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分流读书报告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之读书报告本学期修了亚洲史这门课程,在老师的推荐下阅读了美国历史学者彭慕兰先生的著作——《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该书曾获2001年美国历史学会东亚研究最高奖——费正清奖。我在看此书前,也阅读了一些对此书的相关评价。由于其以独特的视角加入了一场有关中西经济发展道路的大讨论,因而在西方学界乃至中国学界都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学者之间的讨论和评价都是很专业的,并采用宏观的眼光来做出相应的回应。而我由于学识浅薄的制约,只能略谈个人在看了此书的一些感受和想法。下面我将以三个部分完成我的叙述。在这第一部分的内容当中,我主要是对此书内容的一个概述。在序言当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提出一个设问,即“一旦中国免去了作为欧洲假定的对立面的角色之后,它的发展看起来会有什么不同,以及在注意到欧洲经济和最经常与它对比的经济之间的相似之处之后,欧洲历史看起来又将有何变化。”本书的内容也将围绕着这一问题,给出相应的答案。全书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中含有两章的内容。在第一部分的内容上,作者首先比较了1800年以前欧洲与亚洲、中国在人口、资本积累、技术等,发现欧洲并没有积累起决定性的优势。且作者认为虽然欧洲在工业革命之前存在着重要的技术优势的可能性,但却不是欧洲独有的。而工业革命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则是来自两个方面:一、煤资源的开发利用;二、美洲殖民地。这才是真正欧洲与中国产生“大分流”的根本原因所在。在第二部分的内容当中,作者主要论述新大陆对欧洲的意义,彭氏认为新大陆的资源帮助了欧洲脱离一条受生态制约的劳动密集型发展道路,从而走上使用巨大数量能源和土地的具有变革能力的道路。通过彭氏在本部分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日本和西欧在可供消费的商品数量和消费态度上的差异很小,且没有确定趋势。而在对欧洲和亚洲的企业结构、社会政治结构和资本主义的比较论述中,我们又可看出,在1800年前或迟至18世纪中叶,西欧的生产力或经济并没有独一无二的高效率。第三部分的内容,作者着重讨论和分析了欧洲发展过程中的内因和外因的关系。这就引申出比较欧洲和亚洲在面对资源和生态约“瓶颈”时,所采取的应对措施的不同。由此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大分流”。阅读完此书,说实话,有很多地方是没有读懂的,在遇到一些相对专业的术语时,我是很难理解的。例如“斯密型经济”、“马尔萨斯陷阱”、“新古典主义理论”等。但这并不影响我对全书的整体认识和理解。这本书读下来,是有些困难的,但最终还是读完了。读完的第一大感受是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我想原因在于之前从未接触过这样的颠覆性的思想,它几乎是重新构建我对欧洲“工业革命”和亚洲及中国在近代的作用及其意义,乃至推究其背后的深层原因,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重新理解这1500-1800年间欧洲和中国的经济史。且我个人赞同之前我所看过的对于彭氏此书中观点的一些正面的评论。那就是作者尝试以一种综合比较的方法来分析问题。在出发点上基本否定了“欧洲中心论”的观点,而是认为这应是世界的一个多元的中心的观点。这使我对我以前的认识,进行了反思,并不是欧洲本身就具备一些先决条件而优于亚洲或中国,而是在1800年以后,相比较之下并无较大差异的东西方两个世界在遇到相同问题时所做出的不同反应而引发的一系列的不同。在作者的各种比较中,对于我的说服力是巨大的,因此我才会说对我产生了震撼。最后我将具体结合本书内容,来谈谈我的收获。从方法上来说,作者的比较方法较为新颖。在我看过的一些书中,虽然也出现过这种交互比较的方法,但多是以洲际和国家来作为比较单位的,而作者却是采用了特定的一些地理区域来进行比较,从而来整体概括国家乃至洲际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当然这样的特点区域带有一点特殊性和普遍性。再者我发现作者的一个很有趣的视角,即“英格兰为什么没有成为江南?”过去我们传统的思维总是在思考为什么工业革命发生在欧洲而不是中国?为什么中国的城市没有像欧洲那样繁荣发达,农业为何如此落后,工业为何发展如此缓慢?透过这些问题我们似乎可以看出它们在本质上是以欧洲为一个标准的,而作者所为我们提供的视角是与之以前不同的。我想秉承着作者的这种假设和问题是很有意思的,也许我们就会看到一些不一样的令人可喜的惊人的发现。以上就是我个人在阅读此书后的的想法及观点的感受,太过简略和浅显,还希望有关专家学者指正。

1 / 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