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以来北京人口时空演变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NorthwestpopulationVol.37No.4(170)20162016年第4期第37卷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北京人口的时空分布一直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1-3]。对北京人口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数量增长、空间分布、人口迁移、集聚和扩散、外来人口等方面。在城市化大背景下,北京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既遵循城市发展的普遍规律,也遵循世界首都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更有自己比较特殊的规律。胡兆亮认为高度集中的权力体制,强烈的首都情结,庞大的全国人口规模,这独具一格的比较优势使得北京具有一般城市罕见的超强集聚力,催生人口规模膨胀,带来了人口问题[4]。李国平认为北京人口发展面临规模过大、布局不合理等突出问题[5]。黄荣清认为人口问题与其说是人口规模问题,不如更确切地说是人口空间分布问题[6],并从居住地、工作地和昼夜人口比分析北京人口分布变化的特点[7]。对北京城市人口的空间分布演变研究,一般是按照三大圈层(中心城区、近郊区、远郊区)来进行的,不同阶段,不同圈层地域的人口增长存在极大差别[8]。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开始了郊区化过程[9],已形成中心城区人口不断减少,近郊区人口快速增长、远郊区人口低速增长的区域差异格局[10],城区平均人口密度是近郊区的近10倍,而近郊区人口密度又是远郊区县的10余倍[11],人口空间布局过密与过疏并存,居住和就业空间严重错位[5]。1990年代以来,北京人口郊区化的幅度加大、速度加快,人口增长过程的差异性大于相似性,异质性特征日渐突出[8]。2000年代以来,北京人口形成一个圆环加上走廊的快速发展区域,即核心区的人口密度小幅下降,而紧邻核心区外围地区的人口密度快速增加,在广大的远郊地区人口增长主要集中在以新城为核心的城镇周边以及几大交通走廊沿线,外围交通条件较为落后的地区人口却在减少,表现为大尺度的集聚,小范围的扩散[12-14]。短期内人口以面状扩散的方式1982年以来北京人口时空演变研究蔡安宁1,2,张华1,唐于渝1,梁进社1(1.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北京100875;2.淮阴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江苏淮安223300)摘要:利用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借助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北京1982~2010年间的人口时空演变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北京人口规模大,增长速度快,外来常住人口的增加是城市人口规模扩大的主要原因;北京人口呈火山口型的分布格局虽然没有改变,但已由尖锐单峰式火山口型向较低缓多峰式火山口型分布格局转变,人口呈圈层梯度推移式辐射扩张和沿放射状干道外向发展;核心区人口逐步向外疏散,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人口不断集中;外来常住人口居住地空间分布呈现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主要分布在近郊区的乡镇街道,形成围绕核心区的反“C”字形的环状分布带。城市化快速发展、多元化城市定位、产业结构调整、低层次产业吸引、城市规划引导是北京人口时空演变的作用机制。关键词:时空演变;人口普查;北京中图分类号:C9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672(2016)04-0001-08收稿日期:2015-12-02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2015KJJCB30);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项目(YETP0290)。作者简介:蔡安宁,男,江苏淮安人,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淮阴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城市与区域规划;张华(通讯作者),男,湖北松滋人,北京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经济地理、人口地理;唐于渝,女,重庆北碚人,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城市与区域发展;梁进社,男,陕西咸阳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经济地理学、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1DOI:10.15884/j.cnki.issn.1007-0672.2016.04.0012016年第4期第37卷Vol.37No.4(170)2016Northwestpopulation1982198319841985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不断向近郊区已完成城市化的地区和中心城区集聚,长期内人口分布将向整个区域均衡化发展,受到地形的影响,人口将采用点状跳跃式扩散至远郊区县的城镇区域和卫星城镇[15]。自1982年以来,北京核心区人口分布趋于疏散和合理,城市功能拓展区趋于集中和不均衡[16]。由于集聚的经济性引发的集中效应远远大于集聚的不经济引发的扩散效应,导致北京人口持续不断的增长[17]。以上研究,虽然对北京的人口时空演变做出了较详细的研究,但缺乏最近10年来北京人口时空演变的新特点,而近10年北京人口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进行了新的重组和分异。本文以第六次人口普查乡镇街道数据为基础,结合第三次、第四次和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来研究北京人口时空演变特点,为北京人口时空布局提供参考。二、研究数据和方法首先,根据2006年出台的北京市“十一五”功能区域发展规划,将北京市16个区县划分成了四大功能区:首都功能核心区(东城、西城)、城市功能拓展区(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城市发展新区(通州、顺义、大兴、昌平、房山和亦庄开发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其次,选取乡镇街道为基本空间单元作为分析底图。