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城市发展的中外比较许李彦张沈伟产业组研究员目前,全球许多城市都在进行智能城市的实验,中国也已有近50个城市或地区提出了建设智能城市的目标,智能城市相关市场的规模超过1500亿元。大量新城区的建设以及城市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各类新趋势驱动了智能城市市场。这一市场也受到许多跨国企业的关注。中国智能城市的发展模式与国际不同,其根本原因是城市化、政策、IT和技术背景不同。这些决定了中国智能城市的概念、选址、功能、技术和建设模式。全球和中国智能城市概况在全球范围内,智能城市仍处在试验的阶段,成功的案例不多,欧洲和亚洲是智能城市开展较为积极的地区。全球在建的智能城市超过100个。欧盟已经发布了智能城市计划,25座欧洲领先城市将会大量采用新的绿色能源技术,另外还将试验发展智能电网、智能城市交通以及相关的智能医疗系统。由于智能城市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亚洲,智能城市活动主要在发达的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以及中东开展。由于智能城市实施比较困难,大多都是在一些小城市或城市的局部建设。目前,国内已有近50个城市或地区提出了建设智能城市的目标,智能城市相关市场的规模超过1500亿元。据IDC的分析与预测,2008年我国医疗IT市场投资规模有望达到80亿元左右,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120多亿元。据计世资讯的调查,2009年中国的智能交通系统(ITS)市场规模达到180亿元,同期增长30%,ITS在许多发达国家占交通投资总额达到10%,而在中国只有1%,中国市场潜力巨大。2010年1-8月,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208.56亿元,预计全年投资约为2100亿元。当前城市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业务系统整合、网络融合、城市管理模式创新、加强应用开发、提升公共服务和城市信息安全保障,都驱动了智能城市的发展。许多跨国企业都积极关注中国的智能城市市场。台湾电信企业在大陆多个城市展开了智能城市建设合作。为加强大陆与台湾的联系,2010年8月,工信部确定宁波、成都为两岸产业合作无线城市试点城市,参与企业主要有中华电信、台湾远传电信等。二、智能城市发展的中外比较1、智能城市发展背景的中外比较中国城市化的特点中国城市化“政府主导”的因素大于“市场演变”的因素,政府政策在城市规划中起到决定性作用。政府在城市土地开发、劳动力流动、城市规划管理等等方面均起着主导作用。政府对城市化的规划有时超越了城市化本身的进化规律。大量征用农村土地进行城市开发带来大量失地农民,他们缺乏职业技能,就业困难,很难真正融入城市经济中。目前我国已有失地农民4100多万,每年大约会增加250-300万失地农民[2]。目前中国处在工业化高速发展阶段,相对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滞后,发展工业仍是许多城市拉动经济的重要手段。相对世界其他,中国的经济对工业依赖性大,但城市化水平不高。中国城市化水平提高、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带来城市资源和管理的压力。智能城市的政策在国际上,智能城市的建设被纳入国家或地区的长期战略,并且围绕智能城市建设许多政府还提出了国际合作、人才培养等相关政策。这种循序渐进的长期战略制定使得企业、个人、研究机构都能有针对性的进行互动。2009年欧盟委员会提出了建设智能城市的计划,预计将投入100-120亿欧元,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能源效率、应用新能源,以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按这个政策,智能城市建设的主要包括:智能建筑、智能能源网络和智能交通。日本总务省在制定u-Japan的政策时,制定了包含数码内容流通、ICT人才培养、研发促进等许多相关政策,并给予了一定财政预算。韩国的u-Korea计划不仅提出了总体目标,还详细制定了每个阶段各类执行任务。