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第一节五代十国高考试题集锦1.(1995年上海卷)前秦、北魏、后梁建立者的民族依次是A氐、鲜卑、汉B羯、氐、匈奴C匈奴、氐、汉D党项、羯、氐2.(1997年全国卷)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唐主(南唐列祖李弁)即位,江淮比年丰稔,兵食有余,群臣争言:“陛下中兴,今北方多难,宜出兵恢复旧疆。”唐主曰:“吾少长军旅,见兵为之害深矣,不忍复言。使彼民安则吾民安矣,又何求焉!”摘自《资治通鉴》材料二:(列祖弁元三年春,诏曰)乃者(以往)干戈相寻,地(荒芜)而不艺(种植),桑陨而弗蚕,衣食日耗,朕甚闵(悯)之。民有向风来归者,授之土田,仍给复三年(免徭役三年)。……(其年夏,又下令)民三年艺桑及三千木(棵)者,赐帛50匹,每丁垦田及八十亩者,赐钱两万,皆五年勿收租税。摘自《十国春秋》材料三:(弁元五年)分遣使者按行(巡视民田,以肥瘠定其税,民间称其平允。)摘自《资治通鉴》材料四:(李弁统治末年,南唐)内外寝兵,耕织岁滋,文物彬焕,渐有中朝之风采摘自《钓矶立谈》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时代背景,评述李弁的治国方针、措施和后果。要求:表述应当成文。限150字左右,超过180字要扣分。第二节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基础网络建立:960年,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年号,定都,史称北宋,建立和分裂赵匡胤即。局面结束分裂局面结束:宋太祖采取“”“”的战略方针进行统一南北的战争,基本上削平了的割据势力。年,消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目的:改变的局面。①解除石石守信等的兵权,继而又削减实权,使其徒有虚名。②将禁军的统领权,都直接对皇帝负责。③设,有之权但不统领军队;统领军队的将帅却无权。使其互相牵制。④实行,禁军定期更换驻地,但统兵将领不随军调动,防止。⑤,。地方军的精壮之士都选入禁军;禁军半数,一半。①设、和,依次分割宰相的、和。宰相权一分为三,便于皇帝总揽。②地方上派文官任,又在各州设加以监督,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情况。各州公文必须由和联署才有效,使其互相牵制。①在各路设,规定地方赋税留小部分地方开支,其余由全部运送中央。②地方司法人员改由中央派担任,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积极:铲除了的基础,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利于发展。①政府.,财政开支大。②军队不灵,下降。③地方上。严格程序:分、、三级,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直接掌握。减少科目: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强化中央集权措施集中军权集中行政权集中财权和司法权作用消极发展科举制措施积贫积弱的祸根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的加强完善方法:实行,防止考官舞弊。增加名额:太宗在位20多年,科举取士近万人。①为各阶层的读书人进入开辟了道路.②是北宋的进一步扩大,也起到了加强的作用。高考试题集锦1.(2000年全国、天津、江西卷)宋太祖从地方军队中挑选精壮士兵编入禁军主要是为了A加强中央集权B消灭割据政权C防御辽军进攻D节省军费开支2.(2006天津卷)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与此相关的措施是A.秦朝设立御史大夫和太尉B.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C.北宋设立枢密使和通判D.元朝设立中书省3.(2000年山西文综卷)宋代科举制比唐朝有所发展,表现为A废诗赋,改策论,设经济特科B开始施行殿试与武举制度C以八股取士D“乡、省、殿”三级考试成为定制4.(2001年广东、河南卷)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宋太祖)一日召赵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故?”普曰:“……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技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二:(宋太宗)因谓近臣曰:“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指辽、西夏掠夺)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三: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年其道也。——《文献通考》材料四: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朱子语类》回答: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北宋初期统治者制定了什么治国方略,并分析其背景和利弊。第三节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基础网络①原因:“”的政策加速土地集中。②结果:出现了“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尖锐对立。农民的:仁宗时,农民起义不断,遍及中原。①北宋统治者用“”的办法,防止文官武将专权,结果形成局面。②统治者用、的办法,造成兵员剧增,军队素质低下,临阵多败,形成局面。③、造成国用大增,每年和大量银绢,入不敷出,形成局面。外患:和的威胁。改革目的:为了摆脱,巩固,统治集内部一些人提出变法主张。①1043年,宋仁宗任范仲淹为,以改革时弊。②范仲淹提出为中心的改革主张,仁宗大部采纳,施行新政。严格制度,限制官僚子弟及亲友做官,加强各级长官的和。裁并,减轻,严肃,取信于民。结果:触犯了保守官僚的利益,遭到阻挠,改革被废止.开始:1069年,宋仁宗任用王安石为,主持变法。内容:每年时,政府或给农民,收后以20%的利息偿还。作用:既可使农民免授盘剥,又可增加。内容:应服役而不愿服的,收取,雇人服役。、也要出钱。作用: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保证了。作用改革背景:社会危机庆历新政冗官冗兵冗费开始内容青苗法募役法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王安石变法土地兼并农田水利法:鼓励兴修,开垦。内容:重新丈量,按土地的和收税赋,、不例外。作用:增加了封建国家的。内容:政府设立,出钱收购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作用:限制了对市场的控制,利于和,国家收入也有增加。内容:将农户组织起来,十家遍为一保,保丁农闲时,平时种田、维持,战时编入作战。作用:利于加强人,又可以抵御,同时减少了.内容:把固定在一个辖区,由固定的训练.作用:加强了,充实了.改革科举:废除司机硬背的诸科,进士科不再考,专考和.设科,专考,等.