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旅程→❤藏族主要是居住在中国境内的操藏语的民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中国境内有人口约541万余人,以从事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另外,尼泊尔、巴基斯坦、印度、不丹等国境内也有藏族分布。藏族具有悠久的历史,藏族的先民们自远古时就居住在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公元6世纪,山南雅隆部落首领成为部落联盟领袖,号称赞普(王),建成自称为博的奴隶制王朝。第三十二代赞普松赞干布统一整个西藏地区,定都逻娑(今拉萨),建立了吐蕃王朝。公元641年,赞普松赞干布与唐朝的文成公主联姻,被唐封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公元710年,犀德祖赞又与唐朝的金城公主联姻,由于与东部中原地带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使西藏社会逐步有了很大发展,由此揭开藏、汉文化交流史上的新篇章。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返回藏族信仰佛教。公元七世纪佛教从印度传入西藏,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公元13至16世纪中叶,佛教日益盛行,佛事活动频繁,佛教寺庙遍及西藏各地。著名的寺庙有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和布达拉宫。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主要教派:公元10世纪后,随着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开始,陆续出现了许多教派,早期的有宁瑞派(俗称“红教”),萨迦派(俗称“花教”),噶当派,噶举派(俗称“白教”)等。15世纪初,宗喀巴实施宗教改革,创建格鲁派(俗称“黄教”).此外藏传佛教还有一些独立的教派:息学派,希解派,觉宇派,觉囊派,廓扎派,夏鲁派等。民族文化•藏族有自已的语言和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卫藏、康方、安多三种方言。现行藏文是7世纪初根据古梵文和西域文字制定的拼音文字。藏文的使用,加强了藏族与祖国中原地区经济的联系。•10世纪到16世纪,是藏族文化兴盛时期。几百年间,藏族文化大放异彩。结构宏伟、卷帙浩繁的世界最长史诗《格萨尔王传》,多少世纪以来,就一直在西藏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的藏族地区广为流传。还有举世闻名的《甘珠尔》、《丹珠尔》两大佛学丛书,以及有关于韵律、文学、哲理、史地、天文、历算、医药等专著。藏文大部分藏族日食三餐,但在农忙或劳动强度较大时有日食四餐、五餐、六餐的习惯。绝大部分藏族以糌粑(zānbā)为主食,特别是在牧区,除糌粑外,很少食用其他粮食制品。藏族过去很少食用蔬菜,副食以牛、羊肉为主,猪肉次之最常见的是从牛、羊奶中提炼的酥油,除饭菜都用酥油外,还大量用于制作酥油茶。酸奶、奶酪、奶疙瘩和奶渣等也是经常制作的奶制品,作为小吃或其他食品搭配食用。在藏族民间,无论男女老幼,都把酥油茶当作必须的饮料,此外也饮奶藏族普遍喜欢饮用青稞制成的青稞酒。在节日或喜庆的日子尤甚。藏族的炊餐灶具自成一体。在藏族地区,家家都备有酥油茶筒、奶茶壶。牧区的藏族都要随身配带一把精制的藏刀,主要用来切割食物,还用于宰羊、剥皮等劳动❤典型食品❤藏人死后有五种葬法最隆重的是塔葬,只有圆寂的达赖喇嘛死后,在布达拉宫里把他的遗体修放在一座塔里,装饰这座塔就用去14万两黄金。只有活佛和一些领主死后,即享受火葬。小孩死了,或因其它病疾死亡的人,则把尸体丢进河里喂鱼,这叫水葬。生前作过坏事的人,即用土葬。藏族认为,被埋的人是永远不会转世的。天葬,就是将死者的尸体喂鹫鹰。鹫鹰食后飞上天空,藏族则认为死者顺利升天。天葬在天葬场举行,各地有固定地点.天葬寄托一种升上“天堂”的幻想。