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论《红楼梦》中闲笔艺术的妙用内容提要:所谓闲笔,就是沿着文章的主题或情节主线,在叙述的过程中忽然忙里偷闲,插上看似无关或关系不大的一笔。它虽然属于主要情节之外的非情节因素,但是小说叙事艺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红楼梦》中的闲笔艺术,运用的充分而又出色。在点染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命运、勾连故事情节、调节叙事节奏、揭示底蕴、强化实感、增加意趣、展现才学、简省笔墨、寓含讥讽诸方面,闲笔发挥着特别而又重要的作用。关键词:红楼梦创作笔法闲笔闲文闲笔,是金圣叹批点《水浒传》所总结的小说创作技法之一。他认为闲笔“以事论之,谓是旁文;以文论之,却是正事”(第五十三回夹批)。毛宗岗批《三国演义》时说:“无旁笔闲笔,则不见正笔紧笔之妙。”(第二十七回回前批)张竹坡评《金瓶梅》时也感叹其:“不知是忙中闲笔,还是闲中忙笔也?”(第四十三回总评)可见,闲笔与正笔、紧笔、忙笔是辩证统一的,是小说,尤其是以日常生活的闲情闲事为主要内容的世态人情小说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红楼梦》叙写“家庭琐事,闺阁闲情”,其中有大量的“琐碎”之笔,“它们看似是与小说的情节无甚关联的闲文,实则闲文不闲,内含无限烟波”①,具有多方面的艺术功用。一、点染人物性格闲笔善于在闲处传神,一处不起眼的勾勒,便能准确地描绘出人物的性格特征。第十四回,凤姐在宁国府理事,“按名查点,各项人数都已到齐,只有迎送亲客上的一人未到。即命传到,那人已张惶愧惧。凤姐冷笑道:‘我说是谁误了,原来是你!你原比他们有体面,所以才不听我的话。’”凤姐正要处治的时候,作者忽然插入荣国府王兴的媳妇在厅前探头,接着又有荣府的四个执事人、张材家的也来办事,凤姐都一一做了处理。脂砚斋在此批曰:“惯起波澜,惯能忙中写闲,又惯用曲笔,又惯综错,真妙!”尔后凤姐方说道:“明儿他也睡迷了,后儿我也睡迷了,将来都没了人了。本来要饶你,只是我头一次宽了,下次人就难管,不如现开发的好。”登时放下脸来,喝令“打二十板子”、“革他一月银米”了事。这是文章结构的错综波澜,更重要的是写人,“写凤姐之珍贵,写凤姐之英气,写凤姐之声势,写凤姐之心机,写凤姐之骄大”(甲戌本回前批)。第六十七回,袭人走到沁芳桥畔,有个老婆子拿着掸子在赶蜜蜂儿。袭人便一面批评她的做法不当,一面教她法子。那婆子为讨好袭人,说要“摘一个姑娘尝尝”,被正色拒绝了:“这那里使得。不但没熟吃不得,就是熟了,上头还没有供鲜,咱们倒先吃了。你是府里使老了的,难道连这个规矩都不懂了?”袭人以贤德见称,是荣府上一辈认定要给了宝玉的。所以她对那婆子的说话中规中矩,无可挑剔。还有以闲笔间接为人物写照的。第三十回,描画了一幅怡红院丫头“堵沟戏鸟”图,勾画了女孩们的童心稚气、乖巧机智,充满了生活情趣,创造出一种本真生活的境界。从这一细节可以想见这里平日里并无严格的主奴之界,而是率性任情,堪称大观园内的一片乐土。这就为宝玉性格塑成的外部环境不经意间添补了一笔。还如第三十五回,宝玉因接见傅试家的两个婆子分了神,结果把汤撞泼到手上。宝玉反问玉钏:“烫了那里了?疼不疼?”傅试、傅秋芳兄弟书中仅此一见,可知是个闲人。而两个婆子回家的路上更有一大段闲议论,说及宝玉的种种呆气可笑。这段闲文显然是为了传宝玉之神而安排的。正如脂砚斋夹批所云:“宝玉之为人,非此一论,亦描写不尽;宝玉之不肖,非此一鄙,亦形容不到。”二、暗示人物命运《红楼梦》作为一座庞大的文学迷宫,对书中重要人物的命运,尤其是金陵十二钗,都有充分的提示。除了通过第五回的判词、红楼十二支曲以及后面不断出现的灯谜、花签来暗示外,还不厌其烦地在情节的进展中用闲闲一笔予以提示。第七回周瑞家的送宫花,简简单单的差事在曹公笔下显得波澜暗涌。其中运用的大量闲笔,暗示了贾府中的诸多信息,一不留神就会错过。