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裴斯塔洛奇-----提出“教育要心理化”心理测验最初由英国高尔顿提出卡普捷列夫1877年《教育心理学》是迄今为知的正式以教育心理学来命名的第一部教育心理著作几种代表性的观点(一)心理教育学观点认为它是把心理学知识应用于教育的一门学科(二)以儿童发展研究为中心的观点(实验教学运动的代表人)(三)以学习为中心的观点(最初倡导者是桑代克、奥苏泊尔)教育系统的基本结构1教育作为一种经验传递系统,是通过教育与学生的交往活动实现的2教育系统的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经验的传授者及其传授活动;经验的接受者及其接受活动;经验本身以及媒体。3教育系统三要素,在统一的经验传递中有独特的作用,但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辅相成,构成教育系统本身的独特结构:教受制于学,学受导与教;学与教受制于教材,教材必须依据学与教。第一节主要内容总论、学习理论、学习心理、知识信息、技能学习、广泛学习、教学设计及其成效的考核与评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方法论及研究原则一、辩证唯物主义与教育心理学二、科学系统论与教育心理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实践性原则4综合创造性原则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一、调查法观察法教育心理问题的研究程序一、确定研究课题二、查阅文献三、提出假设四、设计与实施研究方案五、整理分析研究结果六、撰写实验报告第一节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第二节巴浦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说第三节华生的刺激-反应说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反对以强化为主的程序教学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一、认知学习观(一)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二)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基本过程二、结构教学观(一)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二)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1动机原则(好奇内驱力;胜任内驱力;互惠内驱力)2结构原则(动作;图像;符号)3程序原则4强化原则三、发现学习观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说二、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一)动机阶段(二)领会阶段(三)习得阶段(四)保持阶段(五)回忆阶段(六)概括阶段(七)作业阶段(八)反馈阶段第一节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一、班杜拉的经典实验榜样学习实验‘二、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与条件(一)注意观察(调节着观察者对示范活动的探索和知觉)影响因素:1榜样行为的特性(1)榜样的显著性,复杂性、普遍性和实用价值影响着观察学习的速度和水平;(2)人们对敌对的,攻击性行为远较亲社会行为易模仿,奖励比惩罚的行为易模仿。2榜样的特征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社会背景等方面与观察者越相近越易引起注意;(1)受人尊重,地位较高,有能力的……3观察者的特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自然人性论二、自我实现人格论及其患者中心疗法三、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四、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五、学生中心发展观三、当今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第一节学习的分类一、学习主体分类:动物学习人类学习机器学习二、学习水平分类1、雷兹兰Razran依进化水平的不同分(1)反应性学习(2)联结性学习(3)综合性学习(4)象征性学习2、加涅Gagne依简繁程度的不同分类(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想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原理学习(8)解决问题的学习三、学习性质分类1、依学习主体所的经验的来源不同分接受学习;发现学习2、依所得经验性质不同分有意义学习;机械学习四、学习结果分类加涅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五类学习结果1智力技能2认知策略3言语信息4运动技能5态度五、学习内容分类1知识的学习2技能的学习3社会规范的学习一、学生学习的根本特点(一)学生学习的接受本性(二)接受学习的构建本性二、学生学习的派生性特点(一)学生学习的间接性(二)学生学习的定向性(三)学生学习的连续性(四)学生学习的意义性(五)学生学习的言语性奥苏泊尔在《学校学习》一书中提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方面的内驱力组成,他们是:1认知内驱力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3附属内驱力---学习需要---是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最根本的动力三、学习动机的种类(一)高尚的、正确的动机与低级的、错误的动机(根据内容的社会意义分)(二)近景的直接性动机与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分)(三)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四)一般动机与具体动机(据学习动机起作用的范围不同分)五、学习动机的作用1、使个体的学习行为朝向具体的目标,2、使个体为达目标而努力3、激发、维持某种活动4、提高信息加工水平5、决定了何种结果得到强化6、导致学习行为的改善(最终体现)第二节学习动机的理论一、强化动机理论二、成就动机理论三、成败的归因理论海德韦纳罗特提出了“控制点”四、成就目标理论五、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感:直接强化:间接强化:自我强化:结果期待:效能期待:六、需要层次理论第三节学习需要的形成和培养一、人类原始学习需要的形成与发展二、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需要三、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需要第四节学习动机的激发一、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二、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三、充分利用反馈信息,给予恰当评定四、妥善进行奖惩,维护内部学习动机(一)奖励和惩罚对学生的影响(二)有效进行表扬和奖励表扬应具有下列关键特征251一、合理设置课堂环境,妥善处理竞争与合作(一)课堂目标结构(多伊奇提出:合作型、竞争型、个体化型)(二)竞争型课堂结构激发表现目标为中心的动机系统(三)合作型课堂结构激发以社会目标为中心的动机系统(四)个体化课堂结构激发以掌握目标为中心的动机系统(五)正确认识并妥善组织竞赛二、适当进行归因训练,促使学生继续努力第十二章学习迁移(一)据迁移范围分:自迁移近迁移远迁移学习迁移规律在教学上的应用一、精选教材二、合理编排教学内容(结构化、一体化和网络化)三、合理处理教学程序四、教授学习方法第一节知识及其表征二、知识的类型(一)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根据知识不同的反应深度分类)(二)具体知识和抽象知识(根据知识的不同抽象程度分)(三)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根据知识不同的表述形式分。