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当涂民歌保护与发展方胜利当涂民歌是本地域内广大劳动人民日常生产、生活中创作的,它不仅是群众智慧的结晶,也是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瑰宝。当涂民歌历史悠久,南朝皇帝刘裕携群臣在自山演唱“白歌舞”时,既有专业歌伎献舞,也有业余歌手助兴演唱民歌。北宋时,姑溪居士李之仪“田夫踏歌”24首。“扶老相邀到陇头,麦苗如洗未全抽,愿天不雨只一日,聊慰艰辛望丰收”,属于民歌范畴。在我国最早出现的“民谣”,其实就是民歌之意,歌谣相对,则有歌和乐之分,而“歌”字系总名。“礼记”中说的“歌言”声也,范围就更广泛了,含有民歌在内。当涂民歌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生产、生活以及与自然作斗争中以口头吟唱而流传的一种语言文学,一种带有节奏的民间音乐,它既是人们真实生活的写照,更是情感充分表达和追求美好愿望的流露。当涂民歌数量众多,题材广泛,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内容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不受任何拘束,不受任何框架,见到什么唱什么,想到什么唱什么?干什么劳动唱什么?简洁精炼、合辙上口、吟唱成曲、优美动听。平原、圩区、丘陵山区的民歌各呈异彩、唱出了爱恨浓烈、也唱出了当涂之风,富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神韵和地域文化特色魅力。2005年,当涂民歌被国家文化部批准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实己成为我省具有广泛的影响和持久的辐射力的地方文化品牌。在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大力发展经济建设的今天,如何保护和发展当涂民歌,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文化工作,本文就此谈点拙论、共同商榷。一、保护民歌的源头当涂民歌的源头是在本地土地中诞生的,是在本地老百姓口腔里传出的,它经过无数人们的传唱,修饰润色而形成的一种民俗音乐。语言通俗易懂,音乐优美动听,可比可兴可夸张,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大众语言文学和民间音乐的升华,在我国民间文化艺术宝库中占有一席之地。当涂民歌源头广泛的产生于群众之中,例如情歌“要吃椒子莫怕辣、要上高山莫怕滑,哥若想妹莫怕鬼、半夜三更来我家。”多么形象生动、情真意切、把一个且思且盼的少女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还有一首唱农事的:“姐在田里薅草忙,哥拿草把跟上趟,会锣稗子不漏行,秧苗一日三尺长。”语言直白、自然流利、富有哲理,既包含着劳动的艰辛,又体现出美好的愿望,触景生情,真实无华。彰显出口语化中见意境,纯真之中空灵,小点着意、大意含情、浅吟低诉,听了真叫人如醉如痴、赞不绝口。当涂民歌源头虽然广泛,但经过时代的变迁,也使我们深深的感受到民歌源头在消失,生存环境在恶化,面临着失传的危险。虽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涂民歌有一段辉煌的历史,唱向省城,轰动北京,受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交口赞扬,得到全国音乐界著名人士的垂爱,来当涂采风。但仅仅是在那一段时期,后来,辉煌不在,声誉正与日消失,这就要我们从民歌源头上找原因了。当然。任何一种艺术,有鼎盛时期到衰落期,如唐诗、宋词、元曲不也是这样走过来的吗?因为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劳动方式逐渐改变,现代化的农耕生产日益兴起,民歌产生源头渐渐减退、信口而唱的机会和能唱民歌的人少了。如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自然界环境遭到破坏一样,每分钟就有一种物种消亡;每一天就有一位身怀绝艺的老人谢世,虽然令人痛惜,难也在所难免。保护和发展当涂民歌,首先还是要从源头上做起。当然,我们不可能拖历史的后腿,走回头路,用镰刀割麦、用水车车水、用掼桶掼稻,让民歌重回归到那样年代的源头里。但我们可以做好民歌的内涵与外延,以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去尝试当涂新民歌的创作。