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作者:黄朝东,HUANGCao-dong作者单位:湖北民族学院,财经政法学院,湖北,恩施,445000刊名:新余高专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OFXINYUCOLLEGE年,卷(期):2008,13(5)被引用次数:1次参考文献(6条)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2.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20063.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的讲话20064.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20035.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20046.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6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骆方金.LUOFang-jin论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5(5)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是合力作用的结果.世界发展趋势的推动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时代背景;我国的基本国情及发展的现状和特点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底蕴;党的历史使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发展的需要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内在动因;另外,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也借鉴了西方国家的发展理念与实践.2.学位论文张艳玲论“以人为本”——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到科学发展观2008“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马克思构建唯物史观的根本原则。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提出,与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确立为自己的本质和核心,不仅把马克思唯物史观中本来就存在但又长期被人忽视的一个根本原则凸显出来,而且把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推进到一个新水平、新阶段。本文以“以人为本”思想为中心,从考察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形成入手,系统论述了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基本内涵,阐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是如何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说明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思想是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积极探索了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思想的新路子。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理论来源和形成轨迹,说明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产生的必然性。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中人道主义的失落和生活中的非人现实,是促使马克思思想探索的深层原因;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美好设计的--落空,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的历史任务落在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肩上。唯物史观是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但做出主要贡献的是马克思。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创立一开始就是为着关于无产阶级彻底解放的学说--科学社会主义作理论论证的。可以说,马克思唯物史观从其诞生那天起就是围绕人和为了人的,人是马克思唯物史观中一个永恒的主题。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来源,从广义上说,是人类以往一切哲学思想中的人本主义、人道主义(人文主义)传统,从狭义上说,其最主要和最直接的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中的人本主义或人本思想。黑格尔唯心主义历史观中的合理的人本思想是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来源,费尔巴哈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则足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形成的主要理论来源。正如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有一个过程一样,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也有一个形成轨迹。事实上,马克思唯物史观和“以人为本”思想的形成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而。因为,马克思唯物史观和“以人为本”思想是一致的,二者一致的基础是科学的实践观点的确立。马克思唯物史观中的“物”是与人的实践活动相关的物:马克思“以人为本”中的“人”是从事着实践活动的人。实践观点的确立为我们科学地理解马克思唯物史观和“以人为本”思想的一致性提供了契机。纵观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历史,可以把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形成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1、《博士论文》时期--“自我意识”意义上人本思想的形成;2、《莱茵报》时期--物质利益意义上人本思想的形成:3、《德法年鉴》时时--历史创造者意义上的人本思想的形成:4、《手稿》到《形态》时期--实践主体意义上人本思想的形成。第二部分系统论述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基本内涵。说它“基本”是因为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博大精深,任何人都不能一览无遗地对其中的“以人为本”思想做出全面概括。鉴于本人的学识、洞察力方面的限制,我也只是循着自己的思路把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大致归纳为四个基本方面: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是社会发展的目的和手段;人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是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一个基本内容。马克思认为,作为社会发展主体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现实的人”,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是否承认人是从事实际活动的现实的人,是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与以往人本哲学的分水岭,是马克思把唯物史观与“以人为本”思想统一起来的关键。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中的“人”之所以具有“本”的地位和作用,就在于作为社会发展主体的人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其中,创造性是人之为主体的最本质属性。至于谁是历史的创造者或主体,马克思坚定地认为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人作为历史的创造者或主体具有二重性: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既是创造者又是享用者,或者说,社会历史发展既为了人又依靠人,这是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又一基本内涵。马克思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的形成和解决都离不开人的实践活动。从人和人的实践活动角度考察社会基本矛盾,可以得出结论:社会基本矛盾其实就是人的实践活动中的矛盾;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人的需要和利益与生产力、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动力;从人和人的实践活动角度考察社会基本矛盾,可以把社会基本矛盾的动力作用推进到更深的层次。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看到了人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动力作用。马克思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马克思把未来的理想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界定为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马克思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思想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每一个人都应不受阻碍地发展;每一个人的各方面本质即人的潜能、人的活动能力、人的社会关系、人的自由个性、人的道德等方面都应不受阻碍地得到全面发展。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发展就是一个不断地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过程。人的全面自山发展理应是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题中应有之义。第三部分阐述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在中国的继承和发展,主要论及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于“以人为本”的思想论述。毛泽东作为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在中国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他的“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德、智、体”全面发展等精辟表述充分展现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人民主体观、人民动力观、人民利益观和人的全面发展观。邓小平“以人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尊重人;为了人;依靠人;塑造人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江泽民关于重视群众力量;关心人民疾苦;提升人的素质等思想也体现了他对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第四部分阐述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思想提出的重大现实意义、深刻内涵、理论创新等,说明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思想是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同时,积极探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如何更好地坚持“以人为本”思想的新路子。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提出是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必然要求;它适应了世界发展观念转变的大趋势;是党的根本宗旨和根本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为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新的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之“本”的基本要义包括:“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第一次给发展理论作了科学的定名;第一次言简意赅地明确了人在发展中“本”的地位和作用;加深了对马克思唯物史观关于发展概念的理解;它把全面、协调、可持续统一放在发展观的高度来考虑,是发展理念上的重大创新。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经济增长与提升全民的社会福祉结合起来;必须把人民群众的基本生存需要作为第一需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使老百姓有事做、有饭吃;必须满腔热情地为弱势群体排忧解难,充分体现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必须把人的发展摆在发展的核心位置,积极探寻当代中国人全面自山发展的实现途径。3.期刊论文陈其胜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特征-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6(2)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形成的核心理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具有历史继承性、现实发展性、时代创新性等特征.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特征,是不断深化科学发展观认识的基础,是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提.4.学位论文吕岩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及其哲学意蕴2007科学发展观蕴涵着丰富的哲学精神,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历史观和方法论为指导,认真研究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理论来源和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系统梳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理论体系,深入探究以人为本的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意蕴,对于我们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具有深厚的理论前提、宽广的全球视野和坚实的国情基础.从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理论来源来看,科学发展观蕴涵着马克思、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社会发展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与发展,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新境界.科学发展观吸收借鉴了当代西方发展理论的积极成果.从科学发展观产生的历史条件来看,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是科学发展观产生的时代背景,认真总结我国关于发展问题的经验教训是科学发展观产生的历史依据,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发展要求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来看,科学发展观具有鲜明的理论主题、严整的逻辑结构、求真务实的理论品质.以人为本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科学发展观所要坚持的以人为本与历史上的以人为本思想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具有独特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从以人为本的历史发展看,其主要包括西方人本主义思想、中国古代民本思想、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现代发展理念的以人为本思想.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思想,结合现代发展理念的有益成果,赋予了以人为本思想现实与时代的内涵.从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来看,人在社会发展中居于主体价值地位,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尺度,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从现实条件下的以人为本来看,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是以唯物史观为其理论基础的,以人为本集中体现在党始终坚持的以人民为本.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发展坚持了全面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协调发展体现了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可持续发展体现了抽象性和具体性的统一.总之,科学发展观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和借鉴国际发展理论研究有益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国发展面对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作出了正确回答,形成了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体系,为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增添了富有时代精神和现实品格的崭新内容.对于我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5.期刊论文梁丽华科学发展观形成动因分析-探索2008,(1)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