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水乡建筑美赏析——绍兴绍兴是一座古城,同时也是国家公布的第一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至今依然保留大量古代建筑。绍兴的建筑都带有江南水乡的特点,可总体概括为山和水两大特色。江南景色一向为人们所倾倒,她那种典雅而不失庄重、个性而不失沉稳的气质更是动人。小桥流水、白墙黛瓦、户户临水,即记载了历史也传承了江南文化的内涵与精髓。凡是到过绍兴古城的,无不为其建筑之精美和谐而惊叹。江南水乡的古村与民宅盛于明清时期,绍兴当地有利的地质和气候条件,提供了众多可供选择的建筑材质。绍兴古建筑在当时主要采用了砖木结构。在整体布局上,力图使环境达到完善、优美的境界,虽然规模较小,内容稍简,但是具体入微。在艺术风格上别具一番纯朴、敦厚的乡土气息。江南水乡的民居以绍兴最具代表性,物产富足的江南,住宅规模和布局也很有特色。貌。绍兴的传统建筑,成片的粉墙黛瓦,深而突的进深,底层密集的民居,外形均十分简洁,没有多余的繁琐的细部处理。这种不求华贵,重在意境的建筑,宛如一幅淡墨山水画,水淡自然,却又明暗相衬,于平淡中见深意,正是“功夫深处却平夷”。在色彩运用上多为白色、黑色和中性灰色。自色寓有清稚高迢、纯洁、脱俗之义。粉墙卜分简单但一白生万象,达到“无色胜有色”的意境,黑色象征深遂渊博、端庄肃穆之风,这些又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绍兴、的踏实、淳厚、平和的独特传统。中性灰色总是显得轻盈、柔润,在江南水绍兴古建筑特点:住宅外围的墙壁高大、粗犷,因为南方的房子大多是较高的二层楼房。另外,南方的民居经常房房相连,中间的风火墙隔断,是为了防火的考虑,庭院的面积不大,再加上高高的楼房,使一宅中采光通风口--天井显得分外高深。江南潮湿的气候使通风格外重要,因此江南的住宅常于建筑与垣墙之间留不超过一米的间隙,用来拔风采光,效果颇好。绍兴古民居,大的住宅一般从大门起经过轿厅、客厅、正房到内室或后房,两侧有花厅、书房、卧室及至小花园、戏台等。一般大的住宅可有两到三条平行的轴线。绍兴古民居普遍的平面布局方式和北方的四合院大致相同,只是一般布置紧凑,院落占地面积较小,以适应当地人口密度较高,要求少占农田的特点。住宅的大门多开在中轴线上,迎面正房为大厅,后面院内常建二层楼房。由四合房围成的小院子通称天井,仅作采光和排水用。因为屋顶内侧坡的雨水从四面流入天井,所以这种住宅布局俗称“四水归堂”。这主要是从中国传统的宗法礼制角度出发,讲求天人合一。但不论建筑规模大小,江南民居都体现出一个与北方民居的明显区别,就是雕刻装饰极为繁多,却极少彩画,墙用白瓦青灰,木料则为棕黑色,或棕红色等。与北方的绚丽色彩相比十分淡雅。江南民居的结构外围墙较薄,墙面多粉刷白色。屋顶结构也比北方住宅为薄。墙底部常砌片石,室内地面也铺石板,以起到防潮的作用。到了明清,江南已成为全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所以当时绍兴的达官显贵、地主富商、文人雅士纷纷选择此地建宅,山庄别墅,亭台楼阁,处处皆是,各具特色。由于人口众多,土地珍贵,绍兴的建筑极节省空间,而在层高上下功夫,其建筑艺术也因此显得精巧有余,气派不足。但经过能工巧匠的双手,安置在潺潺流水中的一座座房宅,仍是令人倾倒。与江南其他地区不同,绍兴民居中的门头门上排钉的竹丝尧条用桐油加媒黑刷成黑色.黑墙、黑门(黛瓦)外,柱、仿全部漆成黑色.梁、椽用在其他地区常见的土红色上再加黑,调和成褐赫色的漆涂刷.黑成为绍兴建筑中.乃至会文化的特有的符号。形成原因:1、南方气候的炎热潮湿特点对建筑的影响。房内窗户高便于通风换气;为便于防潮,建二层楼房多,底层是砖结构,上层是木结构.2.南方地形复杂,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适合于南方的气候条件,房屋组合比较灵活,适于起伏不平的地形。3.在南方,房屋的山墙多是形似马头的墙,在古代人口密集的南方一些城市,这种高出屋顶的山墙,确实能起到放火的作用,同时也起到了一种很好的装饰效果。4.南方一年四季花红柳绿,环境颜色丰富多彩,民居建筑外墙多用白色,利于反射阳光,南方建筑粉墙黛瓦,房子的颜色素雅一些,特别是夏季给人以清爽宜人的感觉。5.南方水资源较为丰富,小河从门前屋后轻轻流过,取水非常方便,直接用来饮用、洗涤。水又是中国南方民居特有的景致,水围绕着民居,民居因水有了灵气。水路又是运输的主动脉,人们走南闯北,漂洋过海开创新天地,建立新家园。江南地区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人民勤劳富足,世称“江南水乡”。绍兴此地的人们自古以来临水而居,形成以水道为轴线的分布格局。黑、白、灰三色,是江南水乡传统建筑的主色调,在青山绿水的自然环境中,显得淡雅质朴,融合成一种令人心旷神怡的田园风光。与住宅群相伴而成的街、巷、弄、棚,与水道相伴的码头、驳岸、桥梁与物质精神生活相伴而生的店铺、作坊、私塾、祠庙等,参差错落,繁而不乱,一起形成具有鲜明特征的江南水乡文化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