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3讲·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历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四、中国的比较文学的发展比较文学产生的两个必要条件:a.必须与外来文化相接触;b.必须具备通识的眼光,即国际角度从事文学研究的立场。往往在中外文化交流达到高潮时,才产生比较研究的兴趣和需要。中国比较文学的史前史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萌芽于二十世纪初•成长于三四十年代•沉潜于五六十年代•复兴于七八十年代•繁荣创新于世纪之交和新世纪伊始。(一)二十世纪初•自觉引进国外的新文化、新思潮和学术思想,探讨中外文化交流,翻译介绍外国文学。并无学科意识,但是无意识地从事了比较文学研究。•梁启超、林纾、王国维和鲁迅。•梁启超——《翻译文学与佛典》《印度文化与中国文化之亲属关系》•鲁迅——《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王国维的红楼梦研究•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1902)•“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何以故?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文学是无国界的,研究文学,自然不限于本国。”《翻译文学与佛典》•苏曼殊《与高天梅论文学书》:•“拜伦足以贯灵均(屈原)、太白,师梨(雪梨)足以合义山(李商隐)、长吉(李昌谷);而莎士比、弥尔顿,田尼孙以及美之郎弗诸子,只可与杜甫争高下。”——比附(世界性的眼光)•王国维——外界的刺激是文学和哲学发展的动力•“我国人之特点,实际的也,通俗的也,西方人之特质,思辨的也,科学的也,长于抽象而精于分类。”•《红楼梦评论》(1904)——叔本华的美学理论来衡量《红楼梦》•林纾小说对中国文坛的影响:•①使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比较真地了解西方社会内部的情况及西方的国民性;•②使大家“知道欧美也有所谓文学,亦有所谓可与我国的太史公并肩的作家”;•③提高了小说在中国的地位,开中国近代翻译世界文学作品之先河。•林纾小说的序跋,可以称之为近代中国最早的比较文学的札记。•1907年,鲁迅《摩罗诗力说》“别求新声于异邦”•《摩罗诗力说》发表,标志着现代中国比较文学的开始。•2、比较文学在20年代的兴起•1919年,章锡琛翻译(日)木间久雄《新文学概论》•1920年1月,田汉《诗人与劳动》•1919-1925年,茅盾《托尔斯泰与今日之俄罗斯》、《俄国近代文学杂谈》、《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1920年,吴宓《论新文化运动》《红楼梦新谈》•1923年,《希腊文学史》:《荷马史诗与中国文章比较》——荷马史诗与中国弹词最相近似•1924年,吴宓在东南大学开设的“中西诗的比较”是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性质的讲座。•冰心《中西戏剧比较》何基《中西文艺复兴之异同》梁实秋《歌德与中国小说》许地山《梵剧体例及其在汉剧上的点点滴滴》•赵景琛《鲁迅与柴霍甫(契诃夫)》《柴霍甫与安徒生》《中西童话比较》《中西民间故事的进化》•1929年,(英)瑞恰慈I·A·Richard在清华开设“比较文学”•“如果说比较文学当初在法国和欧洲是作为文学史研究的一个分支而产生的,它一开始就出现于课堂里,是一种纯学术的’学院现象,那么,20世纪伊始,比较文学在中国,却不是作为一种单纯的学术现象,也不是在学院中产生,它与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学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密切相关”乐黛云(二)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梵·第根的《比较文学论》以及洛里哀的《比较文学史》被翻译过来。•有意识地进行比较文学研究和介绍。•戴望舒、陈诠、傅东华、梁宗岱•瞿孟生P·D·Jameson《比较文学》•1931年,傅东华翻译(法)洛里哀《比较文学史》•1937年,戴望舒翻译(法)梵第根《比较文学》•40年代的成绩:•闻一多《律诗的研究》(1922)《文学的历史动向》(1943)“文化汇合论”“真正勇于‘受’”•茅盾《旧形式、民间形式与民族形式》(1941)•洛蚀文(王元化)《鲁迅与尼采》•李何林《中西市民社会的文学的共同点》(1945)•(日)长泽规矩也《中国小说在日本江户时代流行之一般》•(日)中村光夫《鲁迅与二叶亭》•(美)勃洛克夫人《东方、西方和小说》•陈寅恪对文学比较中出现的穿凿附会的比附提出尖锐的批评《三国志曹冲华佗与印度故事》《西游记玄奘弟子故事之演变》•中西诗学比较:朱光潜《诗论》钱钟书《谈艺录》伍蠡甫《谈艺录》李广田《诗的艺术》李健吾《咀华二集》•影响研究:范存忠《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流行的中国戏》《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流行的中国思想》•“Dr·JohnsonandChineseCulture”•“WillianJone’sChineseStudies”(三)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1976年,台湾第一本比较文学论文集、古添洪和陈慧桦主编的《比较文学的垦拓在台湾》出版;•“阐发研究”;•香港中文大学的李达三发表了《比较文学研究之新方向》一书;•他还同古、陈等人先后提出建立“中国学派”的设想。•1979年,钱钟书的《管锥编》问世,被认为是中国比较文学复苏的标志。1985年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比较文学的正式复兴。•宗白华《美学散步》(1981)季羡林《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1982)金克木《比较文化论集》(1984)杨周翰《攻玉集》(1984)《十七世纪英国文学》1985•朱光潜《悲剧心理学》王元化《文心雕龙创作论》范存忠《英国语言文学论集》•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的建立时间不长。大陆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台港地区比大陆早十年左右。•①1967年,台湾淡江文学学院组织讨论中西文学关系的学术会议,台大的硕士班也开设比较文学课程。•②香港的比较文学始于六七十年代,1964年香港大学现代语文系开设了有关比较文学的课程,迄今为止,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一直是该地区比较文学的中心。•港台学者与大陆学者的比较•③大陆:80年代的比较文学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比较文学的复兴。钱钟书《管锥编》是中国比较文学复兴的标志。•1981年北京大学正式成立比较文学研究会,季羡林任会长,钱钟书为顾问。•1982年,中国学者首次参加了在纽约召开的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第十届年会。•1985年,深圳召开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讨论会,标志着中国比较文学的全面复兴。从此,中国比较文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走上轨道,并汇入国际比较文学的洪流。比较文学在中国复兴的主要标志:•①建立了比较文学的学术团体、教学研究机构、一支研究队伍。•1985年10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正式成立。•②比较文学课程的开设•佛克玛、列文、韦斯坦因、叶维廉、李达三、奥尔德里奇•③出版了一批比较文学的刊物、论著、译著•卢康华、孙景尧《比较文学导论》•《北京大学比较文学通讯》、《中国比较文学》1985•《文贝》(Cowrie)•④积极举办学术活动,开展国际学术交流•1983年,天津1985年,深圳杨周翰第11届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的副主席•5、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发展前景•1986年,北大比较文学研究所《中国比较文学年鉴》•1986年8月,北大举办了东方文学比较研究讨论会钱钟书夫妇和女儿钱瑗

1 / 3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