当她到了惜春那儿,“只见惜春正同水月庵的小姑子智能儿一处顽耍呢,见周瑞家的进来,惜春便问他何事。周瑞家的便将花匣打开,说明原故。惜春笑道:‘我这里正和智能儿说,我明儿也剃了头同他作姑子去呢,可巧又送了花儿来;若剃了头,可把这花儿戴在那里呢?’说着,大家取笑一回,惜春命丫鬟入画来收了。”一般以为这是小姑娘家信口开河的玩笑话,可没想到这一闲笔竟暗伏了惜春的命运。甲戌本有眉批:“闲闲一笔,却将后半部线索提动”。惜春最后的结局是出家为尼,在第五回关于她的册页上画的便是一座古庙,判词里最后一句是“独卧青灯古佛旁”,再明显不过。一路行来,周瑞家的途经李纨的窗下时,看见她正独自一人午睡。前后对照,想想此时正在行乐的凤姐,才晓得这行进中看似顺带无意中的一笔,竟暗含着她寡妇失业的惨状。还如,第三十回宝玉与黛玉拌嘴、三十一回黛玉来怡红院碰到宝玉撒气,宝玉两次在对话中随口对黛玉说的“你死了,我做和尚去”,也是如此。三、勾连故事情节长篇小说情节发展的脉络通常不止一条。作者为同时展开不同角色的不同故事,常见的办法就是暗伏下文线索。如第五回,秦可卿招呼宝玉到她的卧室里睡午觉。有一个嬷嬷说道:“那里有个叔叔往侄儿房里睡觉的理?”可卿笑道:“嗳哟哟,不怕他恼,他能多大呢,就忌讳这些个!上月你没看见我那个兄弟来了,虽然与宝叔同年,两个人若站在一处,只怕那个还高些呢。”初看原意,以为是秦氏随口应对之闲话,但看到后文,才知道她在这里搬出自己的弟弟为搪塞的理由,一方面是说得顺口,另一方面又是确有其人,并牵扯出大量笔墨。不经意间,这就为下文秦钟的出场埋下伏笔。在此,甲戌本侧批:“又伏下一人,随笔便出,得隙便入,精细之极!”作者有时借用闲笔对上文未完情节进行收束。第二十六回“蜂腰桥设言传心事”,聪明的小红假借向坠儿问话,将自己失帕的信息传递给心上人贾芸,贾芸以闲话套坠儿,引到手帕一事,并将自己的一块罗帕给了坠儿,说是自己拾到的那一块,余下情节作者却一笔带住。至下一回宝钗在亭外扑蝶,“只听滴翠亭里边嘁嘁喳喳有人说话”,甲戌本在此侧批云“无闲纸闲笔之文如此”。作者正是巧妙地借小红和坠儿的一段闲话,收束了上回中的情节。运用闲笔,还可随处渲染事件、点缀人物,加强情节的关联性、严密性。第八回写宝玉探宝钗之病,薛姨妈“摆了几样细茶果来留他们吃茶。宝玉因夸前日在那府里珍大嫂子的好鹅掌鸭信”,甲戌本有夹批云“为前日秦钟之事恐观者忘却,故忙中闲笔,重一渲染”,就使得秦钟来贾氏家塾附读的事有了连“藕”之“丝”。再如写秦可卿出殡,事情千头万绪,一直不提宝玉,宝玉就会被冷落。要夹叙宝玉,又腾不出手来,作者便巧妙地让北静王路祭时要一见“衔玉而诞者”,这样就给了宝玉一个露面的机会。庚辰本眉批曰:“忙中闲笔,点缀玉兄,方不失正文中之正人,作者良苦。”四、调节叙事节奏中国传统艺术最讲究留白,小说亦如此,切忌把情节堆得太满,叙述太过紧张,让人读得喘不过气来。因此,在主线情节之外适时地穿插一些接引、过渡性的段落,以便蓄势养气,使主体故事的叙述于起伏跌宕中闪射出新异的光彩,从而在疏密相间、张弛有序的情节进程中,显示出游刃有余的大家笔力。正如戚序本第五十四回回前批所云:“恰似黄钟大吕后,转出羽调商声,别有清凉滋味。”如元妃省亲的重头文字中,如果一味地题匾咏诗,就会使文字单调死板。作者用宝玉急得“拭汗”时,宝钗细心指点他用“绿腊”代替“绿玉”,以迎合元妃的一段插曲,和接下来宝钗的一番戏谑,就让沉闷的场面就活跃了起来。己卯本夹批曰:“一段忙中闲文,已是好看之极,出人意外。”第二十七回,林黛玉因昨夜去怡红院吃了闭门羹,对上门来的宝玉“正眼也不看,各自出了院门,一直找别的姊妹去了”。贾宝玉很是纳闷,“一面想,一面由不得随后追了来”,“只见宝钗、探春正在那边看鹤舞,见林黛玉去了,三个一同站着说话儿。又见宝玉来了,探春便笑道:‘宝哥哥,身上好?我整整的三天没见你了。’”宝玉本急于找到林黛玉问明“冲撞了他的去处”,但是被探春这一截,说了老半天的话,黛玉早就“躲了别处去了”。这时,“只见宝钗约着他们往外头去”。宝玉只得答应着,“等他二人去远了,便把那花兜了起来,登山渡水,过树穿花,一直奔了那日同林黛玉葬桃花的去处来”。