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经济多元化发展大连市气象局丛菁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正式建立了气象机构,向政府、社会发布气象信息,重点为了防御气象灾害,当然也包括对经济的影响。但到80年代初,气象产业在中国一直是作为基础性、公益性行业发展的,而且服务产品形式单一。从1985年开始,中国气象部门开始提供专业气象信息的有偿服务,气象经济也由此产生。概述归纳起来气象经济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利用气象预报进行防灾减灾所取得的效益,如防御热带气旋、暴雨、干旱和人工影响天气,二是充分利用有利的气象条件进行经济活动所取得的效益,如利用有利地形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商业部门利用气象预报进行有益的经营活动等。目前,我国气象经济仍处于起步阶段,气象商业化服务至今仍没有形成产业化、规模化。随着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各行各业对气象的依赖性日益增强,但目前有限的气象服务规模并不能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这就要求气象经济必须走多元发展之路。一政策多元化促进“气象经济特区”快速发展二服务群体、宣传形式多元化2.1服务群体多元化,量体裁衣促发展(政府部门、公众、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主体)2.2宣传形式多元化,提高气象消费意识一政策多元化促进“气象经济特区”快速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务院和国务院办公厅为气象工作下发了十几个文件,把各个时期气象事业的重要任务纳入党和国家的管理范围,依靠国家行政力量来推动气象现代化建设,这是我国气象事业的一大特色。这些文件对加速气象现代化建设和整个气象事业发展带来了难以估量的积极作用。特别是1985年国务院办公厅25号文件、1992年国务院25号文件、2006年国务院3号文件和2007年国办49号文件,为气象部门开展专业气象有偿服务、建立双重计划体制和相应的财务渠道、明确新时期气象事业发展的奋斗目标,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1980年气象部门实行了“气象部门与地方政府双重领导,以气象部门为主”的领导管理体制,经过不断的调整实践,终于形成了适合气象事业发展特点的管理体制,即双重领导以部门为主的领导管理体制和与此相适应的“双重计划体制和相应的财务渠道”气象部门实行的双重领导管理体制是符合我国气象工作特点和国情的,但我国气象产业长期事业化经营使其发展不可避免的带上了原来发展的烙印,导致市场化程度不高。尤其在政策方面,气象仍是以公益服务为主要目的,不允许私人参与,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发达地区气象事业的发展。30年前,为推动改革开放我国首次提出“经济特区”的概念,而其30年的发展历程也用事实证明,设立经济特区是一项非常英明和具有历史远见的政策,它为我国全面改革开放,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打下了基础。30年后,我们也可以尝试建立“气象经济特区”,通过气象政策多元化加快经济发达地区气象事业发展的脚步。作为“气象经济特区”的区域,可以利用倾向性政策,大胆探索气象商业化道路,以适应市场机制运行规则,促进气象科技产品转化为生产力。当然在此之前,建立规范的市场规则,明确公益性与商业性气象服务的范畴与界限,制定气象服务参与者的准入条件是必需的。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承诺中尽管没有气象服务市场开放的承诺,但保护气象服务市场的时间也不会太长。我们可以在“气象经济特区”对海外市场逐步、有序开放,允许国外公司在特区成立分支机构。这在一段时间内有利于促进我国气象科技市场的发展,促进商业性气象服务不断提高科技水平和服务效益。同时,海外公司会把成熟的气象商业模式带入中国,使得更多的国内企业逐渐接受到先进的气象服务理念,国内的气象服务市场也会日渐成熟。就如区域政策一样,在推行“气象经济特区”的同时,也要注意气象经济发展的区域性冲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为了共同富裕,而非形成贫富差距。所以,开放“气象经济特区”最终目的是在各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加快全国气象事业的发展。一政策多元化促进“气象经济特区”快速发展二服务群体、宣传形式多元化2.1服务群体多元化,量体裁衣促发展(政府部门、公众、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主体)2.2宣传形式多元化,提高气象消费意识二服务群体、宣传形式多元化气象事业:地方气象事业和国家气象事业气象服务:专业有偿服务和公益服务气象事业结构:气象基本业务、专业气象服务、综合经营这种分化不仅强化了气象事业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中的公益性、基础性。而且也使部分气象服务告别了“阳光”事业,向可以有竞争、有收益的“黄金”事业靠拢。近年来,随着气象预报能力显著增强,时效大大提高,各行各业对各类气象信息的关注程度和依赖性日益增强。但国内目前有限的气象服务规模并不能满足巨大的潜在的需求空间,气象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之路势在必行。