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笔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名词解释上海孤岛文学所谓孤岛,指的是1937.11.12日本占领上海后,租界处于被包围之中的特殊地位,直到1941.12,珍珠港事件发生,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进驻租界为止,上海沦陷之后当时有一部分留在上海租界这一类似“孤岛”的特殊环境中的作家们依旧坚持创作,并利用各种艺术形式配合抗日救亡活动,史称“孤岛文学”。故事新编是鲁迅第三部小说集,在取材和写作上不同于《呐喊》《彷徨》。鲁迅认为这是一部“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的总集。包括:补天、奔月、铸剑、理水、采微、出关、起死、非攻。在1936年出版的时候,鲁迅曾在《序言》中回顾了它的成书过程,总结了写历史小说的经验,概括出了写历史小说的特点。开明同人散文大都是上海立达学园的同学,30年代又聚集在开明书店周围,有丰子恺、夏丐尊、叶圣陶等。是积极的人生派,热切的爱国者,讲究品格、气节和操守,但与政治往往保持一定的距离,他们几乎都乐于把写散文作为一种思索方式,因此重理念、讲究结构的叙事与议论结合的语式。许多作品的拟想读者就是青少年学生,他们的作品平淡如水,明白若话,却善于在平凡中开掘生活中的哲理,追求高远的情境,严谨而有韵致文协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抗日救亡压倒了一切,从而焕发了巨大的民族凝聚力,因为政治或文学观点的不同而彼此对立的各家各报作家,此时都捐弃前嫌,在民族解放的旗帜下实现了统一。1938.3.27,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发起人包括各方面的代表97人,选出周恩来、孙科、陈立夫为名誉理事,理事45人,其中有郭沫若、矛盾、郁达夫、朱光潜等,由老舍主持文协的日常工作,出版了会刊《抗战文艺》。文协的成立,组成了文学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包括国共两党作家在内的大联合。原野视野转向农村,写农民向压迫者反抗复仇的题材。这与30年代文学关心农民命运的精神一致。曹禺不仅追寻农民反抗压迫的原始生命力,而且开掘带有封建宗法思想铁镣的盲目反抗者的心理悲剧。写了民国初年,北洋军阀混战时期,一个在封建宗法思想影响下的农民复仇者的悲剧。展现了复仇故事背后更深刻的人性的矛盾冲突和心灵震颤,写出了封建家庭,封建统治强权统治对人性的巨大扭曲和摧残。塑造了反抗压迫的原始生命强力——仇虎的形象,体现了曹禺憧憬原始生命活力的愿望和一贯的戏曲风格。简答:后期新月派的理论主张和创作特征①1931年9月陈梦家编选《新月诗选》,在序言里就做了理论上的调整:在宣称“主张本质的纯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严谨”的同时,又申明:“我们决不坚持非格律不可的论调,因为情绪的空气不容许格律来应用时,还是得听听诗的意义不受拘束的自由发展”。②后期新月派坚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诗”立场。在这一点上,前后期新月派是一致的。③诗歌中流露出幻灭的空虚感,迷茫的感伤情绪,这正是后期新月派的典型诗感与诗绪。④在回到内心原则下,后期新月诗派特别强调抒情诗的创造,引人注目地出现了大都市的病态,现代人的精神异化。⑤后期新月派诗人以极大的热情从事诗的形式试验,影响最为深远的“十四行诗体”的转借与创造。中国诗歌会的创作特点①及时、迅速地反映时代重大事件,表现工农大众及其斗争,强调诗歌对实际革命运动的直接鼓动作用,以诗歌“催促和鼓励全国给敌人蹂躏、践踏、剥削得遍体鳞伤的大众,为着正在危亡线上的民族和国家,作英勇的搏斗”。②中国诗歌会强调“诗的意识形态化”,强调“集体”、“大我”。③这一时期中国诗歌会诗人的创作在艺术表现上,大都采取直接描摹现实的方式,导致了抒情性的因素,减弱与叙事性因素加强的趋势,诗人们似乎说得非如此难以表现人民斗争丰富而壮阔的生活内容,叙事诗也在同一背景下得到了重视与发展。鲁迅杂文的意义1.