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节选)《庄子》教学目的、要求:理解本文的深刻哲理,思考人类认知的有限性等问题。以寓言说理的特点体会庄子散文想象奇幻、构思洒脱的艺术特色。一、庄子其人其思其文庄子(约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生活于社会剧烈动荡的战国中后期,奴隶主的统治已经分崩离析,而封建君主制度尚未建立。诸侯纷争,天下混乱。主要事迹根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曾任蒙漆园吏,但不久辞去,不愿和统治者合作。《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庄周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常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布衣和破鞋子,甘愿闲居独处。(一)生平。(二)思想庄子在濮河钓鱼,楚国国王派两位大夫前去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想将国内的事务劳累您啊!”庄子拿着鱼竿没有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国王用锦缎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留下骨头让人们珍藏呢,还是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呢?”两个大夫说:“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庄子说:“请回吧!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下面的故事蕴含了庄子的什么哲学思想?故事一:《庄子钓于濮水》庄子淡泊名利,向往那种不受任何约束,自由自在的生活。惠施在梁国当宰相,庄子前往拜见他。有人告诉惠子说:“庄子到梁国来,想(或就要)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子非常恐慌,在国都搜捕几天几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雏,你知道它吗?鹓雏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就在这时,一只(猫头鹰)鸱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雏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它,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想用你的梁国(相位)来恐吓我吗?”故事二:《惠子相梁》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雏,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表明自己鄙弃功名利禄的立场和志趣,讽刺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有一次,庄子到楚国去,路上见到一个髑髅(dúlóu),他枕着髑髅睡觉,髑髅给他托梦说:“死了,就没有君主在上面,没有臣子在下面,也没有四季变化的事,能从容自在地与天地共久,即使南面而王的快乐,也不能超过这了。”故事三:庄子不仅向往自由,还十分不满那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髑髅之言说明了此点。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往表示吊唁,庄子却正在分开双腿像簸箕一样坐着,一边敲打着瓦缶一边唱歌。惠子说:“你跟死去的妻子生活了一辈子,生儿育女直至衰老而死,人死了不伤心哭泣也就算了,又敲着瓦缶唱起歌来,不也太过分了吧!”庄子说:“不对哩。这个人她初死之时,我怎么能不感慨伤心呢!然而仔细考察她开始原本就不曾出生,不只是不曾出生而且本来就不曾具有形体,不只是不曾具有形体而且原本就不曾形成元气。夹杂在恍恍惚惚的境域之中,变化而有了元气,元气变化而有了形体,形体变化而有了生命,如今变化又回到死亡,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死去的那个人将安安稳稳地寝卧在天地之间,而我却呜呜地围着她啼哭,自认为这是不能通晓于天命,所以也就停止了哭泣。”故事四表明了庄子的生死观。杂草等物体衍生出了元气,元气又化成形体,成了生命,死是一种回归自然。他认为生来死往的变化就如同春夏秋冬四季更迭一样,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小结庄子思想:主张“天道无为”,反对一切社会制度的束缚;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美丑、生死、是非、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一切都应顺应自然,持有相对主义的认识论;主张抛弃智慧和认识活动以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庄周梦蝶冯友兰先生曾有“人生四境界说”。自然境界:层次最低的人生境界。是一种自然的、生物学意义上的生活。功利境界:生活在这种境界中的人,对自己的行为已有清楚地了解。但这种了解仅限于自身,所以“为自己谋利”是生活在“功利境界”中人的行为特征。道德境界:“尽伦尽职”是这一境界者的特征。冯友兰把这一特征概括为“行义”,即“为公”。天地境界:这种人的行为已非停留在“行义”,而是“事天”。具有这一境界的人,对宇宙人生已有完全的了解,因此,“天地境界”可使人的生活获得最大的意义,使人生具有最高价值。《庄子》(亦称《南华经》),《汉书·艺文志》著录52篇,现存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杂篇11。内篇一般认定系庄子所著,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先秦诸子的散文有如百花齐放,《庄子》是这百花园中光彩夺目的一株奇葩。《庄子》一书风格独特,以寓言和比喻把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想象融于一体,使抽象的逻辑思维与具体的形象结合起来;其文笔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构思巧妙,善于对事物进行极细致、生动的描绘,形象动人,词彩秀美,妙趣横生,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并且,其文章体制也已经脱离语录体的形式。《庄子》在文学成就方面达到了先秦散文的最高峰,就像屈原在辞赋上的成就,因此,在文学上历来“庄”、“骚”并称。对我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巨大。(三)《庄子》司马迁称“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寓言”之名最早见于《庄子》,书中有《寓言》篇,他说他的话“寓言十九”,即全书中十分之九是寓言。寓言: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鲁迅称“其文汪洋捭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郭沫若《庄子与鲁迅》二、《秋水》简介题解:秋水,雨水生于春而旺于秋,秋天雨季一到,河水暴涨,称为秋水。