中国政府中央政府层面并没有对智能城市提出具体的指导和规范政策以及扶持措施。相对而言,中国政府对于智能城市相关概念的着重点更在于存在现实应用可能,能够在短期内形成产业拉动力的物联网。地方政府积极推动智能城市建设,其主要职能定位于规范和引导智能城市产业发展,以及在公共部门进行为产业服务的少量应用试点。成都市政府表示在推进“智能城市”建设中将做四方面的工作:提出规划、建立标准、倡导应用、购买公共服务,而建设投资则并不在其中。城市的IT基础发达国家的智能城市建设是IT技术逐渐升级的结果。日、韩等国的智能城市建设是基于e-japan和e-Korea基础之上的,是城市信息化水平到达一定水平后的提升。中国的城市IT基础建设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在宽带的接入上。中国的宽带、移动电话应用虽然发展较快,但普及率和世界主要国家有很大的差距。中国城市的互联网、电信网络、广播电视、供电网络等长期在建设和管理上相互分离,不利于智能城市应用的开展。智能城市的许多应用都需要各网络共享资源,例如网络电视、家庭网络、智能能源管理系统等。智能城市的技术能力中国在智能城市相关应用和产品的核心技术方面还比较缺乏,很多缺乏行业标准。中国汽车远程通讯系统(Telematics)、基于位置服务(LBS)、地理信息系统(GIS)、家庭网络、智能交通系统(ITS)、遥感监测(RS)等应用于智能城市的基本技术还在起步期。目前中国还没有官方的GIS和GPS行业标准,行业竞争混乱,产品版权得不到保护。在RS的应用方面,大部分应用行业均未形成适应行业应用的相对比较成熟的信息处理软件系统。许多技术长期绝大部分都政府机构中应用,针对居民部门的应用很少。中国的物联网基本是从初级阶段开始,要能够为智能化应用服务还需要相当时间。国内开展智能城市业务的企业不多,其中华为提出的概念较为完善,但目前实际的业务开展还不多。2.智能城市发展模式的中外比较智能城市的概念日本和韩国的的智能城市基于u-city(Ubiquitous)的概念,即以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电子装置等可以随时获得信息和服务的环境整体为发展目标。三星SDS的u-City是以ubiquitouscomputing和信息通信技术为基础融合了整个城市各个领域,是综合型、智能型、自我创新型城市。欧洲的智能城市(多称为smartcity)则更关注城市的生态环境和智能经济的形成。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一些东南亚城市建设智能城市的重点。新加坡提出到2015年打造智慧国的战略,其主要内容是建立无处不在的信息网络,同时发展通信产业。。由于缺乏全国性的政策和标准,中国的智能城市概念模糊,现阶段更多的是强调IT基础设施建设,缺乏整合城市功能的统一平台的建设。智能城市概念与生态城市、低碳城市、数字城市、甚至智能电网等重叠。由于缺乏智能城市所需的产品合技术,许多城市将建立智能城市相关产业作为重点,同时也借此吸引新投资。智能城市的选址欧洲许多的智能城市建设在大城市周边的老工业区,其目的是在城市扩大的情况下,将老工业区转型成为新的知识经济中心。西班牙的Zaragoza恰好在城市和郊区的边界上,过去曾是重要的火车枢纽,也是重要的工业城市,物流业等都很发达。亚洲的智能城市形态各异,既有卫星城、产业园区,也有现有城市的改造。韩国松岛、新加坡的OneNorth和马来西亚的Cyberjaya将建成多媒体产业园区。中国的智能城市涉及的城市种类分为:城中城,工业园区,新卫星城,现有城市。超过半数的智能城市概念应用在现有的城市中,这是与国际案例不同的特征,但在大城市中实现真正的智能城市并不现实。智能城市的功能国际智能城市定位明确,智能城市应用与城市定位紧密结合。能实现整体智能化的城市都是小规模的城市,强调在互联网层面实现全面的城市功能,这些智能城市应用紧密围绕城市定位。Arabianranta将“互联网沟通”作为公共空间的新表现形式,居民将通过网络全部联系起来,彼此共享各种信息,很多人际交往和工作关系将通过互联网来实现。松岛位于仁川自由经济区,U-松岛包含了各类贸易相关的应用服务,包括提高外国人生活便利的u-Wallet,针对外国人的政务系统u-foreignAdmin,高效物流u-port,商业管理系统u-BizSupport等。中国的智能城市的功能主要分为两类:宜居型和产业促进型。宜居型智能城市通过智能化改造提高公共服务和居民生活的便利性。