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意义与审美欣赏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人活着有三种状态:一是“谋生”,二是“荣生”,三是“乐生”。“谋生”这是与动物共同的。“荣生”则是为社会做出贡献,社会给予肯定与回报。“荣生”已经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是人生的荣耀。但还不是人生的最高层次,人生的最高层次是“乐生”。第六章审美意义与审美欣赏第一节审美的意义“乐生”即以人生为乐,生活的创造,不只是为了活着,也不只是为了活出意义,还为活出乐趣。谋生——自然人生;荣生——道德人生;乐生——审美人生。“谋生”为己,“荣生”为他(社会),二者均有很强的目的性,到“乐生”目的性消失了,成为无目的的目的,故“乐生”在己。由“为己”到“在己”,这是质的变化,是精神的升华。比如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中写到自己坐在西山顶伸开腿随意游目,眼底尽是奇景。他亦倾壶喝至酩酊大醉。及暮色四合,他仍然流连风景,不愿归去,顿觉心凝形释,与万物融为一体。他感悟到以前的游历实在不算游历,这次游西山才是真正游历的开始。乐生不是不要谋生、荣生,相反乐生必须建立在谋生、荣生的基础上,但是,乐生也必须超越谋生与荣生。人生的三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正如乐生中包含有谋生和荣生一样,在谋生与荣生中也有一种乐生的快乐。梁启超认为:“美是人类生活一要素——或者还是各种要素中最要者,倘若在生活全部内容中把‘美’的成分抽出,恐怕便活得不自在甚至活不成。”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个人只要还抱有一丝生存的希望,他就有爱美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美是人类的基本要求,另外,美也代表着生活的最高质量,审美的意义就在于使人达到“乐生”的最高境界。第二节审美条件在审美欣赏活动中,主体是欣赏者,客体是欣赏对象,欣赏活动是建立审美关系的中介。一般来说,形成具体的审美关系,总包括着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一方面须有客观审美对象的存在作为前提;另一方面,审美主体也应当具备相应的审美条件。马克思说:“对象如何对他说来成为他的对象,这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之相适用的本质力量的性质。”一、审美客体条件没有客体的具体可感的形式,就不会有欣赏活动,也就没有主体的美感的产生。我们欣赏一处美景、聆听一曲音乐、欣赏一幅图画,能产生美感,正是因为景、乐、画的具体存在。一个事物要成为人类的审美对象,必须具备下列条件:1、事物的感性形式2、事物的审美特质。一方面是说事物必须具有美的本质属性,才能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另一方面是说美的特质不同,美的表现也不同,譬如杨柳与青松,柳喜暖,松耐寒;柳枝柔,松挺拔;柳落叶,松长青。正因为如此,在它们进入审美视野之后,其审美性质明显有别。杨万里咏柳:“柳条百尺银塘,且莫深浅只浅黄。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陈毅咏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这完全是两种不同的美。3、事物的社会属性。即要与人类的社会实践相联系,只有在这一基础及由此而建构的社会关系之上,才有可能形成具体的审美关系。并且事物的社会属性最能体现出民族特色,譬如,梅花之所以深得中国人的喜爱,与历代中国文人赋予它的文化内涵有很大关系。二、主体条件1、要有健全的审美感官。古人说:“六律具存而莫能听者,无师旷之耳也。”2、要有一定的审美修养马克思说“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3、要有良好的审美心境。4、要有健康的审美观点。第三节美的欣赏过程一、“心理距离说”英国心理学家、美学家布洛提出的审美心理理论,主张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与客体之间要保持一种无功利、非实用的心理距离,否则,功利一旦介入,就得不到美感。并且这个距离要恰当,过近过远都无法实现审美。我国美学家朱光潜在继承布洛“心理距离说”的基础上,极大地拓宽了理论范围,他说:“美和实际人生总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到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他认为除心理距离之外,还有空际距离和时间距离也有利于审美态度的产生。先说空间距离,古代女诗人郭六芳有一首《舟还长沙》:“侬家家住两湖东,十二珠帘夕阳红。今日忽从江上望,始知家在图画中。”诗人平时生活在家里,家里环境太熟悉,没有能感受到家的美。突然从远处看,才发现在夕阳照应下,十二珠帘光辉闪烁,原来自己的家融在自然的一片美的形象里。再说时间距离,卓文君不守寡,私奔司马相如,在当时人看来,卓文君失节是一件令人咋舌的大丑事,但我们现在却把这段情史传为佳话。二、审美过程的三层次李泽厚将美感区分为三层次:第二个层次——悦心悦意,这是主客体之间的同情与共感,是较高(知觉)层次的欣赏心理。第一个层次——悦耳悦目,这是对对象形象的感知,无须象征,无须暗示,只给人感官愉悦和满足,属于(感觉)层次的欣赏心理。第三个层次——悦志悦神,实现审美的再造与超越,达到了对社会、人生、宇宙的感悟和体验,渗透了理性的思考和平价,融进了深层的社会文化意识,达到“视界融合”,“天人合一”的境界。属于最高(精神)层次的欣赏心理。上述三层次,其共同之处是一个“悦”字,即都是一种愉快,否则就不是美感。不同的地方是它们有高低之分。李泽厚说:“悦耳悦目一般是在生理基础上,但又超出生理的一种社会性愉悦,它主要是培养人的感性能力。悦心悦意则一般是在认识基础上培养人的审美观念和人生态度。悦志悦神则是在道德基础上达到一种超道德的境界。”三、艺术品的鉴赏过程(1)观:指接受者透过艺术的形式符号,在直观层次上初步感受和重建意象,即使是对一件艺术品的背景等方面的内容暂时不熟悉,但凭着主体的艺术敏感,也能感受其美。这当然是不完整和粗浅的鉴赏。(2)品:指接受者根据自己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和经验,凝神观照,发挥想象力,细致地品味作品,充实、丰富、发展意象,使意象更具接受者的个性。品的过程,是意象重建的核心过程。(3)悟:悟是主体对艺术品的意象品鉴渐入佳境以后,终于升华为对意境的感悟。悟是意象重建过程中,欣赏者灵感的逐步活跃,最终使主体的意识在瞬间升华为高度自由的境界。这三个逐步深入的阶段有着时间顺序。先有观,后有品,品到一定的程度,才有了主体的悟,最终完成对艺术品的鉴赏。第四节审美判断及其标准一、审美判断审美判断,也叫审美评价,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审美属性和审美价值的评定。审美判断与一般逻辑判断明显不同,“这朵花是红的”与“这朵花是美的”就是不同性质的两种判断。后者说这朵花美,完全不能脱离这朵花的外在形式,它的体态、色彩、香味包含着主体的情感态度和趣味爱好,因而是一种审美判断。可见审美判断有着逻辑判断无法比拟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二、审美判断的标准审美判断的标准(亦可简称审美标准)是指主体鉴别对象美丑和衡量对象价值高低的尺度和原则。1、看对象是否体现了人对事物内在规律的把握和利用,也就是说是否蕴涵了“真”。(1)现实地体现“真”,(2)艺术地体现“真”。2、看对象是否符合人类社会的功利目的,是否有益于社会的发展,即是否暗含着“善”。3、看对象的内容与形式是否达到了和谐统一,统一的程度如何。内容决定形式,所以“真”“善”的内容是第一性的,在审美欣赏与判断活动中,我们不能片面强调形式的完美。但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因此,形式也成为审美判断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那种形态的美,都必须是真善的内容与宜人的形式的高度的和谐统一。

1 / 2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