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总结(原创)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一、秦统一六国1.统一条件⑴经济基础:商鞅变法后,秦国确立了封建制度,社会经济迅速发展;⑵群众基础:频繁战争给人民生产和生活带来无穷灾难,人民渴望统一⑶人才条件:秦王嬴政为实现统一,广泛吸引各国贤士,拥有政治家的博大胸怀和气度。⑷策略得当:采用先弱后强,各个击破的方针2.统一过程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二、建立统一集权国家1.建立集权⑴皇帝制度:自称始皇帝,集大权于一身。⑵三公九卿制⑶郡县制:全国设36郡,郡下设县,避免国家重新分裂。2.巩固统一⑴奠定疆域: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奠定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⑵统一文字:原因:文字写法多样不利于政令畅通与各地间的交流,不利于国家巩固统一。内容:以小篆为统一的文字意义:有利于各地交流;经济发展;国家巩固统一;共同文化、习俗、心理形成⑶经济方面: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⑷水陆交通: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秦始皇: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的君主功绩:1.灭六国,统一全国2.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3.巩固统一措施:⑴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促进经济发展⑵文化:统一文字,促进文化交流⑶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奠定疆域过失:⑴暴政:严刑酷法、大兴土木,徭役、兵役繁重⑵焚书坑儒,摧残文化官职职责三者关系丞相百官之长,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三者之间互不统属,都对皇帝负责太尉武官之长,管军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负责监督百官三、秦始皇的暴政1.表现⑴严刑酷法⑵焚书坑儒:对思想文化严加控制⑶横征暴敛:①强征40万民夫修筑长城②大兴土木:修建阿房宫③沉重徭役;修骊山墓;伐南越,戍边疆2.结果:激化阶级矛盾,加速了秦的灭亡3.对秦始皇的评价⑴功:统一中国,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⑵过:实行暴政导致秦很快灭亡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一、玄武门之变1.建功立业⑴劝说李渊在太原起兵,推翻隋朝⑵为李渊称帝和铲平割据势力、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2.夺取皇位⑴设立“文学馆”,收罗四方名士⑵收买太子府的心腹人员,得知太子谋害自己的计划⑶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得太子位二、“贞观之治”的出现1.原因⑴吸取隋亡教训⑵知人善任选官不拘一格:任用魏征为谏议大夫,宰相;用人扬长避短:提拔房玄龄和杜如晦为左右仆射,掌握尚书省实权⑶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不夺农时,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⑷以民为本,慎用刑法,制定《唐律》,体现了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⑸主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推动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2.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为开元盛世打下了坚实基础三、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1.背景⑴唐朝初年,突厥等少数民族经常骚扰边境,唐高祖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⑵随着唐朝全国统治的稳定与发展,唐太宗开始着手经营中国边疆2.开明的民族团结政策措施开明的民族团结政策⑴武力讨伐,随后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对不同的民族地区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629年以后,派李勣和李靖等大将,分别讨伐经常骚扰唐朝边境的东突厥等少数民族。⑵设置机构①在东突厥设羁縻府州,以突厥首领为都督、刺史,这些官职可以世袭②在西突厥设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⑶册封后嗣630年,唐太宗被西北各民族首领尊为“天河汗”,唐政府负责册封这些首领的后嗣⑷和亲通婚接受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求婚请求,派文成公主入藏和亲,促进了民族融合。3.结果:唐太宗的民族团结政策使少数民族首领对唐朝忠心耿耿,愿意“世为唐臣”四、开放的对外政策1.表现⑴鼓励对外交往①设鸿胪寺作为接待各国使者的官方机构②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居住、做官,与中国人通婚③对堕婆登、拂菻遣使来唐使者,唐太宗都复信答礼,回赠物品⑵宽容的宗教政策①唐太宗提出“示存异方之教”的政策②亲自召见去天竺取佛经的高僧玄奘③时常召见朝鲜、日本僧人⑶重视传播唐朝文化:朝鲜、日本僧人来唐游学,朝鲜、日本深受汉文化影响。2.作用⑴开放的对外政策,大大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的色彩。⑵唐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强大的辐射作用,促进了亚洲各国文明的进步,尤其是朝鲜半岛的新罗,大量吸收汉文化。五、晚年的反省1.对治国策略的反省晚年唐太宗仍要求大臣进谏,并撰写《帝范》,反省自己的过失2.自我评价唐太宗对自己一生的评价是:“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一、少年皇帝1.少年继位:1661年,玄烨继位,年号康熙2.严峻形势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坚持抗清⑵侵入黑龙江流域的沙俄势力有待驱逐⑶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需加强管理⑷由于满洲贵族强制实行圈占土地、剃发易服等政策造成的满汉民族矛盾尚未平复⑸辅政大臣鳌拜骄横跋扈,欺君擅权3.总揽大权:康熙帝14岁亲政,智擒鳌拜,稳定了秩序,总揽朝政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巩固统一国家军事上⑴平定三藩,扫除割据势力,维护了清朝的统治与国家的统一⑵收复台湾:设台湾府,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⑶平定准噶尔叛乱,统一回部:三次亲征,取得乌兰布通、昭莫多战役胜利⑷抗击沙俄,组织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维护领土主权⑸加强对西藏的管理文化上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加快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政治上加强与蒙、藏团结,尊重喇嘛教维护国家主权抗击沙俄的入侵※抗击沙俄的入侵1.背景:明末清初,沙俄侵占尼布楚、雅克萨等据点,抢掠当地的少数民族。2.措施军事上两次雅克萨之战收复东北失地外交上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尼布楚条约①内容: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②性质:经过平等协商而签订的第一个具有近代性质的边界条约③特点:作为签约一方,清朝第一次使用“中国”国号,表明清朝行使和维护的是中国的主权。