鲁迅的杂文,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不仅是中国现代社会、政治、历史及经济、军事等的百科全书,而且以其对中国现代国民的文化心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以及民性、民情等的真实、生动、深刻的描绘,成为一部活的现代中国人的“人史”,可以说,要了解中国的国情,了解中国人,鲁迅的杂文不可不读。2.杂文是一种无体之文,虽然给她的学习推广造成困难,但也同时提供了最大自由创造的空间,正是杂文这种“无体的自由体式”,使鲁迅天马行空的思想艺术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是鲁迅最终找到的足以发挥她创作天才的,可以说是最适合他的文体。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鲁迅的杂文,就其先锋性和个人性的基础上,同时具有了某种不可重复性。何其芳《画梦录》的艺术成就:1①曾经宣布了自己独立的散文创作意识,她不满意“五四”以来散文的状况,认为除了真理、讽刺的作品之外,抒情多半流于身边琐事的叙述和个人遭遇的感伤告白,散文创作的形式感不强,他给自己提的任务“为抒情散文发现一个新的园地”。他自觉追求独树一帜,应该说是成功的,他的《画梦录》就其对现代艺术散文体裁的独特创作,1936年被授予《大公报》文艺金奖。②何其芳的散文常用“独语”的调式,这种“独语”又多为一种感觉结,将浸透着感觉汁液的朦胧的意象拼贴与组合,组成美丽的心灵感验世界,所以他写的散文多意象扑朔迷离、想象奇特、诗情洋溢。③他努力使散文成为精致的艺术品,力矫散漫浅露的流弊,但有时雕琢过分,有伤自然。他在和故乡现实有了较多的接触后,思想和艺术见解发生巨变,开始记录人民的深重生活,感情变粗了,再也没有精致之作,。④抗战之后,他与沙汀、卞之琳一起赴延安,走上革命道路,其后他的散文不再有雕琢的痕迹,日渐朴素自然,却也不像《画梦录》那样有艺术独创性了。论述:1.戴望舒诗歌的艺术成就1.在诗歌对象的审美选择上,戴望舒成熟期的作品在日常生活中寻觅抒情意象。努力在微细的琐屑事物中发现诗。《秋蝇》把一只寒风中垂死的“秋蝇”作为抒情意象,诗人在抒写时突出了秋的繁杂和寒冷,并在这背景下逐层推进写了秋蝇垂死前的痛苦挣扎,隐喻了在当时的社会摧残之下的人的痛苦,也暗示了作者对人的生与死的思考,成为现代新诗的一朵奇葩。2.戴望舒成熟期的诗歌传达是运用象征的意象与曲折隐藏的手法,委婉地展现诗人的主观心境,把情绪客观化。3.戴望舒成熟期的诗歌,摆脱了音乐的束缚,运用自然进展的现代口语,服从于诗人情绪展开需要的内在节奏,创造了具有散文美的自由体诗。4.奇幻的语言又是戴望舒成熟期诗歌的特征。如《灯》里写道:“太阳只发着学究的教训/而灯光却作着亲切的密语。”由视觉转化为听觉,又把两种感觉对比,构成活的情绪。5.1937年抗战爆发,戴投身于民族解放斗争的行列,诗的内容和格调发生巨大的变化。1939年写的《元月福福》,是这种变化的标志。此后写的一批诗作,关注国家民族的命运,在民族苦难中审视个人的不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情,格调由幽玄、苦涩转为明朗、雄健。2.概述曹禺经典剧作《雷雨》的主要情节并分析“蘩漪”的形象煤矿主周朴园和他的续弦繁漪、长子周萍、次子周冲在天津居住,年轻的繁漪不堪忍受封建家长制的束缚,与继子周萍相爱。周萍对这不平常的关系感到悔恨,为了摆脱痛苦而爱上了侍女四凤。当四凤的母亲被繁漪写信教导公关,原来他就是30年前周朴园所谓的念念不忘的前妻,周萍的亲生母亲。雷雨之夜,四凤明白了她心爱的人竟是自己同母异父的哥哥,一场家庭悲剧发生了。繁漪为了报复周朴园,说出了自己和周萍的关系,周朴园认为侍萍的身份已经暴露,就让周萍跪认亲生母亲。最后,四凤痛苦地跑进花园触电而死,周冲为了救四凤也被电死。周萍得到消息后也开枪自杀了。十年后,周公馆变成了一所教会医院,楼上楼下分别住着两位疯了的妇人,一位孤寂的老人常来探望,他就是周朴园。繁漪形象:蘩漪的悲剧灵魂中响彻着受到五四个性解放思想影响的一代资产阶级妇女的抗议与追求的呼声。在这个悲剧女性的身上,闪烁着曹禺这个艺术才华独特光辉的剧作家对繁漪注入的浓厚的同情。她在家庭生活中陷入了周朴园封建专制主义精神折磨与压迫的悲剧;周萍背弃爱情的行径,又使这位要求摆脱封建压迫的女性在爱情追求中遭受抛弃,再次陷入绝望的悲剧,这是时代的不幸,而周萍的卑怯灵魂又系由周朴园直接造成。