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复习课件2(岳麓版必修二)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四单元第一阶段:工业化开端(过渡时期)1953—1956年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一五“计划(53—57)及成就三大改造(53—56)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第二阶段:探索与失误:1956—1976年1956——1966年,十年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正确的探索中共八大1960年“八字方针”失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国民经济的劫难第三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以来⑴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⑵经济体制改革⑶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⑸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1.前提: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2.纲领:1953年过渡时期(1949—1956年)总路线(“一化三改”)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3.开端: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年)4.特点:借鉴苏联经验,作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5.成就: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全面展开。材料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们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为什么优先发展重工业?①重工业基础薄弱(严重制约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②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加强国防力量的迫切需要);③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④重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和主导产业(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基本设备和设施);特别提示: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人民政权巩固、国民经济恢复的基础上开始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是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优先发展重工业。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目的: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2.概况:①农业:1953年试办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征的初级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起,掀起兴办高级农业合作社。②手工业:1951年,国家开始试办手工业生产合作社。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国家将资本主义工商业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1953年底,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1956年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独创特点:和平赎买政策3.实质:变革生产关系,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4.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基本确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开辟了道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三.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成就1.中共“八大”:1956年材料一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在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材料二(中共)八大报告中所阐述的一些经济建设的重要方针,因为有“一五”计划的经验与教训作借鉴,所以比较适合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经济工作的实际。请依据材料一、二,概括八大路线形成的重要背景。(1)背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实施“一五”计划,积累了一些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2)内容: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与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②主要任务:把中国尽快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3)意义: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2.八字方针(1)背景:1959年至1961年,我国经历了持续三年的经济困难时期。(2)内容: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调整失衡的国民经济。(3)结果:到1961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城乡人民生活有所改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三.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成就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失误1.面临问题:①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问题)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和速度问题。2.失误表现:①表现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1958年八届二次会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②表现在经济建设的高指标,片面追求速度与数量,如1958发起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③表现在急于人为地、盲目地调整生产关系,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如1958年开展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④60年代中期,“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导致1966-1976年十年的“文化大革命”。3.影响:①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②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③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④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5、教训①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②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③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④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⑤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195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讲话说:“我们……是先生教出来的学生,应当高明些,后来者居上嘛!我看我们的共产主义,可能比苏联提前到来。”---转引自沈志华等《战后中苏关系若干问题研究》问题:(1)在向“先生”学习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探索了一条怎样的中国式革命道路?1958年前,新中国取得了哪些建设成就?(5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短期内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一五计划超额完成;(2)为了“后来者居上”,毛泽东发动了哪些运动?这些运动出现严重失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忽视经济规律;超越国情;图2文革期间我国工农业总值示意图010002000300040005000196619681975总值3.建国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经济建设,在曲折中取得了巨大成就。请阅读下图:请回答:(共13分)(1)1949~1957年我国国民经济变化有何特点?原因是什么?(2)1958~1960年,我国工业国民收入变化的趋势是什么?并分析原因。(3)1960~1962年我国农业国民收入变化的趋势是什么?原因是什么?(4)1968年和1975年经济发展呈不同趋势的原因是什么?(5)综合以上两幅图,你能得到哪些启示?(1)国民经济恢复并迅速发展,工业增长速度比农业快。原因:政权巩固,措施得力;苏联援助;社会主义改造解放了生产力;工业起点低;执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自然灾害;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党的正确领导。(2)急剧上升。原因:一五计划完成,为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大跃进运动的开展。(3)有所上升。原因:党依据“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4)68年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使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1975年邓小平主持工作,全面整顿,采取有效措施,国民经济迅速回升。(5)启示:坚持党的正确领导;遵循客观规律,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立足国情,实事求是;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发展要有稳定的政治环境。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序幕:十一届三中全会①时间:1978年12月②内容: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③意义: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材料一邓小平说过:“我们的改革和开放是从经济方面开始的,首先又是从农村开始的。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呢?因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80%,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材料二改革开放前,农村条件差,生活苦,“交通靠毛驴和行走,运输靠小车和背篓,通讯靠喇叭和人吼,治安靠柴门和家狗”,“早晚天天喝菜粥,中午白薯窝窝头,一天三顿难见油”。当时,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也受到影响,农村社员出工是:“一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四遍哨子才慢慢跟后逛”,而且“出工一条龙,干活一窝蜂;评分到半夜,吵架闹轰轰”。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开始:安徽省和四川省率先在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2)内容:①普遍实行以包产到户为主要特征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②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经营方式:集体经营分配方式:平均主义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完善4)变化:实质农户自主经营农户自负盈亏3)特征:包产到户5)意义:①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②使得农村行政机构发生变化,人民公社被乡、镇机构取代;③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向着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④使农村出现剩余劳动力,促进了乡镇企业和城镇化的发展。1.1950年-1952年土地改革,农民拥有土地的所有权(土地改革)①原因:解放战争基本取得胜利,新解放区还没有土改,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②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③意义: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2.1953年-1956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走合作化道路(农业合作化)①原因: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②核心内容:把土地等主要的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③意义: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3.1958年-1983年人民公社制度(人民公社化)①原因: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的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的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片面追求公有化的程度;②核心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规模,实行“一大二公”。③影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4.1978年至今,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①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②核心内容: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革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③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92年十四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②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③目标:④作用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①原因: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没有活力和竞争力逐渐形成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国有资产大增,有利于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冲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创造条件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①1992年中共“十四大”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③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特别提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重大发展,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实质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自我完善和调整,根本目的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②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③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④到21世纪初,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①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谈话,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姓“资”姓“社”的标准问题,并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过程1978年经济特区:5个(1980---1988)1984年沿海开放城市:14个(1984)1985年沿海经济开放区:三个三角流域进一步开放沿江、沿边、内地开发开放上海浦东(1990)90年代以来形成新一轮对外开放高潮:2.特点:从经济特区开始,逐步向沿海、沿边、沿江、内陆中心城市扩展,逐渐形成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3.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依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对外开放的方针2.过程:1)经济特区:①目的:吸收、利用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促进经

1 / 3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