到了花冢,听林黛玉哭完《葬花辞》,很费了一番口舌,才把扣子解开了。二十八回也有类似的闲笔。贾母房里的丫头找宝玉、黛玉吃饭,二人正闹别扭,黛玉“起身拉了那丫头就走”。宝玉就留在王夫人处吃饭。饭后,“宝玉一则怕贾母记挂,二则他记挂着林黛玉,忙忙的要茶漱口”,“便出来,一直往西院来”。可是走到凤姐的院门前,却被喊住,要替她写几个字,宝玉只好跟了进去。写完了字,凤姐又向他要丫头红玉,宝玉爽快地答应了。说完便要走,凤姐喊住道“还有一句话呢”,宝玉回道“老太太叫我呢,有话等我回来罢”。甲戌本侧批曰:“非也,林妹妹叫我。一笑。”很明显,通过穿插可使文势活跃,节奏灵动。五、揭示底蕴用闲笔点出一些言外之意,扩大小说的内涵,深化小说的题旨,使之具有更普遍的概括性和更深厚的意蕴,即所谓“总于没要紧处闲三二笔,写正文筋骨”(庚辰本第十五回眉批)。第十五回的回目是“王熙凤弄权铁槛寺,秦鲸卿得趣馒头庵”,其实只有开头写到秦可卿的灵柩停在铁槛寺,此后凤姐的弄权、秦钟的得趣都发生在水月庵,可作者偏于此处详细介绍铁槛寺的来历和家族的现状,看似松散啰嗦,但从整部小说描写贾府衰败这条线索来看,的确是隐微曲折地“写正文筋骨”了。第二十六回,通过插入小红与佳蕙的一段闲话,引出小红的一番感叹:“也犯不着气他们。俗话说的好,‘千里搭凉棚,没有不散的宴席’,谁守谁一辈子呢?不过三年五载,各人干各人的去了。那时谁还管谁呢?”庚辰本侧批曰:“你看他偏不写正文,偏有许多闲文,却是补遗。”第四十四回为凤姐贺生,尤氏劝酒,凤姐笑道:“你要安心孝敬我,跪下我就喝。”尤氏于是说道:“说的你不知是谁!我告诉你说,好容易今儿这一遭,过了后儿,知道还得象今儿这样不得了?趁着尽力灌丧两钟罢。”在此庚辰本夹批道:“闲闲一语伏下后文,令人可伤,所谓‘盛筵难再’。”这两处的感慨就预示着贾府的衰落,大观园的萧条以及园中人物的离散。有时,一处闲笔可以揭出一件重大事情的底蕴。“金玉良缘”究竟因何而起,又为何能最后实现呢?许多读者可能一下子是回答不上来的。原来在第二十八回,写到薛宝钗看见宝、黛二人在一起说话,有意装着没看见时,夹叙了这么一句:薛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原来“金玉良缘”之说能够在贾府得以传播并终成事实,竟是薛姨妈亲口说出来,并与王夫人早已议定好了的。甲戌本有侧批提醒:“此处表明以后二宝文章,宜换眼看。”然而这一切在小说里都不可见,只是作者在这种场合似乎不经意间带了出来。六、强化实感情节有如奔涌向前的江河,非情节的“闲笔”则有如江岸上的草木丛林,对情节起着映衬烘托作用。闲笔的巧妙点染,往往能使“文情如绮,事情如镜”(金圣叹批《水浒》,第二回回前评),大大加强小说情节的生活实感。第十五回中“宝玉观村姑纺线”,看似闲文,却大有生活情趣。宝玉从未见过“庄农动用之物”,故“皆以为奇”,并触动了他的联想,加深了对平时所学诗词的理解。当看见炕上的纺车时,“自为有趣”,好奇心促使他“拧转做耍”起来。村姑跑了来乱嚷:“别动坏了!”宝玉陪笑之后,这村姑居然要“我纺与你瞧”。这不禁引起宝玉对女儿的倾慕之情,当村姑被唤走后,“怅然无趣”。这一细节除了刻画出宝玉的多情、无视等级的叛逆性格和村姑的纯朴外,还真实地展现了一幅自然的乡村生活图景,为通篇富贵荣华的贾府生活描写增添了一抹异彩。有时闲笔只是点到为止,勾起读者的想象来填充作者未写之景,同样也能加强小说的真实性与感染力。如第四十六回,鸳鸯因贾赦逼婚而苦恼,走入大观园散心,巧遇平儿、袭人。平儿打趣鸳鸯是新姨娘,后来“自悔失言,便拉她到枫树底下,坐在一块石头上”。寥寥几笔,就把人带到大观园美丽的秋色之中。庚辰本夹批云:“随笔带出妙景。正愁园中草木黄落,不想看此一句,便恍如置身于千霞万锦,绛雪红霜之中矣。”再如四十五回,蘅芜苑的一个婆子提着灯给黛玉送上等燕窝来,作者借黛玉与婆子关于大观园下人夜赌的“几句闲话,将潭潭大宅夜间之事,描写一尽。……写得每每夜深人定之后,各处灯光灿烂,人烟簇集……此是大宅妙景,不可不写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