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金银首饰研究汇报人:张默涵目录一、宋元金银器发展情况二、宋元首饰的类型与样式三、宋元金银首饰给现代设计的启示一、宋元金银器发展情况宋代的金银器甚为发达,城市有专门的店铺。《梦梁录》记载当时的首都杭州“自五间楼北,至官巷南街,两行多是金银盐纱引交易铺,前列金银器皿及现钱,谓之‘看垛钱’,此钱被准榷货贷务算清盐钞引,并诸作打钑炉鞲,纷纭无数。”入宋后,女子戴冠已颇为风行,角冠、团冠、觯肩冠,形形色色,品类繁多,而作为一种殊荣,此际又有命妇的冠帔之赐,为后世所艳称的“风带霞帔”,便开始出现在这一时代。女子金银首饰的式样以及插戴方式的变化,与戴冠的风气原是密切相关。多局限于室内的生活方式,也是促进首饰发达的原因之一。此前始终未曾兴盛的耳环、戒指、手镯、项链、佩件,等等,于是一并发扬光大起来。宋元明金银首饰遂与社会风俗相依傍,不断推出新式,形成新的格局。相比于前朝,宋元是民间手工业十分发达的时代,金银器制作也是如此。每当是一家一户集中求购,通常是聘请银匠到家里来专门打造。作为金银首饰,一桩大宗的需要,便是嫁娶。元代的金银首饰中的装饰题材常用到,瓜瓞、石榴、荔枝、桃实、牡丹、莲花、桃花、菊花、蜜蜂、蝴蝶、孔雀、鸳鸯等,都带着祝福喜庆的气氛,似乎也预示着它的用途。众所周知,成批打制的金银首饰是集中在嫁女时节。二、宋元首饰的类型与样式一、钗与簪折股钗传统的折股钗是宋元时代最普通也是今之考古发现中最常见的样式。钗梁或光素无纹,或打出铺号、制作者,又或成色、重量等。前者如彭泽易氏夫人墓所出,后者如南京郊区龙潭南宋墓所出,均为银钗。宋的典型样式是在钗梁装饰花卉纹或竹叶纹竹节纹,后者如江西德安桃源周氏墓、临川县宋墓所出金钗和银鎏金钗,前者即如李硕入墓出土的这一对。钗梁的花卉纹是用“落”(行业内读作lao)的办法錾出来,即用錾子把地子“落”下去,使花纹凸显。折股钗主要用作挽发,时称“关头”使用的时候常常要使它形成一个弧度,而一支在侧,一支在前挽住头顶的高髻;又或者前面一枚梳子把头发拢紧,侧面一支折股钗挽髻,前者见于山西平阳金墓砖雕,后者见于郑州登封王上村金墓壁画。竹节钗装饰稍微复杂一点的折股钗,有各种样式的竹节钗,或银,或金,都不鲜见。临澧新合窖藏中共有十九支金竹节钗和一支银竹节钗,除两件金钗做成十一节之外,其余均为九节,而综合其他地方的发现,可知后者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纹饰选取的意象似乎是竹枝,因此特别把竹叶表现得精细。螭虎钗元代创制的新式之一为螭虎钗。作为金银首饰的一大类型,螭虎钗又可以细分出几种不同的样式,各式的制作工艺并不完全相同,并且也很有精粗之别,但构成基础类型的要素以及总体构图总是一致的,即花朵在上,身作扭结的双螭或双龙口衔花叶在下,虽然有些省俭的做法如同“写意”——不过把钗股扭结之后略事雕錾而并不细做。丫江桥窖藏中的这一支金钗可以算作螭虎钗的标准样式,即钗梁打作一丛牡丹花叶以为底初衬,钗脚盘旋扭结做成海浪、灵芝和一对耸身向上的螭虎,再把一朵牡丹和几片花叶焊接于做成花叶底衬的钗梁上。螭虎钗之所谓“螭虎”,原是俗称,雅称或曰蟠螭。宋代“教子升天杯”中作为主题纹饰的螭已是螭纹的成熟样式。螭虎钗的纹样构思或即“教子升天”与“螭虎穿花”的合一。从黑龙江阿城金齐国王墓出土的绿地螭虎穿云纹锦来看,钗的设计意匠与它的关系也是紧密的。两相比较,不仅构成基础幻这样的主要元素相司,并且祥云和螭虎的造型、乃至螭虎的鸾鸟式长尾也都显示着二者图式的一致。花头钗花头钗是一种类型的泛指,细分的话,尚可以从中析出若干不同的样式。所谓“花头”,即钗梁做出各种各样的装饰,永嘉窖藏中的这一支便是式样之一。它用一根银条做成并连于钗梁的五个折股钗,五个小钗的钗梁梁再分别焊五朵牡丹花。花筒钗花简钗的设计与制作始于宋,而成为宋元时代最为流行的一种类型,并且发展出很多不同的式样。式样之一,为钗梁上安排并头的一对。即在两枚金银片材上分别打作各式花卉,然后各卷作喇叭筒,继而将两个圆喇叭简于合口处对接,另外再以一枚金银片材打制花样,做成扣在两个花筒上的花帽。