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时克和千克复习课一、复习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整理和复习及第107页12题。本单元是学生初次接触质量单位,为了让学生体会质量单位的作用,教材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会质量单位的必要性。结合主题图,学生初步感受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在通过掂一掂的活动形成直观感受后,认识称物品的测量工具,并继续借助天平使学生对1克、1千克形成直观感受。借助前面学习中积累的直观感受和经验,通过估量解决问题,深化本单元知识的学习。练习用不同形式的题目将本单元知识进行了有趣的呈现。本单元的学习为后续学习吨的认识、理解和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节课的整理和复习,不仅是对本单元知识的巩固,更是对后续学习的铺垫,对解决问题能力,尤其是估测能力的提升。二、复习目标1.通过交流单元知识整理,对本单元的知识结构有一个较深的了解,体会质量单位的作用。2.通过举例、判断、交流,进一步巩固质量单位的表象,利用克和千克解决问题。3.四人小组交流对质量单位的认识,并用电子称称量物体的质量进行验证。4.综合运用质量单位的知识解决问题,发展估测能力。三、复习重难点重点:利用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解决问题。难点:质量单位正确表象的建立。五、复习设计(一)课前设计复习任务:1.第一单元的学习已经结束了,你都学会了什么?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思维导图、表格等)把这个单元所学进行整理,并回答下面的问题。(1)这个单元你学习了几个方面的内容?(2)你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最困惑的是什么?(3)你会把你最感兴趣的内容讲给大家听吗?2.举例说明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二)课堂设计1.导入这节课我们就来整理复习第八单元。(板书课题:克和千克的整理和复习)2.交流梳理结果课前同学们已经将本单元的知识进行了初步的思考和整理,下面请同学们四人一组交流课前预习任务一,交流并完善自己的整理,然后推选一位同学的作品进行展示。展示小组作品,交流预习任务一的三个问题。汇总:(1)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1克→1枚2分硬币的重量,1千克→两袋500克盐的重量。1千克=1000克(2)解决问题:想:1克、1千克大约有几个常见的物体重估:通过掂量物体进行质量的估计选:选择合适的单位师:在这个单元中,记住1克、1千克的重量可以帮助我们准确解决问题。比比看,谁记得最准3.及时检测(1)请举例说明1克的重量,同桌互相判断谁的更准确一些。(2)抢答:质量大约是1克的物品有哪些?(3)举例说明1千克的重量,同桌互相判断谁的更准确。(4)抢答:质量大约是1千克的物品有哪些?(5)填写合适的质量单位。7粒黄豆大约重1(),1包餐巾纸重5(),1瓶洗衣液重5(),1箱苹果重20()(6)你能估计出身边哪些物体的质量?寻找身边最感兴趣的三个物品,先估一估,再用电子秤量一量。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测量并汇报。4.结合梳理,完成思维导图根据刚才复习同学们交流了自己的知识梳理,看,(出示思维导图),老师是用这样的方式梳理的,这样的梳理可以帮助我们回顾反思,更好地掌握知识。希望同学们在今后每个单元学习之后都能养成这样梳理的好习惯。5.随堂小测【知识点1】认识克下面质量大约是1克的物体是()。①②③④【答案】③【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学生对1克表象的建立。1克的质量不仅是克这个质量单位走进学生内心的关键,更是学生估测以克为单位的物体实际重量的标准,因此应在教学时格外重视。【知识点2】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答案】克;千克;克;克。【解析】注意计量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用克作单位。计量比较重的质量可以用千克作单位。【知识点3】改错爷爷收到了一封信,看了之后却笑得直不起腰来,我们也来看一看,读一读这封信:亲爱的爷爷:您好!今天是我十岁生日,我身体特别棒,体重已达40克,每天早上能吃掉30千克的鸡蛋,今天爸爸给我买了一个300千克的蛋糕,妈妈领我看了世界上最小的蜂鸟,大约只有2克重,我还知道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鸵鸟,大约有100克重。孙子:小明2013年6月11日师;同学们为什么笑了?【答案】亲爱的爷爷:您好!今天是我十岁生日,我身体特别棒,体重已达40千克,每天早上能吃掉30克的鸡蛋,今天爸爸给我买了一个300克的蛋糕,妈妈领我看了世界上最小的蜂鸟,大约只有2克重,我还知道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鸵鸟,大约有100千克重。孙子:小明2013年6月11日【解析】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首先学生要对1克和1千克有正确的表象,其次要能够想象出物体的质量与生活经验相结合进行比较,然后确定正确答案。对于生活中不常见的物体,通过比较就很容易找到正确答案了。六、课后作业1.排序990克1千克90克9千克()>()>()>()【答案】9千克>1千克>900克>90克【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于克和千克的关系的掌握,学会利用克和千克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2.它们各重多少?【答案】12;6;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根据已有信息进行计算。题目的着手处是最后一幅图,容易使不够细心的学生误以为没有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