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析结构明逻辑2.划核心品语言3.悟情理有思辨4.抓物象(实)思内涵(虚)云霓丰子恺•丰子恺(1898.11.9-1975.9.15)原名丰润,又名丰仁,浙江桐乡石门镇人,名仁,又名婴行。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解放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美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丰子恺,是中国现代受人景仰的漫画家,散文家。他的绘画,文章在几十年沧桑风雨中保持一贯的风格:雍容恬静,其漫画更是脍炙人口。丰子恺的散文,在我国新文学史上也有较大的影响。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阿宝赤膊阿宝就是丰陈宝,她是丰子恺第一个女儿,大概也是第一个带给他快乐和灵感的孩子。阿宝的赤膊,露出的是她的童稚和她父亲的怜爱。花生米不满足花生米的分配低于自己的期望值,便皱着眉眼表示抗议。儿童就有这样赤裸裸的真率,哭与笑,满足与不满足就是这样的简单,毫不矫作,难怪丰子恺一生都对儿童的世界羡慕不已。画儿童丰子恺喜欢儿童、热爱儿童、甚至是儿童的崇拜者。儿童是他漫画里最重要的角色,儿童漫画是他的作品中最具有感染力的部分。在丰子恺心里,儿童的世界自由、纯洁、简单、充满想象力,远胜过险恶、虚伪,被种种节律和拘束桎梏得没有活力的苍白的成人世界,因此他兴味昂然地做着儿童世界的观剧者,观察并赞叹于他们的一举一动,希望用画笔唤回人们的童心,重回到那个洁净的世界。在画儿童的时候,丰子恺的身份更多的是一个仁爱的父亲和宽厚的长者。幸有我来山未孤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画诗词野外理发处设施虽然简陋了一点,但一样可以把头发打理得井井有条!在这样宽敞的空间里,客人和理发师都应该心情舒畅,而不会有交易上的纠纷了吧。疲用这样几根线条,要表现出准确的形态已经不容易了,要传达出神态当然更加难。看这人的全身都透出疲态,连翘起的脚丫子也像是在告诉读者要舒缓一下赶路的酸涨画人间除了诗词和儿童,丰子恺的漫画里还有很大一部分描写了人间百态。在这些画中,一些饶有情趣却容易被人忽视的生活场景被画家敏感地发掘出来,有温馨、有讽刺、有同情也有怜悯。对这些人和事的描写,表达了画家对人世间最博大的爱与关怀。•《云霓》《云霓》从文中介绍到的事件来看,作者为何以云霓为题?•文章的主体叙写的是去年夏天的一件事,这件事与云霓很有关系。•作者因去年夏天的事画了很多画,结为一集,首幅作品即为《云霓》,作者还为自己的这本画集取名为《云霓》,而本文是为此画集所作的序言。在去年夏天的这件事中,云霓起着什么作用?•如果用本文的一句话来说,去年夏天的这件事就是“大热的苦闷和大旱的恐慌充塞了人间”,在这无边的苦闷和恐慌中,人们虽然苦盼下雨而雨始终不至,但大多数人并不绝望,因为“十余日来东南角上天天挂着几朵云霓”,一方面,云霓五色灿烂漂游在天空,最终没给人们带来雨水,让人们空欢喜一场;另一方面,它始终给人们以甘霖将至的希望,给予大热大旱苦斗的人们以安慰和鼓励。•云霓是文章的文眼和题旨的关键。•文章告诉我们,该画集是作者“从大旱以来所作画中选出民间生活描写的六十幅”。由此可以推断,该画集的画作大多是表现老百姓与大旱抗争的辛苦、辛酸与沉重主题的。•气候大热大旱给人带来的恐慌联想到现在的民间:人们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需要安慰与勉励,需要希望——需要“云霓”。