花筒的底端向下收束为钗脚,或任它收束后成为细细的两个空管,即连钗脚也是空心,或另接两支打做实心的钗脚,李硕人墓出土的五支金钗即属后者,是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并头花筒钗的扩展,便成式样之二,即二三并头花筒相连成为钗梁上的一排,以为连二连三式。式样之三,更多花筒相连而成为钗梁上弧形的一弯,以为桥梁式。上图也是元代常见的一种样式,而与宋式并头花筒簪有所不同,即并头的—对花筒顶端分别扣合一个花帽,花筒并拢之后渐收渐细,下半部便因势打做实心的簪脚。并头的两个花筒装饰纹样各有不同,或是棋纹的骨架里填朵花,或是龟背纹的骨架里填朵花。此钗造型正是宋元时代流行的丝绸纹样,湖南衡阳宋墓、苏州、张士诚母曹氏墓等均有实物出土。并头花筒顶端的两个花帽纹样也各有所取,通常是一边为花朵,一边为五果:荔枝,瓜实,柿子,石榴,桃。这也是元代金银首饰纹样中取用最多的题材。桥梁钗钗有“桥梁”之名,见于故宫本《碎金》不过它的出现是在北宋,自此直到元代都有制作,并且前后区别不是太大。前举纹样为竹节、为花筒的桥梁式簪钗,以式样论都是“桥梁”一类。桥梁钗的基础式样,是用两根粗金丝做成一道弯弧,其外包嵌两枚饰片以成状如桥梁的钗梁,桥梁下缘接钗脚上缘组织各式花头,也就是将若干钗首集合在一处。花头中常见的一类是并头花筒,即如前面举出的例子。此外又有一种是打作两簇起拱的花枝,顶端托举各式花朵,便如出自吉安的这一支。它的花头设计也是取自折股钗钗首之一种。圆首长脚簪女子戴冠是两宋风气。圆首长脚簪,也见于其他宋墓,如常州北环工地宋墓出土的这一支,如江西永新北宋刘沆墓出土的一对。三支簪子制作工艺相同,即簪首用片材做成直径约两厘米的金球,金球下方打作仰莲托座,托座上面的主纹,出自常州者为祥云飞凤,出自永新者为缠枝牡丹,而均于金球底端留出一个圆孔与银脚相接。几支金簪虽不是与冠同出,但这一形制的簪子主要功用确在于固冠,此在同时代的绘画或雕塑中可以看得很清楚,如郑州登封黑山沟宋壁画墓壁画、白沙宋墓二号墓墓室壁画,又山西平阳稷山马村金墓砖雕中的女子。由图像可知,它是插入冠子之后又向前探出很长。整个看来,簪脚的装饰部分其实只占全长的三分之一,而这一部分正是要探出冠子之外的。当然此类长簪也可以用来妆点云髻,这时候它的使用也同于固冠,即如河南荥阳槐西宋代壁画墓中的女子。桥梁簪桥梁簪与桥梁钗同属一类,不过一是下接单独的一支簪脚,一为双股的钗脚。出自夏港的这一支金簪正面看来,簪梁上是一溜儿五枚造型略如展开之摺叠扇的花头,花头顶面的装饰框内做出两重菱形开光,两重之间纵横镞镂小孔若纱罗,开光之外的四角镞镂折枝桃花,内开光里分别装饰穿花的凤和凰,簇拥着凤和凰的花卉为牡丹和菊花。簪首最宽处192厘米,每个花头大不盈寸,却特以做工精细而显得分外秀妍。阁楼簪此簪最初被称作“鎏金银钗”。今细审它的纹样结构,可知簪首的造型是取楼阁之象而加以夸饰和变形,《云仙散录》“脂花谈”条说到端午时节,“以花丝楼阁插鬓”,似可作为定名的一个参考。此式银簪虽纹样繁复,却用材极俭,工艺也并不复杂,而独以“团造镂巧精细”使得它既有玲珑秀巧之致,又不乏腴丽丰盈之态。搔头式簪这是由唐式搔头演变出来的一种新样式。簪脚趋于窄尖,簪头趋于宽圆,形若一枚织布梭。簪首一端打作奔行而回首的麒麟,一端打作俯首而低翔的凤凰,披垂的凤尾仿佛流云托起麒麟的后足,空白处满饰灵芝卷草。这种式样的簪主要流行于两宋,后则鲜见。如意簪如意簪,应是指簪首顶端打一个弯,其弯如耳挖的一种长条形簪子簪首顶端的弯,依故:宫本《碎金》列举的名称对应为“如意”便很妥当。如意簪也常常是成对的。纹样多取瓜果花卉,它带着花卉小品的两意,也有着织染刺绣,特别是宋代流行的各式刺绣领抹纹样的影响和渗透。花钿式簪作为首饰的花钿原是一种独立的饰件,六朝即已出现,流行直到唐宋。它多是制成花形金珠沿边勾勒为花的轮廓,花托里嵌绿松石。从形制来看,它应是用作正面插戴,如宋人《搜山图》中的女子形象。明代装饰于“发鼓”之下的“花钿”也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而又有新的创造。