3.意义:维护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评价康熙帝(1)历史贡献:①康熙在位期间,平定了三藩之乱,镇压了少数民族贵族的叛乱;抗击沙俄的侵略,为维护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把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与反抗外来侵略紧密结合在一起,基本上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②康熙一生苦研儒学,推崇程朱理学,组织编撰《康熙字典》等,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③康熙帝统治时的中国,政局稳定,领土广阔,经济发展并趋于繁荣,最终促成了中国历史上长达150余年的“康乾盛世”。(2)不足之处:康熙帝统治时期,世界历史正逐步进入资本主义时代。正是这一时期,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高度强化的地步,闭关政策开始实行,中国和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大,出现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全面落后于西方的局面,这就为中国在19世纪遭受西方的侵略埋下了伏笔。第4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一、追求礼乐的一生1.自学礼乐:少年时立志以传承礼乐文化为己任,三十岁时精通“六经”,兴办私学。2.从政失败:五十多岁时先后任中都宰和司寇,试图加强君权、削弱大夫权、抑制陪臣,结果失败。3.周游列国:率徒周游列国,宣传政治主张,未被采纳。4.整理典籍:68岁回到鲁国后,整理典籍,删修《春秋》,献身文化教育事业。二、开创儒家思想1.背景(1)社会转型:春秋时期是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的时期(2)礼崩乐坏:违背周礼的行为司空见惯,人际关系紧张2.目的:孔子决心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3.内容(孔子思想)礼的思想①恢复周礼:恢复周礼的权威,使社会能够君臣有别,长幼有序;②人际关系:以“礼”来规范人际关系,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③恪守礼制:要求人们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④社会秩序: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仁的思想①内涵:仁就是爱人,包含着仁爱、关怀、体谅、容忍等一切美德。②地位: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③仁礼关系:互相依存,互为表里。中庸思想①目的:协调礼和仁的关系②含义:过犹不及,恰到好处。③原则:“和而不同”4.地位:礼、仁、中庸思想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三、古代大教育家1.开创私学⑴背景:春秋以前,文化一向被贵族垄断⑵概况:“有教无类”,扩大受教育的范围。2.教学目标⑴“成人”:通过教育,使学生们举止合乎礼数,言行合乎“忠”“信”。⑵“君子”:把学生培养成“君子”,将礼与仁、言与行完美地统一起来,独善其身,兼济天下。3.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言传身教。4.整编古籍⑴孔子整编“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⑵弟子把其思想整理成《论语》,成为儒家学派的经典。四、对后世的影响孔子学说成为东方文化的主干,与古希腊文化并称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两种文化形态1、对中国政治:“五经”,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文化:“五经”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教育: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2、对世界亚洲:汉朝以后,儒家典籍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国西方:明清以后,儒学传到西方,对西方的启蒙思想有重要影响①儒家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②孔子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办学形式等方面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③孔子学说成为东方文化的主干,与古希腊文化并称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两种文化形态。④明清以后,儒学传到西方,对西方的启蒙思想有重要影响。第5课西方古典哲学的代表柏拉图一、柏拉图的政治活动1.政治活动⑴关心城邦:青年时代便对政治产生兴趣,关注希腊城邦局势的发展。⑵政治构想:希望雅典实行类似斯巴达那样的政体。2.思想形成⑴学习:师从苏格拉底,深受其思想影响。⑵游历:游历地中海诸国,接触各地学者,成为知名哲学家。⑶著述:以对话录为主,其中绝大多数以苏格拉底为主要对话者。二、柏拉图的思想成就柏拉图的思想政治反对民主政治,主张寡头政治背景:⑴雅典民主政治弊端的暴露⑵丰富的阅历内容:⑴理想国家的构成⑵国家统治者——“哲学王”担任⑶国家的目的⑷财产和家庭共有哲学唯心论理念论:理念先于物质存在。理念是世界的本质,现实世界是理念的反映。教育主张普及教育,创办柏拉图学园——阿卡德米学园※雅典民主制的意义与局限(辩论:得?失?)1、意义①人民主权:全体公民都是统治者,集体掌握国家权力,充分调动了公民的积极性与创造性;②政权掌握在多数人手里,集体决策,集体智慧会使问题考虑得更加全面;③公职人员由多数人选举产生,对群众负责,受社会监督,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④开放和自由的思想政治环境成为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在这种条件下,雅典产生了众多卓越的哲学家、历史学家、艺术家、戏剧家。⑤雅典民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的运作方式。这一伟大创举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2、局限①实质:少数男性公民的民主——这是雅典民主的最大局限;②国家管理需要德才兼备、有民众威望者方能胜任——抽签选举轮番而治不能保证德才兼备的人稳固执政;③“陶片放逐法”、过度的自由——容易为野心家所利用,极可能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使民主抛离正义原则※柏拉图的理想国1.背景:⑴雅典民主政治弊端的暴露①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惨败②苏格拉底之死使柏拉图改变了对雅典民主政治的态度,开始寻找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⑵埃及和意大利等地游历、丰富的阅历为柏拉图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奠定了知识基础。2.内容:⑴理想的国家应由护国者(统治者)、卫国者(军人)和生产者(平民)三部分组成,他们各具其德、各守其位;⑵国家统治者应该由真正懂哲学的人——“哲学王”来担任⑶国家的目的是和谐与效率⑷财产和家庭共有(认为私有财产是国家动荡不安的根源,主张消灭家庭,财产公有,以增进社会的团结和凝聚)3.实践:三次到叙拉古,企图把那里的统治者培养成哲学家,建立哲人统治的理想城邦,但都失败了。4.评价:①柏拉图的理想国家,并非纯粹的空想,而是针对当时希腊各种政体的弊端提出的。②“哲学王”的理想国家最终成为乌托邦,但给人以启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