因为北京市经济普查和基本单位普查均以乡镇街道为最小空间单元进行统计,数据资料准确性高。考虑到乡镇街道的行政单元区划变化较大,以2006年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公布的北京市行政区域界线基础地理底图,利用ArcGIS10.2为平台,对相关街道进行过边界调整、更名、合并与拆分,建立1982、1990、2000、2010年四次人口普查资料的空间数据库。三、北京人口时间演变北京作为全国首都,人口规模大,增长速度快。1982~2010年期间,全市常住人口从1982年为935万人增长到2010年的1961万人(图1),共增加了1026万人,年均增长36.68万人,年均增长率为2.78%,人口密度也相应的从562人/km2增加到1195人/km2。全市户籍人口从1982年为917.8万人增长到2010年的1257.8万人,共增加了340万人,年均增长12.14万人,年均增长率为1.17%。全市常住外来人口从1982年为17.2万人增长到2010年的704.7万人,共增加了687.5万人,年均增长24.55万人,年均增长率为14.74%,是户籍人口增长量的12.58倍。2010年常住外来人口占全市常图1北京1982~2010年人口增长图资料来源:2011年北京统计年鉴。··2NorthwestpopulationVol.37No.4(170)20162016年第4期第37卷住人口的35.9%,常住外来人口的增加是城市人口规模扩大的主要原因。四、北京人口空间演变(一)人口空间分布总体特征整体来看,北京人口形成火山口型的环形分布格局(图2)。在北京城中心是故宫和天安门广场所在地,居住人口较少。在5~25km属于是人口居住的最密集区,特别是在三环至五环之间,人口居住最多。近年来,在五环之外也出现大型居住区如回龙观、天通苑、望京。在距离天安门35、50、70km处,即新城所在地的街道人口密度较大,如顺义、房山、怀柔、平谷、密云。以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北京全市二环以内大约135万人,约占6.89%;二三环之间大约234万人,约占11.97%;三四环之间大约262万人,约占13.39%;四五环之间大约329万人,约占16.79%;五六环之间大约529万人,约占27.02%;六环之外大约468万人,约占23.93%,形成以环线居住的分布特点。近30年北京人口分布变化表现为由尖锐单峰式火山口型分布格局向较低缓多峰式火山口型分布格局转变(图3)。距离天安门5km的人口密度从1982年最高为59210人/km2,到1990、2000依次下降为51674、39774人/km2,但2010年又稍微上涨为40887人/km2(图3)。核心区内人口密度下降的街道增多,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人口密度增加的街道增多,说明核心区人口向外疏散,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人口不断集中。(二)基于功能区的人口空间演变北京人口在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城市功能区域的增长特征有差别(表1)。首都功能核心区在1982~2000年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一直在下降,人口数量从241.8万人下降到211.5万人,人口下降了30.3万人,年均下降1.69万人。人口密度从26173人/km2下降到22887人/km2,下降了3286人/km2。但是在2000~2010年十年间,人口变化的出现了新现象,人口数量和密度却呈上升趋势,人口增加了4.7万人,人口密度上升了519.4人/km2。这30年间,首都功能核心区人口在市域总人口相对比重一直在下降,从26.2%下降到11%。城市功能拓展区近30年人口数量、人口密度和人口相对比重一直在增加,人口数量从284.0万人增加到955.4万人,共增加了671.4万人,年均增长23.9万人。人口密度从2226人/km2增长到7488人/km2,增加了5262人/km2。人口相对比重从30.8%增加到48.7%。其中:1982~2000年人口相对比重增加较快,从30.8%增加到47.1%,年均增加19.7万人。但是2000~2010年中,人口相对比重增加较慢,从47.1%增加到48.7%,仅增加1.6百分点,年均增加17.6万人,人口增长开始变慢,但仍然是人口转移的主要地区。城市发展新区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一直在增图22010年人口普查密度分布图(横坐标km、纵坐标人/km2)··32016年第4期第37卷Vol.37No.4(170)2016Northwestpopulation长。人口数量从250.7万人增长到603.2万人,共增加了352.5万人,年均增长12.6万人。人口密度从398人/km2增加到958人/km2,增加了560人/km2,其中,1982~2000年间人口增加较慢,年均增长5万人,2000~2010年以来,人口增加迅速,年均增长26.2万。人口相对比重在2000之前处于不断下降,之后不断增长一直达到30.8%,此阶段开始成为人口转移的主要地区。生态涵养发展区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一直在增加,但人口相对比重却一直处于不断下降中。人口数量从146.5万人增长到186.4万人,人口增加了39.9万人,年均增长2.21万人。人口密度从167.5人/km2增加到213人/km2,增加了45.5人/km2。人口相对比重从15.9%下降到9.5%。(三)基于乡镇街道的人口空间演变1982~2010年期间,常住人口增加的乡镇街道主要集中在二环之外的首都功能核心区街道,城市功能拓展区几乎全部的街道和城市发展新区的北部、东部和南部街道以及城市发展新区的区政府所在地及其所在的街道,形成一个围绕旧城区外围的圆环形状和沿主要的对外交通线延伸的走廊(图4)。常住人口减少的乡镇街道主要集中在首都功能核心区中二环以内除白纸坊的街道,而城市功能拓展区的建外、朝外、三里屯、酒仙桥、永定路街道和城市发展新区的西部部分街道以及生图3人口密度与天安门距离(人/km2,km)··4NorthwestpopulationVol.37No.4(170)20162016年第4期第37卷态涵养发展区的大部分乡镇街道人口也减少(图4)。(四)外来常住人口空间分布北京是一个流动人口高度集聚的城市,常住外来人口是指在京实际居住半年以上的、非户籍人口的流动人口。北京常住外来人口数量大、增速快。1978~2010年,以直接就业为目的常住外来人口数量总体上不断上升,从21.8万人增长到704.7万人,以每年22.34万人的速度快速增长,年均增长率高达11.5%,远远高于北京常住人口年均2.6%的增长率。外来常住人口居住地空间分布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