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启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浅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启示一部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就是随着资源约束和经济形势的变化,不断转变和提升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都发生了很多变化,使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突显出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一场国际金融危机使传统发展方式“软肋”尽显。2009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新的任务迫在眉睫。我国现有的经济增长方式;一是靠便宜。资源环境便宜,劳动力便宜。资源环境便宜说明没有反应我们资源环境的完全成本。劳动力成本低了,说明着人民没有提升劳动力素质的冲动和愿望。我们以很低的价格卖给人家很多便宜的商品。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依靠大量要素投入,以GDP的增长速度为核心,造成资源和能源利用的低效率、高消耗,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包括能源在内的初级产品的依赖性需求也越来越大,在某些重要原料和能源高度依赖进口的同时,我国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却很低。低效率的资源利用和粗放式的矿藏开采极度破坏了我国的生态环境和宝贵的土地资源。近几年我国基本上占用世界15%以上的资源在进行发展,能源和环境形势都相当严峻,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煤炭、钢铁、铁矿石、氧化铝、铜和水泥等资源消耗量最大的国家,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世界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国。这样使得中国资源在快速消耗,资源我们还能用多久,留给子孙的资源还有多少。二是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就是说创意、设计、营销等环节跟我们没有关系。我们只管加工制造。这样生产的资源消耗在中国,环境污染在中国,劳动力成本在中国但中国在整个产业利润的分配格局中所占比例却很低。这样的消耗使得中国的自主创新少,而使外国人的经济快速增长,产业链更加的完善。长期以来,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更多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依靠资源能源的大量投入来赚取国际产业链低端的微薄利润。“世界工厂”的光环,掩不住90%的出口商品是贴牌产品的尴尬。在巨浪滔天的金融海啸里,这些没有自己“头脑”和“心脏”的贴牌企业更容易“沉没”。而我们的创新、设计、营销又在哪里?。三是过度依赖外需。这不应该是中国这样的大国应有的经济增长模式。我们忽视了国内消费市场,而是紧盯着国外消费市场,这样,一旦出现国际经济危机的话机非常被动。这次国际金融海啸就对我国经济特别是沿海地区经济和外向型出口企业的冲击相当大。重国际市场、轻国内需求,重低成本优势、轻自主创新能力,重物质投入、轻资源环境,重财富增长、轻社会福利水平提高,这就是我们长期形成的传统发展方式。这样的发展方式不够注重结构的优化、效益的增加、过程的可持续和成果的共享,难以实现质与量的统一、快与好的统一、物与人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这样的发展方式与国际金融危机“双碰头”,自然会产生强烈的共振效应。“虽然金融风暴没有正面冲击中国,但‘发展方式病’的存在,还是使这个庞然大物趔趄了一下”。这次的教训告诉我们不仅要发展国与国年之间贸易,而且要重视省与省之间的经济贸易。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GDP总量保持年均近10%的高速增长。但这种增长是以“高耗能”、“高污染”和低水平产能过剩为特征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国际经济格局也发生了变化。世界经济一体化了,牵一发而动全身。世界经济一个显著的变化是美国要恢复实体经济,准备加强出口美国的透支式的消费方式也有所改变。中国应改变而调整。应提高制造业的水平和档次。我国现有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不能满足中国快速、和谐、美满的经济增长阶段。是追求质量的阶段。经济增长的质量就是胡锦涛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书记提出的“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落实的生动体现。现在我们必须追求又好又快在好的基础上快,追求经济增长的质量,这是一个新的时代要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推动经济尽快走上内生增长,创新驱动轨道的需要。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党中央国务院推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和相关政策措施,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的局面,实现了企稳回升。政治经济学上讲经济危机不好,其实我想提个问题,假设没有一次一次的经济危机,还会不会有今天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科学技术如此迅猛的发展?绝不会有。经济危机是一种杠杆,是强制性的解决经济快速发展时候的泡沫,强制性的淘汰落后,再一次占领市场的时候必须是新的。两次大的世界经济危机都是在美国开始的,美国依然是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创新最快的国家。经济危机影响着欧洲、日本、韩国和中国沿海发达地区。却对朝鲜、缅甸中国内地影响小。人家虽然受影响了,但生活水平绝对不低,说明人家进入一个层次了,一个可以受影响的层次。温家宝总理对这一点看的很准。他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强调,我们必须因势利导,奋起直追,在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浪潮中走在前面,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尽快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应建立一个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经济体制,不依赖外力推动实现持续增长。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局”、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2010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发表重要讲话,新的认识飞跃升华。胡锦涛强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必须通过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来推动。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安排,推动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同时我们应当看到,多年来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虽有一定成效,但经济发展总体上仍呈粗放状态。“GDP崇拜”在一些地方仍驱之不散,重速度轻效益、重国际市场轻国内需求、重财富增长轻民生投入的现象还在一些领域存在。特别是当前,转变的步伐更明显落后于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与抓紧解决经济运行中突出矛盾的要求不相适应,与有效应对国际经济风险挑战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实现科学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久推难转”、“转而不快”,充分反映了转变的艰巨性。在片面追求增长速度的体制机制下,那些经济总量大、增长速度快的地区,自然会受到某种激励,尽管这些地区发展效益、质量并不显著,甚至环境污染严重;在价格形成机制不能真正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代价的背景下,企业总是能够轻易获得廉价生产要素并赚取高额利润,自然不会去想办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以发展速度和规模论成败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下,一些地方表面上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摆得再高,也有可能还是紧盯速度,“好”让位于“快”。没有体制的突破,就难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每一个具体的转变,都要面对深刻的利益调整,也可能会带来新的矛盾问题,甚至暂时看不到明显的成效。加快转变,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关键在于扎扎实实地贯彻科学发展观,出路在于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以改革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经历化蛹成蝶的阵痛之后,我们将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舞台。每一次重大的危机,往往带来调整的机遇;每一次抓住机遇的变革,都会酝造影响深远的变局。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我们一定能在深化改革中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历史新跨越。紧紧抓住机遇,承担起历史的使命,我们将在现代化的历程中创造更加辉煌的中国时代。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