是安德森提出的分类)(四)具体知识、方式方法知识、普遍原理知识(布卢姆提出的分类,较有代表性)三、知识的表征:概念、命题、表象、图式、其他:四、知识的作用(一)知识是人们活动的定向工具(二)知识是能力结构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三)知识的掌握程度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水平。第二节知识掌握的实质与类型(二)我国关于知识掌握阶段的理论提出了知识掌握的领会、巩固、应用三个阶段理论三、知识掌握的类型(一根据知识本身存在的形式和复杂程度分(奥苏泊尔)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二)根据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分: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四、知识掌握的作用(1)知识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2)知识的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3)知识的掌握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第三节影响知识掌握的主要因素一、学习的主动积极性二、有关知识的准备三、心智技能的掌握四、教材结构一、知识领会的特点它是通过对教材的概括和直观这两个认识环节实现的。(一)教材直观(二)教材概括(三)知识的领会和理解二、知识领会的作用知识领会是掌握知识的首要环节第一节教材的直观与观察一、教材直观的类型与特点(一)实物直观(是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二)模像直观(在对事物的模像的直接感知基础上进行的一种直觉的能动的反映。)(三)言语直观(在形象化的言语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的感知及对语义的想象而进行的一种直观的能动的反映。)言语直观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地点、设备条件的限制,可广泛使用,其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语言质量;它还能运用语调和生动形象的事例去激发学生的感情,唤起学生的想象。局限是:所引起的表象,往往不如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鲜明、完整、稳定。二、提高教材直观与观察成效的方法(一)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1)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的选用(一般而言,模像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2)三种直观类型的配合(二)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感知规律: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四)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第三节教材的概括及理解一、教材概括的类型、特点(一)感性概括/直觉概括(是在直观的基础上自发进行的一种低级概括。)(二)理性概括(是在前人认识的指导下,通过感性知识经验进行自觉加工改造,来揭示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与联系的过程。)二、教材概括及理解的一般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三、提高教材概括与理解成效的方法(一)明确概括的目的性目的:区分事物的本质与非本质,抽出事物的本质,抛弃事物的非本质要素。(二)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正例/肯定例证:指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反例/否定例证:指不包含或指包含了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重要属性和关节特征的例证。(三)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变式变式:指概念或规则的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变化。(四)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精加工策略:摘要、提要、提问、笔记(五)引导学生科学地进行比较(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六)对学习材料进行合理组织(七)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第十五章知识的巩固二、知识巩固的类型(一)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二)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三、知识巩固的作用:(1)知识巩固是积累知识的前提(2)巩固有赖于领会,领会也有赖于巩固(3)就知识应用来说,也必须以习得知识的巩固为前提。第二节知识识记于信息编码一、实质:识记是对信息进行编码的过程二、主要方式(一)视觉编码(是感觉记忆的主要信息编码方式)(二)语音听觉编码(是短时记忆的主要编码方式)(三)语义编码(四)语言中介编码三、影响知识识记与编码的主要因素(一)材料的数量与性质(二)识记的目的性与主动性(三)对材料意义的理解(四)对材料加工的精细度(五)对所学材料进行合理组织(六)尽可能运用多重编码(七)觉醒状态第一节知识的保持与信息贮存一、知识的保持与贮存的实质(不是一个静止的、凝固的过程,而是一个重建的过程)二、知识遗忘的过程与特点(一)遗忘及其进程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过了相当的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二)知识遗忘的特点(1)短时记忆遗忘的特点替换是短时记忆遗忘的重要原因,若没有复述或重复,短时记忆是以迅速遗忘为特征的。(2)长时记忆遗忘的特点因材料的不同而异三、知识遗忘的理论解释(一)痕迹衰退说(是最古老的解释,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由桑代克和巴浦洛夫发展)(二)经验干扰说(遗忘是学习和回忆之间刺激的干扰的结果,詹金斯)(三)提取失败说(Tulving,人们获得的信息在长时记忆中的存储是永久的,遗忘的发生仅仅是由于一时难以提取欲求的信息。)(四)知识同化说(奥苏泊尔,遗忘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同化的过程。)(五)动机压抑说(Freud,遗忘不是保持的消失,而是记忆被压抑)四、合理复习,防止遗忘(一)复习要及时遗忘的一般规律是“先快后慢”(二)复习的方法要合理(1)合理分配复习时间(2)阅读与尝试背诵相结合(3)综合使用整体复习与部分复习(三)复习次数要适宜(150%最好)第十六章知识的应用知识应用的特点(一)应用范围一般限于同类事物,(二)应用不同于领会(知识的领会是具体事物的抽象化过程,应用是抽象知识的具体化)(三)应用不同于解决实际问题二、知识应用的作用(一)应有是知识掌握不可缺少的一个阶段(二)应有促进广泛的迁移(三)应有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四)应有有助于能力形成知识应有的一般过程通过具体化来实现一、审题(首要环节)二、联想(必要)三、解析(核心)四、类化/归类(最终)影响知识应用的一般因素一、知识的领会和巩固程度二、问题的特征三、应有知识的心智技能第17技能及其形成概述第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