•云霓在去年夏天的旱灾中曾给予人们微薄的希望,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以及作画和命名画册的用意)是否仅在于回顾去年那个令灾民难忘的艰难岁月,用自己的笔墨展现那场旱灾给百姓带来的煎熬,表达自己对民生的关注呢?•大热似的苦闷和大旱似的恐慌-------•混乱不安宁的时代、艰难的时世,让人们生活在苦闷和恐慌中,为了生存而辛苦无奈地抗争着。•作者此处在云霓上加上引号,这里的云霓具有象征意义,指的是能够安慰、鼓励人们,给人们带来希望的事物。•作者的希望不仅对一场灾害,而是对历久不变且更为普遍的民生疾苦。问题-矛盾?•云霓具有象征意义,指的是能够安慰、鼓励人们,给人们带来希望的事物。•在第五段中-“原来这些云霓只是挂着给人看看,空空地给人安慰和面临而已。后来人们都看穿了,任它们五色灿烂地漂游在天空,只管低着头和热与旱奋斗,得过且过地度日子,不再上那些虚空的云霓的当了。”•因为这里所描写的云霓太小了,太少了。仅乎这极端怎能沛然下雨呢?恐怕也只能空空地给人玩赏一下,然后任其消沉到地平线底下去吧。•作者希望自己的作品能给人带来些许安慰,但他也明白这些并不能满足“大旱年间”的渴望,从这可以看出作者的忧思。•尽管作者清楚地知道,自己描绘的“云霓”并不能满足“大汗时代的渴望”,仅仅是这几朵“云霓”还是太小、太少,不能带来沛然大雨,但这几朵小云霓肯定可以给“大汗时代”的人们带来希望、安慰和勉励。•仅仅这几朵云霓固然不能形成滂沱大雨,但集腋成裘,满天的云霓就可能带来丰沛的雨水。•所以,作者依然坚持把它奉献给自己的民族的艰难的时代。•本文标题是“云霓”,前半部分用较长篇幅详细描绘人们在“大热的苦闷和大旱的恐慌”中备受煎熬的无奈与辛酸,直至倒数第四段才首次出现“云霓”字样。•本文是作者为自己画集撰写的序言,前面却花费大量笔墨交代“去年夏天的事”,直至倒数第二段才涉及画集。•大量的文字似乎与主题无关。•怎么解读作者的写作用意?•作者巨细无遗的描绘大旱给人带来的苦闷、恐慌,以及云霓带来慰藉、希望,因为,非此无以使读者更深切的体会“现代的民间”充塞着普遍且比旱灾更加难以摆脱的“苦闷和恐慌”的时代现状。•云霓虽无多实际用处,但在心中燃起希望,对于现实中焦灼的百姓来说,借此望梅止渴聊以解愁。若能唤起更多关注与力量,则沛然成雨,也可期待。作者殷切为民有所作为之心,于此可见。•“形散而神聚”是散文的文体特征。鉴赏高超的语言造诣第2-4段中,找出你认为写得特别精到之处,说说理由。•首先是动词的巧妙使用。•如“寒暑表中的水银每天爬到百度之上”中的“爬”,“洋蜡烛从台上弯下来”中的“弯”,“农人啖着糠粞,工人闲着工具,商人守着空柜”中的“啖”“闲”“守”等词语都非常形象、生动。•文中描写云霓的词语更是精彩非常,当云霓出现的时候,“它们忽浮忽沉,忽大忽小,忽明忽暗,忽聚忽散,向人们显示种种欲雨的现象,维持着他们的一线希望,有时它们升起来,大起来,黑起来……”而云霓消失的时候,“它们在炎阳之下渐渐地下去,少起来,淡起来,散开去,终于隐伏在地平线下……”这一连串的动词使用得非常准确、细腻、传神、生动,充分显示了作者感觉敏锐、观察细腻的艺术天赋和非凡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传神地刻画出求雨若渴的人们随“云霓”而起伏波动的心理状态。这是本文语言方面的显著特色。•其次是语言的形象性。•本文在语言形象性方面可圈可点。如遭受连续多日的大旱,小河断流、池塘干涸、草木枯死、土地干硬,但作者却选用了“河底处处向天。池塘成为洼地。野草变作黄色而矗立在灰白色的干土中”的幽默而形象化的说法,增强了文章的艺术表现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是辛苦的,但也不乏幽默感,即使身处“大旱的恐慌”的困难时期也不例外。如“天公竟把落雨这件事根本忘记了!”这种来自民间生活的声音,形象地传达了农民语言所独具的幽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