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台两地区域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路径选择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沪台两地区域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路径选择研究周肇光2011-04-27摘要:在海峡两岸经济合作中,探索沪台两地区域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路径是非常必要的。它主要包括: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加强沪台两地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环节的联动性;基于外资驱动嵌入型视角推进沪台两地区域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融合性;基于政府主导型视角提高沪台两地区域产业集群发展政策的有效性;基于《ECFA》框架下强化沪台两地区域产业集群发展机制的科学性。这对进一步推进海峡两岸经济合作与发展,更好地为海峡两岸区域经济一体化创造更为有利的社会发展环境,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区域经济一体化,产业集群在经济全球化大潮的推动下,世界区域经济发展的格局正在发生着新的变化,以产业集群为主要特征的区域经济发展态势日益显现,在世界乃至一国经济发展中起着推动作用,成为区域经济中一种新型发展模式。从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看,海峡两岸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为了适应这种新形势,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江丙坤于2010年6月29日,在重庆签署了《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简称为《ECFA》,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增进双方的贸易与投资关系,建立有利于两岸经济繁荣与发展的合作机制。标志着海峡两岸经贸合作进入了制度化轨道,开启了海峡两岸经济共创双赢的大局,为扩大两岸双向投资和深化产业合作开辟了新通道,这对扩大民间交流、加强两岸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在海峡两岸经济合作中,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更为重要,而区域产业集群协同发展又是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发展模式。为此,我们在《ECFA》框架下,探索沪台两地区域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路径选择问题,这对推进海峡两岸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对区域产业集群若干观点的评述近几年来,国内外有不少学者研究过区域经济中产业集群问题,但主要集中在对产业集群的内涵、形成条件、基本特征、类型以及作用等方面的研究。现对这几个方面的观点进行梳理和评述,对我们研究沪台两地区域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路径选择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一)关于区域产业集群的内涵问题如何理解区域产业集群的内涵,国外一些经济学者早在19世纪就对此进行过研究,其中比较有影响的就是阿尔弗雷德·马歇尔,他认为企业最初聚集在某一地区的原因是为追求低成本、以及周边地区地理位置的便利等。真正提出“产业集群”概念的是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E·波特教授,他在1990年《国家竞争优势》中,就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集合,还包括代理商和客户、与技术相关的产业公司、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和其他机构。陈伟认为,产业集群是指某一特定领域(通常以一个产业为主)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聚集,并形成强劲可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也有学者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有限地域的特定产业或产品生产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包括供应商、生产商、顾客、地方政府、中介组织、知识生产机构等),依靠比较稳定的分工协作和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形成有利于产业组织协调的空间集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二)关于区域产业集群形成的条件问题怎样看待区域产业集群形成的条件,是把握产业集群效应的关键。吴波虹认为,产业集群的形成离不开市场机制和政府作用这两个条件。因为,市场机制能够吸引各种资源到特定的地区进行组合,但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不发达,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还需要通过发挥政府的功能作用,对其进行引导和服务,从完善基础条件、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入手,营造产业集群的良好氛围,消除阻碍集群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提升的因素。涂文明认为,中国产业集群的形成是外资驱动的。它是在政府政策的诱导、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廉价的区域资源与跨国公司的资本、技术的结合下形成的,具有典型的“外嵌性”。在我国现行的产业集群中,跨国公司处于“中心”地位,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就必须服从跨国公司全球化价值链分工的安排和需求。何曼青认为,地方产业集群既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结果,又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回应。在这里,跨国公司成为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中的主导力量或重要参与者,成为链接经济全球化与集群区域的纽带。产业集群呈现出向技术集群化方向演进的趋势。并且日益重视和崇尚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三)关于区域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问题区域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是很明显的,吴德进认为将其可以概括为:机构稠密性、产业分工协作性、地方根植性、协同竞争性、非正式网络性、隐性知识的有效传播和共享性、区域创新性、自组织性、系统开放性等。何曼青认为,一个真正意义的产业集群,应具有产业相关性、地域集中性、专业化分工与社会化协作等三大特征。这些特征的相互关联性,就会带来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作用。李宪建认为,产业集群主要体现以下特征:一是分享性。即分享外部经济,外部经济包括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因为,产业集群的优势就在创建了将小企业的灵活性与集群大网络的稳定性结合在一起的组织形式,有利于企业获取外部规模经济效益。二是高效性。产业集群程度不断提高,企业协作关系也日益密切,可以减少谈判成本、信息交换成本、技术交流成本,从而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三是拓展性。产业集群一般以中小企业为基础,由于市场准入门槛低,许多中小企业可以自主决定产业发展方向,这就拓展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空间。四是创新性。