内容:教科书重编,内容为考试成绩优秀者可直接。作用:使学校成为为变法造和育的地方。①政府大增。②兴修了许多,不少辟为良田。③有所增强。表面:,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关键:触犯、利益,遭到强烈反对。神宗死后,保守派司马光做宰相,新法废除。评价:变法是在和十分尖锐的情况下进行的改革运动。王安石是中国古代杰出的、。高考试题集锦1.(2004年上海卷)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万多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根源是A经济衰退B起义频繁C兵力不足D吏治腐败2.(2001年全国、天津文综卷)历史上的重大社会变革,往往需要以思想解放为前提。根据相关历史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在战国变法运动中,提出“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理”的思想家是A墨子B孟子C商鞅D荀子(2).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对官僚和大地主特权加以限制的改革是A汉武帝改革B北魏孝文帝改革C唐代杨炎“两税法”改革D宋代王安石变法3(2001年上海卷)在王安石变法中,,引起隐匿田亩、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A均输法B市易法C方田均税法D青苗法4.(2000年上海卷)下列变法改革中,涉及学校教育、人才选拔方面的是A王莽改制B周世宗改革C王安石变法D张居正改革5.(2004年江苏卷)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将兵法④市易法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6.(2005春季文综)王安石变法诸措施中,旨在限制高利贷盘剥以缓和社会矛盾的是A.青苗法B.募役法C.方田均税法D.农田水利法7.(2005广东历史)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政知事,主持变法,以缓和严重的社会危机。请问,当时社会危机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保甲法措施理财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王安石变法教育将兵法法整顿太学法失败军事措施作用一定程度扭转了的局面。原因的主要体现有哪些?王安石变法涉及军事、财政、教育等多方面内容,请说出教育方面的措施,你是怎样看待这些教育改革措施的?(12分)8.(1998年上海卷)南宋朱熹认为,王安石“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肆虐,流毒四海。”一位史学家评论道:“朱熹的看法有一定依据。但是如此曲解变法之目的和否定其作用,那就有失公允了。”你是否同意?请简要地谈谈你的看法。第四节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基础网络最初:居住在一带,过着和生活。势力发展:逐渐学会、、建造,部分人开始。原因:一些汉族农民为了迁到长城以北,与契丹人。①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提倡,逐步接受。②916年称帝建国,定都。就是辽太祖。③契丹人仿照创制了契丹文字。④统治时期,得到十六州,后来,改国号为。①中央设和。②南面官由和担任,沿用以来官制,统治人和人。③北面官均由担任,统治人和其他。权力比北面官大。目的:夺取①包围城,并在同辽援军展开激战,宋军大败。②几年后,再次征辽,结果大部被歼。影响:从此由转为。宋确立“”政策,主力转向防范和镇压人民,反映了统治者的虚弱。辽攻宋:1004年,辽军大举男征,逼近。宋军射死辽统帅,亲征,宋军大振。时间:年。内容:北宋送给辽“”;辽撤兵;双方约为之国,各守边界。①后,宋辽对峙局面形成。一个世纪内,双方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②宋辽边境,贸易,使者往来,加强了汉与契丹的友好关系,促讲了。兴起:党项是族一支,唐中期以来居、、西北一带,过生活。建国:1038年,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夏在宋西北,史称。政治制度:仿效唐宋制度,中央设、,分掌行政和军事;推行,选拔官吏。文字:命人依照字体,创制了西夏文字。战争:元昊称帝后,与宋不断交兵,双方损失严重,请和。时间:年①取消帝号,北宋册封为夏国主;夏对宋。②北宋送给西夏“”,重开。意义:从此以后,宋夏之间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平友好往来高考试题集锦1.(2001年广东、河南卷)下列少数民族,最初居住在辽河上游一带的是A匈奴B鲜卑C契丹D女真2.(2001年上海卷)下列选项中,在11世纪上半期与北宋并存、建都兴庆(今银川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是A契丹族建立的辽B党项族建立的大夏C女真族建立的金D蒙古族建立的元3.(2000年春季卷)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是①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②元昊在兴庆称帝③澶渊之盟④王安石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契丹兴起宋辽和战唐末建国主要制度:蕃汉分治北宋北伐概况对峙局面形成西夏建立议和(澶渊之盟)宋夏和战和议:兴起战争内容:变法A②③④①B③①④②C①②③④D①③②④4.(2005江苏历史)下列政治制度中属于辽代的是A.猛安谋克制B.“蕃汉分治”C.察举制度D.行省制度5.(2005广东历史)下列各项中造成国家财政负担的是A、市易法B、岁币C、两税法D、一条鞭法6.(2005上海历史)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北宋长期与辽,夏并立,其原因是:A.国力虚弱B.豪强争权C.藩镇割据D.分封诸侯7.(2006年北京卷)宋辽通过澶渊之盟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这次议和的背景是A.辽国财政无力支持战争B.辽军的进攻受到遏制C.北宋在财政上非常充足D.北宋军事占绝对优势8.(2000年全国、天津、江西卷)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宗,兼制中国(指的幽云十六州后,统治区域扩及中原),官分南北,以国制(辽朝固有的制度)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辽史·百官制》材料二: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拔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英豪,皆为其用。得中国(指中原)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指辽、西夏所为),皆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