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释道“三教合流”的类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龙源期刊网论儒释道“三教合流”的类型作者:郭福军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7期摘要:从历史沿袭的角度来看,从三教并立到三教融合是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在元代至明代期间,三教合一一词开始出现,这表明儒教、佛教、道教三者之间的关系开始发生内在的转变。本文从“三教合流”类型的视角探讨与分析“三教合流”现象,旨在理清在传统儒家社会中是如何对宗教之间的关系进行处理的,从而为文化多元化的现代社会正确处理宗教关系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关键词:三教平等;三教同归;三教同源前言:儒释道中的“儒”是指由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派,也被称之为儒教,曾是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历程中其基本占据主流思想体系的地位,对于朝鲜半岛、中南半岛、东南亚等地区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文化发展也产生深远的影响。儒释道中“释”是指今天尼泊尔境内的乔达摩·悉达多所创立的佛教,也被称之为“释教”,是三大宗教之一。儒释道中的“道”是指在我国东周时期的黄老道依据《老子》、《庄子》所创立宗教,其为中国本土宗教。在中国道教是根,儒教是茎,佛教是叶与花,所以儒释道本就是一家,同气连枝。一.三教平等三教平等是儒教立场的三教合流。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时代,儒教主要具有两大代表集团,其一就是封建帝王,其二就是学识渊博的儒士。两大代表集团虽然在身份与地位上不同,但是在处理三教关系的时候说持有的观点具有相似性,那就是三教平等,但是二者之间所侧重的点却存在不同,帝王关注的是宗教在封建统治中的作用,所以其更加关注三教之间的平衡,而儒士,尤其是唐朝中期以后的儒士,一般都是将辟佛老作为自己的任务与使命,但是在生活中却又暗自通晓佛老,这在更深层次之上实现了三教之间的融合。从封建帝王统治的视角来看,儒释道三者各有所长,所以三教应该和谐共存、相互制衡,最终服务于封建社会的统治,以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在封建帝王的心中始终坚持三教平衡。其中儒教的功能在于治世,是封建君王实施封建统治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通过儒教可以确立起封建社会的礼仪规范以及道德标准,从而使得普通民众自觉的按照这一意识形态规规矩矩的接受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遵守封建统治制度。道教的主要功能是治身,试图寻求那种长生不老的神仙生活,尊崇自然、敬畏生命,这是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哲学思想,倡导天人合一、无为而治,这也是炎黄子孙从古至今的向往与希冀。对于所有人来讲,当然知道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长生不老只是一个虚无缥缈的神话,就如同镜中花水中月,但是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去敬畏生命、享受生活、延年益寿、贵生养生。在民间形成了道教的祭生和佛教的度死这一习俗。佛教的功能在于治心,主要是倡导消除自身的烦恼,实现心性的修养[1]。所以,在封建帝王的心中,治世、治身、治心就是宗教的三大功能,而三者之间并不是相互对立与矛盾的关系,而是相互协调与平衡的关系。所以历代君王从封建统治长治久安这一根本出发点出发,提倡三教平衡。在中唐时期开始,封建龙源期刊网社会中出现了一批表面上尊崇儒教,但是暗自同情佛教与道教的儒士,他们的心境看似矛盾,但是却表现出来了在他们内心当中、灵魂深处是力求三教融合的,这是三教合一历程中独具特色的三教合流类型。在这些儒士的心中,试图通过会同佛老,达到重建儒教的目的。