二、凤钗与凤簪金凤簪故宫本《碎金·服饰篇》“首饰·北”项下列出的一个名称是“凤钗”,其实这里该是包括了凤簪的。宋元诗词戏曲中出现更多的是“金凤钗”,如“枕损钗头凤”;“宝钗金凤翘”;“翡翠裙低,凤凰钗重”,等等。在当时人的眼中口中它差不多可以作为簪钗的代指,而凤凰作为主题纹样原也是簪钗共用。就目前的发现情况来看,元代的凤凰钗簪远多于宋,并且以金质为常。一种是辽金已有的造型,即祥云上端立一只舞凤。通常是用两枚金片分别打造成形,然后扣合到一处。有时翅膀也是分制,之后再粘缀、插合。摩竭原是古印度的一种流行纹样,以后传入中土,唐代和辽代的金银器,陶瓷器等常把它组织到各式纹样里,又或径取其式作为器物造型,不过摩竭与凤凰的组合似乎不很常见。此例之外,又见于沅陵元黄氏夫妇墓出土的一支金摩竭托玉凤簪。摩竭头上做出两只像龙一样的长角,而正好用来与凤首系连,二者的造型因此也更为和谐。银凤簪凤簪的另一种做法是立体与平面造型的结合,即把凤凰的尾羽和双翼铺展开来做成托起凤身的平台,而平面造型的这一部分止须以一枚银片打造纹样即可。然后用另外两枚银片打造成形合作凤身焊接在凤凰的两翼之间,再把簪脚接在底部。石门雁池乡窖藏中的银凤簪便是这一种式样。由出自湖南常德桃源的一枚残件可以见出它的结构。凤口均衔一挂缀饰,元曲所谓“鸾钗插花枝躞,凤翘悬珠翠玲珑”,便是此类。其中一件总束缀饰的云题是一朵莲花花瓣尖的三个小孔下缀着三溜花结,这一造型可以认为是从唐以来的鸾雁衔绶而来。金凤钗与以上两类不同的又有一种是完全的平面造型,依然是用打造的办法,打造成型之后再细施毛雕,不过两枚金片只有一枚作装饰,另外的一枚用作衬底,如临澧新合窖藏中的这一支金凤钗。饰片上面打造成形的凤凰舒展开翅膀和尾羽使钗首趋于圆形,长颈弯向一侧衔住左侧的翅膀,与抬起的右脚配合得自然而又显出妩媚,脚下的几朵祥云也顺势成为边缘的装饰。衬底的一枚金片不作装饰,只是镞镂出与饰片一致的纹样轮廓,一支钗脚至下半段方分作两股,上面的一节打作扁平的片状,与衬片焊接在一起。三、步摇簪钗中还有一类为步摇。不过步摇是一个古老的名称,使用的范围也很宽泛。它最初大约是由钗首悬挂坠饰而得名《释名·释首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动也”钗头悬坠饰,行动便有金光闪烁、步步摇颤的效果,自是别样动人。坠饰或如《释名》所言为“垂珠”又或为小金片,即所谓“摇叶”。摇叶可以是圆形,也可以是心形,一端有细孔,细金丝从小孔穿入,然后把金叶系于钗首或簪首,钗或簪首是枝条离离的一树,摇叶于是一片片摇荡于枝条间。甘肃省考古研究所藏武威出土的一件汉代金步摇,便是由四枚披垂的花叶捧出一簇八根弯曲的细枝,中间耸出一茎顶端一只小鸟,鸟嘴衔一枚下坠圆形金叶的小环。其余的枝条顶端或结花朵,或结花蕾,而四朵花的花瓣下边也分别用纤细的小圆环缀着金叶。摇叶的设计原是受了异域步摇冠的影响,比较阿富汗席巴尔甘大月氏墓出土的一件“金步摇”,便可见出若干细节处理的惊人相似。这一曲折的传递过程研究者已考证得十分清楚。不过步摇冠并没有被汉民族普遍接受,却只是取了冠上的摇叶而移植到原本已有的步摇中。《玉台新咏》卷五录南朝沈满愿《咏步摇花诗》:“珠华萦翡翠,宝叶间金琼。剪荷不似制,为花如自生。低枝拂绣领,微步动瑶瑛。但令云髻插,蛾眉本易成。”从华丽的辞藻中探寻诗意,可知步摇的制作是剪金滔为花和叶于枝条,使它如真花一样清鲜,而插戴起来有风动娉婷的韵致,即如《女史箴图》中的形象,而它的式样与武威出土的步摇也很是相似。步摇的名称一直延续下来,虽然南北朝以后花枝悬缀摇叶的做法已经不很流行,而步摇所包括的样式也不止一种。古式之外,系坠之簪钗又成步摇的一个新样,如陕西乾陵北原唐永泰公主墓,又长安南郊郊唐韦顼墓石椁线刻画中女子的插戴。两种样式的步摇均为宋元所继承,北宋刘沆墓和陆城南宋出土的这两件都可以算作宋式步摇。后者似乎是遥承高台地埂坡魏晋墓金步摇的样式。前者用作包镶水晶的银片外缘原悬系一溜小坠,出土时尚存得一枚菱形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