,凡能引起不快感的活动,心灵都“拒绝参与”。但快乐原则如果不加以限制,则将与自然环境和人类环境发生冲突。个体逐渐痛苦的认识到,他的需要不可能得到完全的、无痛苦的满足。在有了这种失望的经历之后,心理作用的另一个原则占了上风。这就是现实原则取代了快乐原则,因为在现实原则的背后,存在着一个基本现实,就是缺乏。这意味着,生存斗争是在一个很贫穷的世界上发生的,人类的需要,如果不加以限制、节制和推迟,就无法在此得到满足。所以,由现实原则带来的基本压抑是不可避免的、合理的。而且随着现实原则的确立,他变成了一个有机的自我。他所追求的是有用的、而且是在不伤及自身及生命环境的前提下所获得的东西。但另一方面,物质资料分配方式与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组织方式总是强加于人的,他们代表了特定文明阶段的统治利益,因而是操作原则,在这种原则统治下,社会根据其成员竞争性的经济操作活动而被分为各个阶层,所以带来了劳动分工、劳动异化。另外,操作原则还引进了一些附加的控制,我们把这种产生于特定统治机构的附加控制成为额外压抑。例如:为了维持一夫一妻制家庭,为了实行等级制的劳动分工,为了公共的控制个体的私人生存,都必须“改变”和“转移”原先的快乐原则指导下的本能能量,而这种改变和转移就是特定现实原则机构实行的额外压抑的例子。马尔库塞认为,在以往几个文明发展的阶段,由于爱欲受到这种双重的压抑,社会有了高度的文明,但爱欲却得不到解放。但在现阶段,由于物质资料的不再匮乏、科技的发展可以把一切不悦的工作降到最低限度,这就是说,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之间的冲突消除了,因而一种非压抑性文明就可能诞生出来。这就是本书的三个核心理念。三、在社会学理论界的地位和贡献赫尔伯特·马尔库塞作为哲学家、社会理论家和政治活动家,在20世纪60年代为人所熟知,被媒体称作“新左派之父”。凭借其大学教授的身份和一系列著作,马尔库塞依对新左派理论的深刻影响及捍卫而获得声望。他的“单向度”理论为批判当代资本主义和国家共产主义社会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他的“大拒绝”概念也使得他赢得了关于革命变化和“富裕社会中的解放”的理论家的声誉。因此,可以说马尔库塞是20世纪60到70年代的美国最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之一。四、国内外对其的研究现状和评价(一)国外在对马尔库塞的研究上,国外对其的研究已相当深入,涉及到对马尔库塞思想转变,主要观点等。其中著作主要包括马J·杰伊的«法兰克福学派史»、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