天葬仪式一般都是在清晨举行的。一般是不欢迎不被允许的人去观看的。因为这是藏族的秘密,应该保持尊重。藏族服饰的最基本特征是肥腰、长袖、大襟、右衽(ren3)、长裙、长靴、编发、金银珠玉饰品等。冬装夏装康巴男子藏袍绸带束腰,袍襟下摆一般都是至膝为准,显得威武干练、精神抖擞。康巴女装,也以昌都、德格一带为典型:其显著标志是前额顶佩戴由银和青铜铸造并镀以金,中间镶嵌红珊瑚的“梅朵”头饰,即花朵纹样装饰。相传此佩饰为格萨尔王妃珠牡所佩戴。头发编成若干粗细不同的小辫(康巴地区一般有扎108根的习惯,而那曲的扎到120-150根,安多的则可少至70-80根),上面饰以松耳石和珊瑚;鬓角两边的头发上穿有松耳石或猫眼珠,辫子末端也穿以两股松耳石或银饰,藏袍和男子大体相似,显得华贵大方,婀娜多姿。安多服饰类安多服饰类甘南型甘南藏族服饰有牧区和农区之别。玛曲、碌曲、夏河、卓尼统藏袍,它右衽、斜领,袍长至脚面,旁无杀缝,藏语叫“日拉”,喜用黑或毛蓝布料。春秋穿用羊羔皮作里子、外挂毛料或布质面子、叫“插日”的二毛皮袍,其领缘、袖口、下摆、襟边均用氆氇和水獭皮镶包两道边。还有一种皮袄,藏语叫“子化”。是用老皮经熟化缝制而成,不挂面子,有在下摆、襟边用三种纹式的氆氇叠缀的;也有在氆氇上镶红、黑平布的。领部皆以豹皮镶包,领根饰以红、黄、绿布条,其袖右长左短,因右臂外伸,右袖遂垂于腰带之下,从袖口依次饰有豹皮、水獭皮、红布、花布或锦缎“花带”。玛曲型玛曲藏民族服饰多以裘皮为衣。男女式样大同小异,其领缘、袖口、下摆、襟边均缝有氆氇和水獭皮。男服下摆处缝缀一道黑布料和熟羊皮;妇女的裙襟处有红、黑布条各一道和一道氆氇纹样的装饰,袖口依次为白羊羔皮、豹皮、各色布条和绵花边,与裙襟大体取得一致,妇女的袖筒右长、左短右袖垂于腰后。穿着时,男袍上提到膝部,女袍上提到与脚面齐,再用丝绸带从腰间束紧,男人腰间一侧垂一把漂亮的藏刀;妇女则饰以白银制作的铁锚形银铂和兽面形的劳果。男女颈上都垂挂珊瑚、翡翠、玛瑙等长项链和金、银盘,男人还在颈上套象牙并串有珊瑚的念珠,头戴衣帽、狐皮帽。舟曲服饰藏袍是藏族的主要服装款式,种类很多,从衣服质地上可分锦缎、皮面、氆氇、素布等、藏袍花纹装饰很讲究,藏袍较长,一般都比身高还长,穿时要把下部上提,下摆离脚面有三、四十公分高、扎上腰带。帮典-即围裙,是藏族特有的装束,羊毛织成,色彩鲜艳。通常是已婚妇女系戴,藏族人认为妇女不围“帮典”会使他的丈夫不吉利。藏族的帽子式样多得很,男的女的各有不同,不同地区又花式各异。拉萨、日喀则等地,以金宝顶帽为最多。金花帽是男女老幼都喜欢戴的民族帽.藏靴是藏族服饰的重要特征之一藏靴主要的种类有楚郎,果子巷,牛鼻子藏靴,青海藏靴佩饰是构成西藏服饰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头饰,胸饰,腰饰等。在藏族,男女老少都喜爱装饰自己。在这个佛教盛行的地域,首饰品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装饰,已经成为藏族人生活中的一部分。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节日中还是去朝拜,人们都会“浑身披挂”各种装饰品.巴廓❤藏族女子多爱在颈项上佩戴各色饰物,有用式样不同的古海贝化石串成的项链(名为“丝”),也有用彩珠、海贝化石、绿松石等混串而成的项链,还有各式骨制、珠宝、蜡珠等长短不一的饰品。在这些项链中间常常悬挂着一个制作精美的金属小盒,叫作“嘎乌”。嘎乌的形状不一,一般为银质或铜质,盒面上镶嵌有玛瑙、松石,雕刻有多种花纹图案。嘎乌的里面装有佛像或活佛、喇嘛的神物以及护身符等。嘎乌是由佛盒演变而来,现已成为藏族女子必不可少的重要饰物,认为佩戴上它可以护身。镶宝石嘎乌学纪,俗称“奶钩”,也有的叫作“肖桑”,是藏北青海牧区女子喜爱的佩饰。它原为藏族牧区女子挤奶桶的钩子,后来逐渐转变为实用和装饰双重作用的饰品。学纪形状如小铁锚,长约1尺左右,多为银质,上面镶有松石、玛瑙并雕有各种图案。藏族牧区女子无论居家或外出都喜欢随身佩戴,将其系于腰间,垂挂在左腹前。由于它的作用日趋偏于装饰,制作亦愈加精美。珠佛也是藏族不离手的宗教饰物。佛珠有一百零八颗,用线绳穿连起来,既可以戴在颈上,也可以挽于手腕。在普遍信仰藏传佛教的广大藏族农牧民中,无论男女老幼,大都身佩或为佛像、或为经文、或为“舍利丸”的“护身符”,并装入精致的佛盒或珍贵的呢革包中,佩于腰间或系于颈上,以求随时得到佛的护佑,避免灾祸。