宜居型智能城市的特征主要有:低碳、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安保等。产业促进型的智能城市主要在新工业园区和新卫星城中,各项服务和技术都是为了企业发展服务,一些老工业园区也在进行智能化改造。2009年,苏州工业园区特别制定了2009-2011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并大力推进无线园区、智能公交、数字城管、公共信息屏等一批重点信息化项目的实施。智能园区的特征主要有:节能、高科技产业聚集、智能园区管理系统(ICMS)。现有园区的改造采用单个项目智能化的模式,分别改造建筑、医疗、小区、交通,尚未实现全面整合,新建园区更重视整体规划和协调。智能城市的技术国际上多数智能城市利用“高速光纤网络+无线网络”打造IT基础,一网多用。日本冈山县建立了基于高速光纤网络的广域网(WAN)“冈山信息高速公路”,最初的功能是交通信息管理,但之后不断完善了政务、研发、教育等功能。“冈山信息高速公路”是日本首个地方政府建立的光纤网络。在运营商的带动下,中国的智能城市一方面进行“三网融合”,一方面大力发展无线网络和光纤网络。2010年7月,北京、上海、哈尔滨等12地市成为首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三网融合”与“智能城市”建设同时进行,成为许多城市的首要工作。物联网将被应用于中国许多智能城市,但前景并不乐观。物联网和智能城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物联网是基础设施的建设,将物与物连接,实现互动。智能城市则是更多是应用层面的东西,涉及到各类的服务,服务于城市管理。与大规模网络建设相比,目前实际智能城市的应用还很少,只是部分区域进行了试点。已经实施的智能城市项目都是行业智能化,其中,智能安防、智能家居实施较多,智能交通、智能医疗虽然是发展重点,但由于实施难度大,进展较慢。智能城市的建设模式国际上的智能城市建设注重公私部门的合作,有众多企业参与,以企业形式管理项目。松岛新城的开发吸引了众多企业参与:盖尔(房地产)、摩根斯坦利(房地产融资)、大宇建设、LGCNS(IT服务)、微软、GE、ISS(教育服务)等。四类智能城市的建设模式公私合资建设和管理Arabianranta项目由赫尔辛基经济和计划中心(theCityofHelsinkiEconomcisandPlanningCentre)协调和管理,其还与许多私人企业成立合资企业。该项目的合作方包括诺基亚、爱立信、摩托罗拉、以及当地的电信企业Sonera等。政府带头,私人企业参与新加坡的OneNorth项目由JTCCorporation负责带头建设,JTC是新加坡贸工部下属的官方机构,成立于1968年,是新加坡最大的工业地产发展商,在OneNorth项目中,JTC主要负责基础设施的建设,开发20%的土地,而80%的项目开发则交由私人企业进行。政府投资管理,研究机构和非盈利组织参与Masdar城由政府机构阿布达比未来能源公司(AbuDhabiFutureEnergyCompany)统筹规划,主要合作对象有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英国Forter+partners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公司等。电信企业投资开发,作为新技术试验德国的T-city是德国电信进行的大规模生活实验室计划(2007-2012),旨在研究现代信息通讯技术,示范如何提高城市未来的社区和生活质量,该计划还集合了阿尔卡特集团、三星集团、德国城镇发展协会、波恩大学等组织。目前中国的智能城市项目,近1/3是当地政府与IBM、思科合作,近1/3由当地电信运营商发起,少数房地产开发商也将参与建设。三大电信运营商正在大力推动“无线城市”的建设。另外,智能城市目前多是试验,发展前景不明,一般企业不愿意进行大规模投资。中国政府主导的智能城市建设多采用招投标的方式,较少采用企业形式的项目管理方式。新卫星城中的智能城市项目,由当地政府专门设立的负责新城开发的职能部门负责。现有城市的智能化改造中,不同项目的招投标由不同的政府机构负责,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也阻碍了最终统一管理平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