原曲调保留不变,词可以新填,风格可以演绎,在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创作出既具有当涂民歌特色,又有大众化的品味,使今天的中老年人喜爱听,又能让年轻人接受传唱。这样源头有了,传唱的人多了,当涂民歌自然会延续兴旺起来。二、保护民歌的生存环境当涂民歌是在原生态环境下生存的,如果不认识到这一点,保护和发展就无从读起。原生态环境是和当涂山山水水相适应的,从我们搜集到的民歌中,可以看出当涂民歌绝大部分是在田间、圩区、河塘、稻床、牧场、农舍等原生态环境中,广大群众围绕身边事、目瞅眼前景,一边耕种自乐,一边触景生情脱口唱歌。而今社会除了在各种现代主流媒体的影响下,人们群众的审美意识和娱乐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外,同时,劳动方式方法也彻底改变了,插秧用插秧机,收割用收割机,车水用抽水机,榨油用机器榨油,打渔用机动船捕鱼等等。如此没有劳苦之余,谁还会唱出有趣的民歌来。民歌不可以像以前一样,与人们生产生产紧密相连,“风景独好”的民歌岁月已灰飞烟灭了。我们在2005年,深入市郊和当涂县部分乡镇调查、摸底、搜集民歌时,曾询问一位八十多岁的李仁伯老大爷,他说:“年纪大了,过去会唱的民歌都忘记了,外加也没人学唱……”询问一位二十几岁的计忠良小伙子,他说:“谁喜欢唱那玩意儿,土里土气难听,我们爱听刀郎和周杰伦的歌……”可见,产生于原生态环境里的民歌从生存上改变,老人淡忘了和谢世,青年人不愿传唱,民歌的生存自然会走到一个新的“十字路口”。从以上两个方面来看,我们如何保护和发展当涂民歌,这就需要我们周密的思考和细致研究。眼下,当涂民歌有了新的保护和发展机遇,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这个机遇,将民歌重新包装,与现代意识结合,无论从演唱上,音乐上,服饰上都要讲究一点现代气息,不失民歌内在特色,又具现代文化内涵,多演出、多宣传、多扶持传承人,重新找回民歌生存环境和新的契合点,为民歌提供内在“生存”动力,天籁之声的当涂民歌一定会焕发新的生命力。三、保护和发展民歌几点措施保护和发展当涂民歌,首先要得到各级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重视、支持、协助、参与,才能达到此目的。这是一项保护工程,光有口头所言不行,一定要有实际措施和长远计划,并能提供机制保障。一是成立研究机构,让从事民歌研究的人才坐下来一门心思做好保护和发展民歌的有益之事。二是有经费保障。无钱办不了事,光干着嗓子喊要保护和发展民歌是无力之语,空谈奢论,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目前,就我们所知,一提到保护和发展当涂民歌,不少领导部门认为这是件花钱的事,不是推诿就是说财政困难,无力解决。有些领导口头说要保护民歌,喜爱民歌,重视民歌,但实际做起来敷衍搪塞,流于形式而已。三是开展民歌文化市场。开发利用当涂民歌为今天的经济建设服务,这是一项当务之急的事。今天,我们面临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机遇,掌握好这一有利因素,对民歌的保护和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四是尽可能的建立当涂民歌博物馆,广泛征集民歌资料,除了将现有掌握的民歌词、曲、照片、声像资料整理归档展出,还可以将历年来民歌手演出的文字材料、乐器。服饰、道具等实物供人欣赏,让广大群众既有听的歌曲,也有看的实物和录像画面。如此同时,还可建立一支经过精心包装的演唱民歌人才队伍,做到看、听、演三位一体,尽力拓展民歌生存空间。五是可在学校开设相关教学课程,重视培养小歌手。六是把民歌作为当地文化品牌精心打造,整理出版民歌集、音像光盘,举办具有省以上影响力的民歌艺术节,树立更多的传人,扩大民歌在当代的影响和知名度。七是将民歌融入本地域风景区这类地方,既作为展示,也可以作为经营项目,向游客出售制品,形成保护、发展、研究、经营为一体的文化产业格局,合理开发利用,使其融入现代生活,焕发新的生机。当涂民歌保护和发展,不仅仅是文化人之事,主要还是要看各级领导有没有科学发展观的战略眼光,有没有高瞻远瞩的头脑,有没有把它当作一项文化产业来思考?如何使传承历史,惠及后代的当涂民歌发扬光大,生生不息,世代相传,这就要看各级领导的决心,其次才是文化人的努力。幸喜,当涂民歌已成为国家、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认定了传承人,这是件鼓舞人心的好事。我们相信,有各级领导部门的重视,文化工作者在保护和发展民歌上下功夫,悠久的民歌,灿烂的民间文化时代风采和独特魅力定会充分展示,永远光彩夺目。(作者单位:马鞍山市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