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三历史练习题第3分册第6单元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1一、选择题1、学习明清史后,有四位学生分别就下列主题作了演讲,你认为其中哪一位学生概括了这段历史的全过程A、帝国的彷徨B、中华的荣耀C、东方的曙光D、王朝的振兴2、“太祖……母陈氏,方娠,梦神授药一丸,置掌中有光,吞之,寤,口余香气。及产,红光满室。自是夜数有光起,邻里望见,惊以为火,辄奔救,至则无有。”对《明史》此段史料价值的评述较恰当的是A、客观真实,完全可信B、正史之言,真实可信C、小说家言,不足为信D、神异之说,不足为信3、公元1356年,朱元璋亲自带兵分三路攻占了元朝的江南重镇“集庆”,并更名“应天”。这个重镇是A、河南商丘B、江苏南京C、河南开封D、浙江杭州4、1367年10月,中原某地出现了一幅政治标语“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刚陈纪,救济斯民”。文中的“胡虏”是指A、匈奴人B、倭寇C、蒙古人D、女真人5、与明太祖朱元璋的早年经历最相似的开国之君是A、秦始皇B、汉高祖C、隋文帝D、宋太祖6、据说,中国人贴春联这一习俗始于明朝。明太祖朱元璋规定春联要用朱砂纸作底,用黑墨写字,并取名为“万年红”(红与朱义同)。朱元璋此举用意在于A、强调“朱”姓的尊贵和显赫B、营造红红火火的新年气氛C、企盼“朱”姓政权长治久安D、改革节日风俗,强化皇权7、著名历史学家柏扬曾说:在中国许多封建王朝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开国君主往往比较英明,但到了第二、第三代帝王时很容易出现危机,这就是所谓的“瓶颈危机”。下列王朝中没有出现“瓶颈危机”的是A.秦朝B.明朝C.隋朝D.清朝8、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宜令郡县皆立学,礼延师儒教授生徒,以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以革污染之习,此最急务,当速行之。”“复先王之旧”实质上是指A、延续元朝典章B、继承华夏传统C、复兴汉唐制度D、回归周朝典制9、服饰是—个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具体体现。图1到图3是明太祖命制并颁行全国的三种男子帽式,你中得到的确切信息是图1一统河山巾图2四方平定巾图3六合一统帽A、朱元璋关心民众生活B、朱元璋鼓励发展纺织业C、明朝极力加强专制皇权D、明朝百姓服饰都有统一规范10、《明太祖实录》载:“夫元氏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城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上述材料反映出明太祖朱元璋2违反祖制,来人呀,杖二十请皇上恢复设置丞相A、要清除权臣,加强皇权B、决心消除地方割据隐患C、挑起皇权与相权的冲突D、增设官员,协助其理政11、观察下面的连环漫画,它所反映的政治现象发生在A、北宋B、南宋C、明朝D、清朝12、“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明]黄佐《南雍志》)在朱元璋眼中“相之患”主要是A、贪污腐败B、离间君臣C、擅专威福D、祸害百姓13、“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对这一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奉天承运,皇位永继B、控制言论,维护统治C、严刑峻法,钳制思想D、废除丞相,确保皇权14、明初,中枢机构设置结束了1600多年的宰相制度。此后,“六部”的运行方式是A、直接向皇帝负责B、受命于殿阁大学士C、隶属于军巨大臣D、六部长官拥有相权15、某地洪水为患,消息上报朝廷后,皇帝一方面交待工部尽速抢修溃决的堤防,勿使水患继续扩大;另一方面责成户部尽速调度粮食,运往灾区,赈济灾民。幕僚根据皇帝之意,写成诏书,经皇帝确认无误后,直接送至工部、户部等单位执行。最有可能发生这种情况的朝代是A、汉朝B、唐朝C、元朝D、明朝16、据统计,在洪武十七年(1384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日8天时间内,内外诸司奏札多达1660件,共3391件事。平均每天要处理208件奏章、424件事。朱元璋即使“星存而出,日入而息”,也无法把事情全部处理好。导致朱元璋这么忙的主要原因是A、王朝初建,百废待兴B、罢除宰相,事必躬亲C、残元威胁,边患未除D、小农心态,任人唯亲17、据说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A、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B、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C、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D、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18、朱元璋曾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虽多贤相,然其中多小人,专权乱政。今罢丞相,……分理天下庶务。”(朱元璋《皇明祖训》)在当时,能为朱元璋“分理天下庶务”的是①六部②锦衣卫③殿阁大学士④内阁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9、明朝洪武十二年,朱元璋主持编纂、颁布了《大明律》,它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乱等为“十恶”重罪;专门增设“奸党”这一罪名;增设“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3员”等明律所特有的列罪条款。这些规定从本质上反映了A、明朝君主专制制度得到强化B、朱元璋痛恨大臣结为“奸党”C、明朝重治谋反罪D、君权与相权的关系得到了协调20、明成祖是明朝的第三个皇帝,在位时通过对制度调整和创新,使明朝逐渐走向了鼎盛。下列是其首创的是A、确立内阁制度B、首创厂卫制度C、发明朝贡制度D、废除丞相制度21、明朝初年,在中央机构的设置问题上曾经进行了自秦汉以来的一次颠覆性的改革,那就是废除了丞相一职。当时的“内阁”的运行方式是A、直接向皇帝负责B、受命于殿阁大学士C、隶属于军机大臣D、六部长官拥有相权22、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这一制度是指A、秦代的三公九卿B、唐代的三省制C、元代的中书省制D、明代的内阁制23、明朝内阁的工作流程是“皇帝授意——内阁票拟——皇帝(或太监代笔)批红——付诸实施”,对此分析错误的是A、内阁在皇帝授意下参与机务,批答奏章B、内阁具有一定的制约皇权的作用C、与英国内阁制在形式与本质上都有区别D、内阁与太监形成相互牵制的关系24、《明史》记载“居正为政……及史部左侍郎张四维入,恂恂若属史,不敢以僚自处。