由于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竞争压力大,客观上成为多数企业的创新动力,并使该区域日益成为某一产业的中心,为企业创新提供了便利。(四)关于区域产业集群的类型问题国内外学者对区域产业集群的类型作了深入研究,其主要观点有:国外学者马库森依据集群的治理结构和企业组织性质,将产业集群分为马歇尔式集群、轮轴式集群、卫星平台式集群和政府导向型集群等。1998年,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概括集群变化的技术性,将集群分为非正式集群、有组织集群、创新集群、科技集群、孵化器及出口加工区等。王缉慈以长三角的温州鞋业、宁波余姚模具、江苏通州家纺、浙江孚湖光机电等四个富有特色的产业集群进行比较分析,认为产业集群应分为内生型集群、外生型产业集群、规划的集群等。还有学者将产业集群分为空间型和要素型两种类型。吴德进认为,产业集群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一是根据集群的产业性质,可以分为传统产业集群、高科技产业集群、资本与一般技术相结合的产业集群。二是根据产业集群发展的驱动力,可以分为“原生型”产业集群和“嵌入式”产业集群两大类。前者指区域内部资源、技术、市场等因素驱动而发展起来,后者指区域外部要素(如外商投资)驱动而形成。三是根据产业集群的形成方式,可以分为诱致生成型、引导培育型、强制培育型。四是根据企业的产业关联方式,可以分为垂直关联型和水平关联型两种类型。五是根据集群依托的资源特色,可以分为大企业依托型、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依托型、政府依托型这三类集群。学者们对产业集群的不同分类,对我们进一步研究不同区域产业集群优势比较与协同发展问题,具有积极意义。从上述文献中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在区域产业集群的内涵、形成条件、基本特征、类型以及作用的研究,其中有许多观点对我们进一步研究区域产业集群的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大潮的推动,区域间的范围不断扩大,区域中产业集群协调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加强,这就需要对不同区域的产业集群的比较优势进行深入分析,而这一方面的研究文献很少,尤其是对海峡两岸区域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研究却更少。因此,本文基于在《ECFA》下,如何推进沪台两地区域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路径问题进行研究,这对推进海峡两岸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沪台两地区域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可行性分析从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态势看,需要世界各国以及一国不同地区之间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纳入全球价值链轨道成为全球价值生产、分配的一个中心环节,实现区域资源的国际共享目标。同时,经济市场化的不断发展,需要一国不同经济主体之间进行资源的自由流动,更好地配置社会资源,根据竞争力比较优势理论,在合作双方共赢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战略目标。对沪台两地区域产业集群进行可行性分析,就是为了在《ECFA》框架下,正确选择区域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有效路径,进一步推进海峡两岸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沪台两地区域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可行性,主要表现在:(一)关于沪台两地区位优势分析沪台两地区位是指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区域和台湾区域,从长三角区位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是长三角区位优势明显。长三角区域位于江苏省镇江以东,通扬运河以南,浙江杭州湾以北,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被人们誉为“水乡泽国”。其范围包括: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以16个中心城市为依托,面积有近10万平方公里,有占全国10.4%的人口,超过20%的国内生产总值(GDP),24.5%的财政收入,28.5%的进出口总额,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7年,苏浙沪区域经济实力居全国前列,见表1:表1:苏浙沪2007年经济实力全国排位一览表二是长三角区域发展空间大。长三角区域合作涵盖6000多平方公里。一个以上海为中心,南京、苏州、杭州、宁波为次中心的城市带已初步形成,被人称为“未出城又进城”。同时,长三角处于中国“黄金海岸”和“黄金水道”T字型结构的交汇点,是东部沿海经济带和中部长江经济带的交汇中心,也是我国“外通大洋,内联腹地”的两个辐射扇面的战略枢纽。以沪宁高速公路、沪杭高速公路、宁杭高速公路、崇明越江隧道、沪宁高速铁路等为核心的一张纵横交错、通江达海的快速交通网络,把16座中心城市、55座中等城市、1446个小城镇全部纳入“3小时都市圈”。一个以现代港口、机场、地铁、城际轨道、高速公路、跨江跨海大桥等为重点建设的交通体系已经形成,使长三角区域进入了以交通快捷为主要特征的“同城化时代”,为推进沪台两地区域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见图1:图1:长三角区域城际轨道交通网示意图资料来源:《长江三角洲产业地图2006-200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2页。台湾区位优势主要表现在:台湾是中国的第一大岛,位于祖国东南沿海大陆架上,是中国海上交通要道,也是太平洋地区各国海上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全岛总面积为36006平方公里,包括台湾本岛及兰屿、绿岛、钓鱼岛等21个附属岛屿,加上澎湖列岛共64个岛屿。近半个世纪以来,台湾从“以农业培养工业”着手,在稳定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注意发展工业,形成“劳动力密集型的轻工业--资本技术密集型的重化工业--技术密集型的策略工业”的发展模式,为形成独特的产业集群优势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到2007年底,全岛总人口为2291.6万人,实现GDP达129339亿元(新台币),与中国内地31个省市区和香港、澳门、台湾3个区域在内的综合竞争力排名中名列第2位。见表2:表2:台湾地区2007年经济实力竞争力排位一览表(二)关于沪台两地产业集群优势分析从长三角区域看,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就比较明显,见表3:表3:长三角经济区产业集群发展优势比较分析从表3中可以看出,由于长三角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市场潜力较大、创新产业较多,使得原来集聚与珠三角的台资企业(制造业为主)纷纷北迁至长三角区域,这种产业集群的迁移趋势正在加强。目前,长三角已形成了汽车、石化、机械、电子、钢铁、纺织、服装、食品工业等八大产业集群,尤其是在国际产业界日益重视开发大陆内销市场的契机下,长三角区域已开启了以笔记型电脑、液晶显示器和集成电路为主导的更高层次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提升了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在全球城市网络体系中的层次和地位,为沪台两地产业集群协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从台湾区域看,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也是非常明显的,台湾区域产业集群分为岛内和岛外两大块,台湾岛内区域产业集群主要是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领域。台商在中国内地的产业集群,主要是在广东、江苏、上海、福建、河北、天津、浙江等地,主要集聚区已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