可见,帝王与儒士的出发点虽不相同,但是最终的目的都是要实现三教合流。帝王与儒士的两种姿态相互配合,使得儒教的社会地位进一步提升,但是二者之间的制约又使得三教合流逐渐成为了炎黄子孙精神生活的主流[2]。二.三教同归三教同归是佛教立场上的三教合流。佛教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存必然要与根植于中国的儒家思想以及道家思想等本土思想实现融入。在魏晋时期,就开始出现了将《老子》、《庄子》、《周易》的思想去对佛教的概念进行类比,在当时这种思潮被称之为“格义”。到了东晋末年,“格义”这一阐释佛教概念的做法被高僧大德所抛弃,从此开始佛教这个外来的思想体系在中国的发展中的主体意识逐渐明朗化,其排斥神仙方术,同时开始痛斥道家的思想,但是这一时期佛教对于儒教的思想还是持有肯定态度的。到了隋唐时期,我国开始出现大量的疑伪经,其利用佛教的内涵去比附儒教的伦理纲常,企图阐释在佛教当中具有儒教的忠孝理念[3]。例如,将儒教中的“五常”与佛教中的“五戒”进行类比,认为儒教与佛教始终都不是相互违背的。在佛教传入中国的初期开始,实际上九存在着联合儒教反驳道教的嫌疑,而面对佛教的反驳,道教坐以待毙是不现实的,毕竟道家在中国已经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在北周时期,佛教与道教之间的辩驳空间激烈,基本上呈现出了白热化的状态,于是佛教另辟蹊径,利用佛教与华夏民族的历史渊源去反驳道教的“夷狄之教”的说法,从而更加注重理论层面的辩论,佛教徒从教之理论的层面阐释了道教不能称之为教的理由,与道教之间的这一对话策略在北周时期最为盛行,最终这场激烈的辩论以“法难”的结论告一段落,但是在争辩的过程中,佛教从理论的角度成功的击败了道教,进而也就出现了“笑道”。佛教传入中国,就代表着佛教思想已经进入到了中国思想系统当中,无论是辩驳的过程,还是提倡互补的过程,佛教思想都在无形当中影响着华夏子孙的意识形态。在佛教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其不能凸显出自己是外来宗教这一角色,这就与基督教传入中国以后竭尽全力的打破“洋教”这一称谓比较相似,也不能与儒教去争夺世俗的事务,从而佛教开始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集中强调其在宗义上的特征,也就是所谓的“出世法”,同时佛教在世间法这一层面,提出了儒释道三者宗旨与志趣相一致的概念。三.三教同源三教同源是道家立场上的三教合流。在儒释道三者当中,由于儒道同宗同源、同气连枝,所以儒道互补这一传统从未改变。虽然在一些儒士的心中,对于信仰道教的民众往往颇具微词,但是这并不影响道教始终全力以赴的支持儒教的伦理。在道家心中,经常会去宣扬报孝父母、忠君孝亲的思想,利用治身去实现治世。同时,在道家的理论体系中,本质上是向善的,其认为完善之要为“道德、孝慈、功能”;而万恶的本源始终都是“反道、背德、凶逆贼杀”。虽然在历史进程中,一度出现过佛道二者之间的激烈辩驳,但是到了宋元时期,道家基本上已经龙源期刊网摒弃单纯从血缘的角度去阐释自身的优势地位,而是彰显出了道乃儒释二者的思想根源,也就所谓的三教同源。结语:三教合流是指儒教、道教、佛教三大教派之间的相互融合与整合,主要包括儒家立场的三教融合、道家立场的三教融合、佛教立场的三教融合。这是一种社会现象,通常情况下专家学者将其统称为“三教合流”或者“三教合一”。儒释道三者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实现了殊途同归,相资互用,形成了和而不同的宗教文化系统,在世界文明发展的视角来看也实属少见,在三教合流的漫长历程中并没有出现此消彼长,而是互惠共赢。参考文献[1]杨海文.儒释道三教合流的历史经验[J].孔子研究,2013(02):104-114.[2]李四龙.论儒释道“三教合流”的类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8(02):42-51.[3]吴永和.儒释道三教合流对中国社会的影响[J].南京社会科学,1991(02):35-39.作者简介郭福军(1973-),男,北京市人,民族:汉,职称:高级工程师,学历:本科毕业,同等学力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哲学?国学?儒释道相关方向。单位:日电集团。(作者单位:日电集团)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