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不易,且行且珍惜——《野兽国》影评电影情节并不复杂,男主人公麦克斯不满于姐姐的忽视和妈妈的管教,某天晚上麦克斯穿上狼外套在家里撒野。他把妈妈房间的被单钉起来做了个小帐篷,拿着叉子追着小狗狗跑;妈妈生气了,把他关在房里不给他吃晚饭;于是那天晚上麦克斯的房间里就长起了一片树林;他离开这片树林,乘着一只也叫“麦克斯”的小船到达了野兽国。开始的时候这些野兽想吃掉他,可是他驯服了他们,成了野兽国的王。可是过了一段日子,他感到孤单了,闻到了熟悉的香味,于是他告别了想要挽留他的野兽们,又乘着麦克斯号小船回到了他的房间,一切还是他离开的那天晚上一样,晚饭放在桌子上。他和妈妈紧紧的拥抱。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想国,野兽代表了我们原始的、渴望爱的本能,而后来小主人公麦克斯意识到自己当不了一个无所不能、完美的国王,他的内心充满了失落、沮丧或无力感,他想到妈妈也不是那个万能完美的妈妈,离异的妈妈不可能时时刻刻都把注意力放在他身上,他要学会接受这一点。这部影片也让我想到小时候,那时候总觉得父母是万能的,不知什么时候起,或许是在和周围同学开始有比较后,慢慢的发现父母有时候也会无力,最开始的时候是发现父母在物质上不是万能的,其他同学有2块零花钱,而我只有5毛钱,接着,意识到他们在生活、工作上很多方面也是很无力的,也会有不开心。特别是在我上了初中之后,可能女生比较早熟,我觉得自己也是个“大人”了,但父母总是把我当小孩子,这个时候我就会很生气,这还是那个在乎我、重视我的妈妈吗?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待这部影片,孩子小的时候会有理想化的父母形象,是“足够好的母亲”,“足够好的母亲”会满足我们的所有需要,但是现实的局限性会促使我们成长,而成长是个伴有挫折、痛苦和失落的去理想化的过程。青春期的抑郁,更多的是哀悼理想化的父母,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的是被理解被支持。查看了原创绘本作者桑达克的资料,也看了老师带到课堂的很有感觉的绘本,对“野兽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桑达克尝试用图画书去帮助孩子渡过难关,就像他在《野兽国》的得奖感言说的:“孩子其实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有情绪上的困扰,他们内在的恐惧和不安是每天生活的一部分,他们不断学习去调整,尽可能地面对挫折。通过幻想,孩子能够宣泄情绪,这是他们驯服野兽的最好方式。”而宣泄了负面情绪之后,书中的角色往往重新见到了人生的美善,桑达克作品的结尾都是表达出希望和爱。学会接纳不完美的父母,是我们成长最困难、也最重要的一步。电影、绘本本身让我理解了成长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成长就是当所有的完美在现实面前变得不完美时,我们经过内心挣扎,还是选择平静的接受它、理解它、包容它。桑达克曾说过“我并没有比别人画得更好,或者写作更优美,如果我曾经做过什么,那就是让孩子表达他们真实的自己。他们无礼、暴力,但也可爱。即使在最可怕的命运之前,也有欢笑的能力。他们同样懂得死亡、悲伤。”大人有时候自以为是,其实孩子们什么都懂,他们只是需要被理解、被支持。同时对作者的深入了解也让我对心理治疗有了新的认识,因为桑达克创作绘本的过程,也是他内心治愈的过程,是他安抚情绪的过程。桑达克的父母是一战前移民美国的波兰籍犹太人,他的成长,伴随着其他犹太亲戚死于集中营的讯息,童年“可怕的光景”尖锐地搅动着他年幼心灵对世界的理解。年幼时的他体弱多病,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这种种的经历,使得他的作品通常以奇特的幻想表现孩子内心的创伤性体验。借助创作,他医治自己心中的孩子,虽然他的一生曾经因为亲友的过世,宠物的死亡,自己的病痛,或者是创作的煎熬而陷入低潮,甚至崩溃,他都勇敢地走了出来,就像他作品中的主角一样,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两年前我开始有了记日记的习惯,开心的且不说,不开心的事情写下来心情也会好很多,我觉得自己在慢慢地变成一个温和、有包容力的人。记录尚且能够排解不开心,何况创作?最后一点感受是关于儿童读本的,当老师问起小时我们的读物时,突然意识到自己小时候真没啥可读的,印象最深的是一本《希腊神话故事》,再就是妈妈读给我的《唐诗三百首》了,想野兽国这种关注儿童内心的好的读本几乎没有。绘本字数不多,但其图画中蕴含和表达的思想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对于语言本身就不是很敏感的孩子,还有什么比有趣的图画和无尽的想象更适合他们成长呢?《野兽国》的绘本是我除了几米的绘本之外又接触到的内涵如此丰富的读物,同时也让我发现中国儿童读物的匮乏。在这门课上,老师不仅让我们学到心理知识,还引领我们多角度的看待问题,让我意识到很多就发生在身边,但从未注意到的问题。正如心理学家一样,他们只是告诉你某个群体在某个特定时期经受某些事情的时候发生了什么,应该注意什么,而这“什么”,多半是我们稀里糊涂度过,却很可能对我们一生影响重大的过程或事件。成长不易,成长的过程也是不断打破和重建的过程,五味杂陈,却教会了我们以更谦和平静的对待身边的父母,对待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