2.1服务群体多元化,量体裁衣促发展2.1.1政府部门气象事业本质上仍然是公益性的,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从决策层的需求来看,气象信息已成为各级政府、指挥生产和防灾抗灾的重要科学依据。从抗洪抢险、森林防火、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到重大社会活动的举办,都将气象信息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据近年全国气象服务经济效益调查分析评估表明,随着气象事业的不断发展,气象服务为国家经济建设趋利避害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为国家对气象事业总投入的40倍,因气象灾害死亡的人数占受灾人口的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同时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比重也呈逐年下降趋势。所以,我们在大力发展面向市场的气象服务时,也决不能忽视和削弱公益性的部分。我们要充分认识气象在防灾减灾方面的作用,为各级政府提供更具个性化、针对化和专业化的气象保障服务,提高气象服务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2.1.2公众公众是另一个公益性气象服务的群体。我国气象服务一直坚持以保护人民为宗旨。我们通过广播、电视、电话、网络、手机、报纸等媒体,及时发布各种天气预报、警报,特别是灾害性天气的预报警报,大大减少了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但现有的气象服务由于受众总数、个体差异等原因很难将服务于公众的这一部分做得非常细致,这就与公众专业化、差异化的需求形成了“供需矛盾”。解决这一矛盾有必要对受众进行细化和差异性对待。首先在大力发展国家气象事业的同时,加快地方气象事业的发展。区域差异势必带来理解和需求上的差异。在冬季里,北方人最关心的可能是温度、风向、风力,而南方人则把重点放在了温度和湿度上。这就要求各省市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发展地方气象事业,真真切切为当地百姓谋福利。其次,对于各地的气象部门来说,要进一步对公众进行细化,不断扩大服务领域和覆盖面。由于生活、生产等不同需要,某一区域的人也会对气象服务有着不同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在做好防御灾害性天气预报的同时,也要为普通百姓的家居生活、生产计划、出行旅游等方面提供优质的气象服务,为提高公众的生活质量做出贡献,以提高公众对气象服务的满意度。2.1.3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主体随着气象信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防灾减灾、趋利避害和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其被认可程度也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经济运行部门开始利用气象信息指导生产经营,越来越多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主体开始利用气象服务来挖掘商机。要想做大、做好专业有偿服务首先要了解服务对象也就是各企业的真实需求,为每个经济主体量体裁衣,提高气象服务的针对性、个性化以及兼容性。其次提高服务质量与水平,使各经济运营部门根据我们提供的气象信息合理安排生产和经营活动,趋利避害,减少经济损失,提高经济利益。2.2宣传形式多元化,提高气象消费意识经济社会各领域和广大公众对气象服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知水平不高,应用气息信息产品进行决策、管理和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不强,造成了气象经济发展速度不快。这就需要各级气象部门在提高气象信息产品和气象服务质量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客户群体实行多元化宣传形式,提高各群体的气象消费意识。长期以来,气象宣传是通过行政公益渠道实现的,这种成本低、效果好的宣传渠道,可在较短时间内直接宣传到某一行业或社会各阶层。当然也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手机、报纸等媒体和3.23世界气象日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宣传气象服务工作和服务产品。上述宣传形式对于公益服务和专业有偿服务的受众都是适用的。但由于有偿服务是面向市场的,所以宣传形式会更具灵活性和多样化。那种“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经营观念已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市场经济环境。气象信息商品同其它任何商品一样,要想提高市场占有率,在通过媒体宣传的同时,也必须采用现代拓销手段,如广告、公关等来促进商品销售,争取获得更多的服务用户和较大的市场份额。同时,各级气象商品生产者也必须强化产前、产中、和产后的一系列服务,针对气象产品的不同层次的消费者,做好产品性能、特点等的宣传与咨询工作。谢谢!200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