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尔纳·海森堡德国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哲学家,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人物履历1901年12月5日,出生于德国。他的父亲是一位语言学家和东罗马史学家,曾经在慕尼黑大学担任中世纪和现代希腊语教授。受其影响,年幼的海森堡学到了一定的语言知识。1920年中学毕业后,海森堡考入慕尼黑大学,在索末菲、维恩等指导下攻读物理学。后来,他又前往哥廷根大学,在玻恩和希尔伯特的指导下学习物理。1923年,写出了《关于流体流动的稳定和湍流》这篇博士论文,年终取得哲学博士学位。1924年至1927年间,他得到基金会的赞助,来到哥本哈根的理论物理研究所与玻尔一起工作。1925年创立起了矩阵力学,并提出不确定性原理及矩阵理论。1927年,海森堡发表了《量子理论运动学和力学的直观内容》一文,提出了“测不准原则”,奠定了从物理学上解释量子力学的基础。1933年,为了表彰他创立的量子力学,瑞典皇家科学院给他颁发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76年2月1日逝世,享年75岁。•海森堡在大学时就对各种原子模型持怀疑态度。他感到玻尔的理论不可能在实验中得到理想的证实。因为其理论建立在一些不可直接观察或不可测量的量上。而后,海森堡首先从玻尔的对应原理出发,从中找到充分的数学根据,让玻尔长期的困惑迎刃而解。1922年6月,在德国哥廷根“玻尔节”上,量子理论创始人玻尔作了7次著名演讲,简明地阐过了原子结构理论。在听众中,有一位专程从幕尼黑赶来的二年级大学生,他就是海森堡。在演讲后的问题讨论中,海森堡对玻尔的一些观点提出了异议并且引起了玻尔的注意。讨论结束时,玻尔邀他一道出去散步,并仔细地交谈了量子理论的有关问题,而在谈论了好几个小时后他们仍各持己见。海森堡后来回忆说,这是他所能记起的“关于近代原子理论的物理问题和哲学问题的第一次全面彻底的讨论,而且它对我后来的事业肯定起了决定性的作用”。“1933年9月25日,埃仑费斯特在荷兰莱登枪杀了他那患有智力障碍的儿子,然后自杀了。他在留给爱因斯坦,玻尔等好友的信中说:“这几年我越来越难以理解物理学的飞速发展,我努力尝试,却更为绝望和撕心裂肺,我终于决定放弃一切……”在爱因斯坦看来,埃仑费斯特的悲剧无疑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两代物理学家的思想猛烈冲突和撞击……埃仑费斯特虽然从理智上支持玻尔,但当一个文化衰落之时,曾经为此文化所感之人必感到强烈的痛苦。从量子到量子场论,原子中各种新粒子层出不穷,稀奇古怪的概念统治整个世界。爱因斯坦远远地,孤独地站在鸿沟的另一边,看着年轻人们义无反顾地高唱着向远方进军,每一个人都对他说他站错了地方。这种感觉是那样奇怪,可这一切都不能使爱因斯坦放弃内心那个坚强的信仰,那个对于坚固的因果关系,对于一个宇宙和谐秩序的痴痴信仰。爱因斯坦仍然选择战斗,他的身影在斜阳下拉得那样长,似乎是勇敢的老战士为一个消逝的王国做最后的悲壮抗争。”怀疑所知,坚守信念,追逐时代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