……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谓当剖棺戮死而姑免之”。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A、内阁权力源自于皇帝的旨意B、内阁成为制约皇权的中央机构C、皇权与内阁的矛盾不可调和D、内阁首辅演变为事实上的宰相25、明代大学士叶向高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从材料中看出明代的阁臣A、是位高权重的丞相B、完全替代朝廷六部的职能C、是明代祸乱的根源D、仅备皇帝亲理朝政时咨询26、洪武十七年(1384年),朱元璋特意铸了一块铁牌,悬挂在宫门上。铁牌上写着:“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但历史却上演了一幕讽刺剧:明朝却成为中国历史上宦官最有权势的时代,被后人耻之为“最大的太监帝国”。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明朝A、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B、继任皇帝不思进取C、北部的边患日益严重D、遭到西学思潮冲击27、“宁(远)锦(锦州)之溃,北边精锐几尽,而中州寇祸正张,上意亦欲以金币姑缓北兵,专力平寇。”((明末)李清《三垣笔记》)文中的“北兵”是指A、后金军队B、蒙古军队C、倭寇D、李自成起义军28、直接推翻明王朝的是A、努尔哈赤B、皇太极C、吴三桂D、李自成29、后金与清朝关系类似于A、蒙古与元朝B、北魏与北朝C、西汉与东汉D、西晋与东晋30、明朝李贽在《史纳评要》中指出:“史言魏征善谏,愚以为幸遇太宗耳。不然,使遇好谀之主,未必不转谏为谀也。”引文所想表达的深层次含义是A、封建社会魏征善谏现象具有偶然性B、专制君主的个人品质决定政治风气C、唐太宗与魏征是明君与忠臣的关系D、因遇到的是唐太宗,魏征才能进谏二、非选择题1、宰相制度从秦朝正式确立宰相开始,中国的宰相制度一直延续了1600年。4问题:(9分)(1)指出秦、唐、明三代宰相制度的演变过程。(6分)(2)指出中国古代宰相制度演变的特征及实质。(3分)2、三省六部制问题:(11分)(1)根据材料《朱子语类》,分别指出“三省”的具体职责。(3分)(2)根据材料《明太祖实录》,概括明太祖所述现象的“观点、依据”及之后的具体举措。(3分)(3)综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三省六部制度的认识。(5分)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朱子语类》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明太祖实录》ABC5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皇帝常服:……袍黄,盘领,窄袖,前后及两肩各织金盘龙一。……天顺二年,定官民衣服不得用蟒龙、飞鱼……并玄、黄、紫诸色。违例奏请蟒衣、飞鱼衣服者……治以重罪。”——摘自《明史·舆服志》材料二:“洪武二十六年定,凡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及颁诏、开读:进表、传制,俱用梁冠,赤罗衣,……凡亲祀郊庙、社稷,文武官分献陪祀,则服祭服。”——摘自《明史·舆服志》材料三:明代文武官员常服主要标识等差表品序文官武官带饰一仙鹤狮子玉二锦鸡狮子花犀三孔雀虎豹金银花四云雁虎豹素金五白鹤熊罴银狐花六鹭鸶彪素银七鸂鶒彪素银八黄鹂犀牛乌角九鹌鹑海马乌角——据赵连赏《明清官员的补服》依据上述材料,由表及里地概述明朝官服的信息。(7分)4、“中书省”制度材料一:尚书省。尚书令一人,正二品,掌典领百官,其属有六部尚书……中书省。中书一人,正二品,掌佐天子执大政,而统判省事,凡王言之制有七……皆宣署申覆,然后行焉。——引自《新唐书·百官制》材料二:中书省。中书令一人,典领百官,会决庶务。右丞相,左丞相各一员,银印,统百官,率百司,居令之次,令缺,则总领省,佐天子,理万机。——引自《元史·百官志》材料三: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引自《明史·职官志》请回答:(1)材料一与材料二中的中书省权限不同之处是:(2)材料一与材料二中职权相似机构是,理由是(3)材料一与材料三中的“六部”是指。6(4)简要说明“中书省”制度在三个朝代的变化及影响。5、明朝内阁材料一:洪武十五年(1382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殿,东阁诸大学士,又置文华殿大学士以辅导太子。秩皆正品。……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而已。——《明史》材料二:凡京奏,禁中称文书,必发阁臣票拟。阁票用本、纸、小帖、墨字,内照票拟,或皇上御笔,或宦官代书,具在文书上面用朱字。阁票如有未合上意,上加笔削或发下改票,阁臣随即封上,间有执正强争,也多曲折。——叶凤毛《内阁小识》问题:(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归纳明朝内阁的特点是什么?(2)从文明发展的角度来看,内阁对中国的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6、皇权轴心下的中国古代政治体制(11分)在中国历史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似乎是一个永恒的政治主题。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中枢权力体系及其相应的地方控制网络。材料一:汉哀帝说:“丞相者……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但明太祖朱元璋却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材料二: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短促)。”问题:(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请归纳出有关加强中央集权的焦点问题。(2分)(2)西周、秦、元三朝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3分)(3)从先秦到隋唐,历代中央政府是如何通过选官制度来支撑这个专制帝国大厦的?(4分)(4)根据你所学的知识,设想一下秦始皇、唐太宗、明太祖处理朝政时哪一位权力最大?为什么?(2分)77、皇权与相权(11分)材料一:汉制,皇帝为丞相起(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