《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取篇首二字为题,主旨是阐述认知与价值判断的相对性。全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河伯与北北海若的对话,七问七答,为全篇之主体。后一部分分别写了六个寓言故事,每个寓言故事自成一体,各不关联,跟前一部分海神与河神的对话也没有任何结构关系上的联系,对全篇主题的表达帮助也不甚大,似有游离之嫌,疑为庄子后学仿作或散段掺杂进去的。课文选取第一部分的前两节,通过河伯与北北海若的两段问答,形象地阐述了小大之辨及其不确定性,阐述了有限与无限之间的辩证关系,阐述了认识相对性的理论,指出了宇宙是无限的,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它的客观思想意义在于人的认识既然是有限的,人们就不能囿于个人有限的见闻而自满自足,而应不断开阔眼界,不停止学习。反对目光短浅,骄傲自满,沾沾自喜。三、课文详解(一)朗读课文。听朗读录音根据课文注释自读课文本文中有若干语句,在后世化为人们习用的成语,请指出来。南华秋水图(仇英)(二)课文串讲,注意个别字词的读音和意思,特殊句式。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坐井观天太仓稊米(三)原文今译1.第一自然段:写秋天到了,黄河的水很大,河伯以为天下的美景都集中到自己这里。他顺流来到北海,看到不见尽头的水,于是大发感叹。(四)结构内容分析思考讨论:①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②河伯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③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④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的作用是们什么?⑤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文章开头有一段景物描写,还有两个作用:一是从河伯初见河水上涨的壮观景象,到看到大海苍茫无垠的气象,形象渲染主旨,表现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而客观世界是无限的;二是用河景与海景这样具体的景物互相比照,来衬托河伯与北海若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2.第二自然段:北海若以自然之大、宇宙之无穷开导河伯,让河伯开阔眼界,不可自满。•北海若对于河伯的开导可以分为4层第一层,从段首到“尔将可与语大理矣”。说明人的认识必然要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井蛙“拘于虚”夏虫“笃于时”类比论证曲士“束于教”说明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不可避免地受到空间、时间和后天教育的限制。第二层,从“天下之水”到“又奚以自多”。说明大小、多少都是相对的,与天地阴阳相比,大海也微不足道,所以北海若自己也不自满。第三层,从“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到“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进一步阐述世界万物的大小、多少都是相对的:四海和天地比、中国和四海比都是小的;人和物比、人和九州比也都是小的。采用了由大到小,层层剥笋的论证方法:由“天地”到“四海”再到“中国”,这是一个由大到小的过程;由“万物”到“人类”再到“个人”,又是一个由大到小的过程。第四层,从“五帝之所连”到结束。儒家所尊崇的五帝、三皇、志士、仁人所从事的事业都是小的;并以此为据,嘲笑伯夷、仲尼的“自多”。四、主旨评述针对其实就是与庄子同时代的孔子之流。这不难从文章看出。庄子用来嘲讽孔子之流的思想,是一种相对主义,其基本观点是大小多少都是相对的。从哲学上讲,他认为世界的本质就是“无”,运动是绝对的;这也就是他所谓的“道”。需要注意的是,庄子对孔孟之道的否定,显然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讨论: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对今人有何启迪?本文通过寓言形象地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广袤无垠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种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这一主旨在客观上给今人的启迪是人们不可囿于个人有限的见识而自满自足,应该努力学习,不断进取。一方面《秋水》确有相对主义、虚无主义的思想,这些都与老庄“清静无为”、“顺其自然”的消极避世哲学思想是一致的另一方面,它关于“宇宙无限、认识无止境”的观点客观上,对鞭策人们永远不要局于个人有限的见闻,永远不要骄傲自满,这有利于人超越功名利禄的羁绊,提升人生境界;对于社会而言,庄子的思想有利于破除个人崇拜、精英迷信。讨论:结合你自己谈谈本文给你的启示人贵有自知之明;满招损,谦受益;知耻近乎勇;克服主观性防止片面性;有比较才能有鉴别;自大由于无知。五、艺术特色1.庄子散文善用寓言,本文就是一个生动的寓言故事。作者假托河伯与海若这两个虚构的人物对话展开说理,阐明观点。海若是庄子思想观点的化身,而河伯所代表的正是庄子所要批判的思想观点。作者把抽象的哲学观点寄寓于具体可感的寓言形象中,不直说道理,而让读者自己去领悟。富于艺术趣味。2.通过援譬设喻的手段表达深微玄奥的哲理。本文很能体现庄子说理善于“援譬设喻”的特点,以具体生动的形象,把深奥抽象的哲理表达得深入浅出、浅显易懂。而且譬喻往往连类而及,层现迭出,令人目不暇接。比如用井蛙、夏虫、曲士来比喻那些因为受环境所限不能与之语大理的人;用小石小木之在大山、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中国之在海内、稊米之在大仓,万物与人、九州与人、毫末之在于马体一连串的比喻来说明世间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自我夸耀是愚蠢的。3.逐层推进的论证方法本文的论证方法颇有特色:先是由小到大:由河水上涨,两岸不辨牛马,到海水不可为量数。尽管海水无比浩瀚,但海若未尝以此自我夸耀,因为他懂得大小是相对的,海水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接着是由大到小,四海之与天地、中国之与海内、人之与万物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经过这样的逐层推进,把结论自然推到读者面前。4.排比和反诘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作者大量运用排比和反诘句,而且连贯而下,造成文章滔滔莽莽的气势。(1)排比句: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2)反诘句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3)排比反诘句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5.恰当地运用了对比和类比的论证方法,因而使得通常比较抽象的议论也具有很强的形象性。(1)对比:河伯两次所见情形之比;两次两次所见后的感受之比;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