它同时也成为一种颇具藏族特色的装饰品。巴珠是很有代表性的饰物,这是一种三角形或弓形的头饰,过去贵族用珍珠或宝石,普通人用珊瑚。姑娘第一次戴巴珠,要举行很严肃的礼仪,因为这意味着成年,从此就可以谈婚论嫁了。辫套为妇女后背辫梢相连的装饰,农牧区辫套各式各样,农区所用辫套呈长方形,宽十二三公分,长自后脊背及辫梢。两侧相仿的“佳仑”和相夹其间的“扎序”组成,“佳仑”为一对,用彩线刺绣分隔成几个框,佩以许多的珊瑚串,其间镶嵌绿松石或其它宝石,“扎序”上同样用彩线绣成框,框内佩带八九个草帽形、直径10公分左右的银盾做装饰,向下至膝窝外续以红穗交绺。牧区妇女的辫套有大小两种样式,大辫套形长方,中央布有形如碗状的大银盾6个,周围分别排列有23个小碗状银盾,辫套下方续以红穗。小辫套呈正方形,上镶以各种珍贵的玛瑙、珊瑚、绿松石等为饰,下方也续红穗。藏族项饰有很多种,安多藏区的项饰很注重珊瑚的大小、色泽及形状。配戴的项链多为中间的珊瑚较大,继而则渐渐细小,珊瑚间穿插有鲜艳的绿松石、天珠或着金银。根据自己的家庭条件,项链的珊瑚大小和镶嵌的宝石等都有所不同。农区和牧区有各自不同的审美情趣。农区妇女追求协调,搭配得当,而牧区妇女则追求隆重和华丽。背饰是藏族妇女们的专用品,一般是与头饰相连,在缝叠而成的条形红色皮底、缎底或者黑金丝绒底上从头到腰依次排列琥珀、珊瑚、银泡饰、银元、藏币等作为装饰。这些装饰的风格大同小异,但也有专门以细小的珊瑚珠层层串连为整片大的装饰图案的背饰。在黑色的发辫上鲜明突出,衬托出了高原女性坚韧中柔媚娟丽、婀娜多姿的线条美。这些装饰跟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的地区形成不同的规范。花纹图案主要有八宝、百结、花卉、动物、云纹、回纹等。图案装饰性极强,而且巧妙地组合成相互交织、互相搭配的谐调组合。藏族耳饰分为耳环、耳钉、耳坠三大类。古代男女均戴耳环,但男子一般只戴左耳。耳环的材质一般为金、银、铜和各类宝石。耳环的环形较大,有在耳环上镶嵌珠宝的,有将耳环拧成麻花形状的。耳钉主要以花瓣形状为主,中间也可以镶嵌珠宝。耳坠主要是坠以玛瑙、绿松石或珊瑚,有将其镶嵌在金属基座上的,也有单独串线带宝石的。耳坠较为沉重,所以男子大耳坠上一般有一根绳线挂在耳顶以减轻耳孔上耳坠的拉力。作为告身信号,古代吐蕃官员均戴金刚撅状的耳坠。除了头饰和项饰,藏族服饰另一大特点是腰间的装饰:缀挂火镰、小刀、鼻烟壶、银元、奶桶钩、针线盒等装饰品。藏族的腰饰大部分来自生产劳动工具,这是由游牧文化的特性所决定.如:洛龙,最早是为了凭借挂在腰上的奶桶钩来减缓手臂提桶的负荷,谐调力量.后来渐渐成为装饰品.针线盒最早是为了装针线.火镰最早是引火用具.还有小腰刀是食肉用具等等.都是从实用性到审美性的转变。塔尔寺的喇嘛背鼓的喇嘛主人接待客人时,无论是行走还是言谈,总是让客人或长者为先,并使用敬语,如在名字后面加个“啦”字,以示尊敬和亲切,忌讳直呼其名;迎送客人,要躬腰曲膝,面带笑容、室内就座,要盘腿端坐,不能双腿伸直,脚底朝人,不能东张西望;敬茶,酒,烟时,要双手奉上,手指不能放进碗口;接受礼品,要双手去接;赠送礼品,要躬腰双手高举过头。客人进门时绝对不要踩踏门坎!!这是藏族为数不多的忌讳之一;基本礼貌:吃饭时要食不满口,咬不出声,喝不出响;藏族人绝对禁吃驴,马肉和狗肉,有些地区也不吃鱼肉;接受敬酒时,客人须先用无名指蘸一点酒弹向空中,连续三次,以示祭天,地和祖先,接着轻轻呷一口,主人会及时添满,再喝一口再添满,连喝三口,至第四口时,必须一饮而尽;喝酥油茶时,主人倒茶,客人要待主人双手捧到面前时,才能接过来喝;其他礼节禁忌在别人后背吐唾沫,拍手掌;行路遇到寺院,玛尼堆,佛塔等宗教设施,必须从左往右绕行;不得跨越法器,火盆;经筒,经轮不得逆转;忌讳别人用手触摸头顶;忌讳触摸藏服。藏族礼仪1、献哈达:献哈达是藏族最普遍的一种礼节。婚丧嫁娶、民俗节庆、拜会尊长、拜佛,迎送宾客等等场合,通常都要献哈达。哈达是一种生丝制品,长短不一,献哈达是对人表示纯洁、诚心、忠诚的意思。自古以来,藏族认为白色象征纯洁、吉利,所以哈达一般是白色的。献“哈达”的动作因人而异,一般来说,要用双手捧哈达,高举与肩平,然后再平伸向前,弯腰给对方,这时,哈达正与头顶平,这表示对对方尊敬和最大的祝福--吉祥如意。对方以恭敬的姿态用双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