双重的打击与痛苦,使蘩漪成为一个忧郁阴鸷性格的女性,终于从她那颗受尽蹂躏的心灵中升起不可遏压的力量。繁漪这一形象,是曹禺对现代戏剧的一大贡献,深刻的传达出,反封建与个性解放的五四主题。3.曹禺话剧的艺术成就与贡献①曹禺出色地呈现了封建没落大家庭和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生活,表现了反封建和个性解放的主题。②他善于运用动作性强和富于潜台词的性格化语言。特别长于通过人物之间的心灵交锋和人物内心的矛盾来塑造人物,创造了一批艺术典型,其中的悲剧女性形象尤为杰出。③他善于根据主题和生活内容来构思戏剧冲突。他结构紧凑完整、形式多样。④他广泛吸收了希腊悲剧和莎士比亚、易卜生、奥尼尔、契诃夫等外国剧作家的艺术养分,并与民族戏剧传统相结合,把中国现代话剧推向成熟,大大提高了话剧艺术的水平。4.比较分析“蘩漪”和“陈白露”两个戏剧形象首先,“蘩漪”和“陈白露”这两个人物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征。一个是“最‘雷雨’的性格”,一个是“倦怠”于飞翔的精神漂泊者。在“最残酷的爱与最不忍的恨”的性格交织中,蘩漪的内心向变态发展,爱变成恨,倔强变成疯狂。陈白露与诗人的遇合以分手告终,她再次投入金丝笼而无力飞翔。曹禺对她们的塑造方式也是不同的。《雷雨》在激烈的戏剧冲突中塑造蘩漪的形象,《日出》在平凡与常态中塑造陈白露的形象。其次,就曹禺戏剧的“残忍”主题而言,两个人物的性格内涵及悲剧命运有着殊途同归的意义。作为一个追求自由的女性,蘩漪在家庭生活中陷入了周朴园封建专制主义精神折磨与压迫的悲剧;周萍背弃爱情的行径,又使这位要求摆脱封建压迫的女性在爱情追求中遭受抛弃,再一次陷入绝望的悲剧。蘩漪的“挣扎”所体现的是“宇宙的残忍”,陈白露曾是“天真可爱的女孩子”,但是资产阶级生活的刺激,锈蚀了她纯洁的灵魂,以致她与诗人的遇合以分手告终,她的希望和追求都落空了,终于断然结束了个人的生命。陈白露的“回不去了”来自于生活“自来的残忍”两者同样是惊心动魄的。5.概述曹禺经典话剧《北京人》的剧情,分析“北京人”的文化内涵中秋之约,天空湛蓝,鸽哨声断断续续地飘进曾家的小花厅。这个摇摇欲坠的封建大家庭,满堂的红木家具,古色古香的装饰陈设,显示出了盛极一时的不凡气度。当中主事的大奶奶曾思懿,自命知书达理,精明干练,整日满脸堆着笑容,可又时时露出虚伪与狡黠,她不光成天要对付那些堵门要账的,就连张府曾文清也让她伤透了脑筋。懒怠、羸弱的文清,终日无所事是,又染上了抽大眼的恶癖。姑爷江泰一副十足公子哥派头,几次做官都不得意,最后终赋闲而寄居在丈人家中,整日牢骚满腹,骂声连天。这个家里最可怜的是愫芳,自父母离世后来到姨夫家,转眼已是三十岁的人了,但却少有人为她的前途着想,只是偶尔在与文清谈诗论画中,才稍许得到慰藉,虽然大奶奶对此常投以令人难以忍受的讥讽,可愫芳却有着一种寄人篱下而养成的惊人耐心。大奶奶的儿媳妇瑞贞,从十六岁起便糊糊涂涂地被人送进了这个封建的樊笼,与丈夫曾文霆之间视为路人,她既不愿意逢场作戏,也不屑于献媚来讨好婆婆,因而常受到婆婆的辱骂。老太爷曾皓,虽然诅咒媳妇的阴险,怨恨儿子的无能,但却救不了这个家,连唯一在乎的漆过一百多遍的棺材也被人“抢去了”。望着这个倒塌的家,面对周围的骄横与残忍,瑞贞决定冲出这个家庭,而愫芳也战胜了自己的软弱,一起离开了。文化内涵:代表着三种不同文化的三个不同时代的“北京人”出现在一个舞台空间里,这是曹禺创造的一个“舞台奇迹”。一是远古北京人是作为象征形象出现的。“他整个是力量,野的可怕的力量,充沛丰满的生命和人类日后无穷的希望”。那时候人类要爱就爱,要恨就恨,自由快乐地活着,没有虚伪,没有那么多吃人的文明。二是现实北京人是作者的批判对象,极端讲究体面与排场,是北京文化的特征之一,紧紧抓住“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这一命题,用“人蜕变为生命的空壳”这一悲剧内容,展开了对北京文化为代表的封建士大夫文化的批判。三是未来北京人以袁任敢、袁园为代表,突出表现他们旺盛的生命力和新型的父女关系,袁任敢作为现代科学家,是坐着对现代新型文化的希望,袁园天真爽朗,无拘无束。是作者心目中理想化的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