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的心理弹性和积极发展:研究、行动与反思曾守锤博士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1)谁是流动儿童?(2)流动儿童是心理健康的高风险群体吗?(3)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风险因素有哪些?(4)如何理解心理弹性(和保护性因素)的概念?(5)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保护性因素有哪些?(6)对研究的反思(a):流动儿童心理弹性研究的贡献是什么?(b)什么是心理健康?(c)什么是积极发展?(7)如何促进流动儿童的心理弹性和积极发展:行动(全校行动vs.个案干预两则)。(8)对行动的反思:“环境中的人”的视角以及社会改革的行动策略。1谁是流动儿童?根据原国家教委和公安部1998年《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的界定,流动儿童指的是,“6至14周岁(或7至15周岁),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6岁以下的流动儿童是流动儿童吗?15岁以上的流动儿童是流动儿童吗?没有学习能力的流动儿童是流动儿童吗?我的定义: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学习或生活的儿童。根据《2006年世界儿童状况报告》,目前中国有1981万多名流动儿童()。流动儿童经历了种种逆境,如,制度的排斥,他人的偏见和歧视(晓岚的悲剧),父母的高压力状态,家庭的穷困,等等。晓岚一家来自安徽农村,父母在上海市某区做小生意,晓岚从1996年上幼儿园中班起就一直在该区Z校读书。由于身上有孤臭,晓岚在学校被一些调皮的同学喊“臭蛋”,却未被制止。同桌小强借口晓岚弄坏了他的铅笔,对晓岚进行长达一年多的高利盘剥。晓岚父母反映给老师,老师调查的结果竟然是:你的孩子自愿给的!小强还把晓岚的作业故意藏起来,偷看晓岚的日记,向同学宣读,并撕掉了日记中写到自己的部分。班主任对小强的行为不但没有加以制止,经常警告晓岚及其父母,如果晓岚不交作业,就要把她调到外地班去。“外地班”就是“民工子女班”。晓岚的爸爸说,Z校把一些非上海本地学生和外地学生分开设班。外地班不参加学校评比,带班老师也不参加评比,大家都知道外地班差,不愿意去。为了让女儿不受歧视,晓岚的爸爸情愿多出钱让女儿进到普通班级。可是,在普通班级里,晓岚仍受到了难以想象的歧视。2003年5月,晓岚因不堪同学的歧视和欺负,投河自尽。(文中人物为化名。《东方早报》,2003年9月17日第12版,转引自王映,2004)图1Bronfenbrenner的生态系统模型(出处:阿什福德,雷克劳尔,洛蒂,2005,p130)2流动儿童是心理健康的高风险群体吗?是。不管是小学阶段的流动儿童(王芳,吴晓丽,沈玉林等,2005),初中阶段的流动儿童(林芝,翁艳燕,2004;徐娟,郑远松,李凤香等,2005;王毅杰,史秋霞,2008;占友龙,阳植翠,彭瑛,2009),还是学龄前阶段的流动儿童(刘晓瑛,宋媛,陆艳红等,2006),也不管是简易学校里的流动儿童(胡进,2002;王芳,吴晓丽,沈玉林等,2005),还是公办学校里的流动儿童(刘正荣,2006;王丹阳,2008),其心理病理的流行率或得分均高于同龄的城市儿童(例外的观点:徐娟,郑远松,李凤香等,2005;邱达明,曹东云,杨慧文,2008)。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大致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人际情感失调。胡进(2002)参照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儿童孤独量表(和儿童自我意识量表)的内容编制了调查问卷,对一所简易小学(育英小学)的三年级和五年级的流动儿童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流动儿童在社交焦虑和孤独上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自我评价消极。心理行为问题的检出率高。人格或个性缺陷。如,徐娟,郑远松,李凤香等人(2005)采用16PF对广东省惠州市497例初级中学的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流动儿童的个性特点表现出处事多从现实条件出发,精明、世故,但又自卑和敏感,而且个性谨慎、消极、缺乏活泼开朗的特点。3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风险因素有哪些?表1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风险因素风险因素个体因素性别(男);年龄(大);普通话不流利;留守时间长;转学次数多;人格的情绪性和开放性(李晓巍,邹泓,金灿灿等,2008)环境因素教育安置方式(流动儿童学校);家长不愿意将孩子带在身边;消极的生活事件;受歧视感(方晓义,范兴华,刘杨,2008)当然,我们还可以去分析,面临一个,两个,三个、四个风险因素的流动儿童,其流行率的变化。表2流动儿童心理病理的流行率研究者(年份)流动儿童的学校流行率学前小学初中王芳,吴晓丽,沈玉林等(2005)√(3-6)男:28.8%;女:21.50%刘晓瑛,宋媛,陆艳红等(2006)√(4-5岁)男:24.59%;女:33.61%李晓巍,邹泓,金灿灿等(2008)√(5,6)√(初一、初二)内化:31.0%;外化:20.1%曾守锤(2010)√(1-5)√(初一-初三)总检出率:18%4如何理解心理弹性(和保护性因素)的概念?Masten,Best&Garmezy1990年定义了三类心理弹性概念(Nettles,Pleck,1994,p157):第一类心理弹性指的是“克服逆境”,它与公众对心理弹性的理解一致,认为心理弹性是个人内部的一种具体的个人力量;第二类心理弹性指的是,面对急性或慢性生活压力(如父母离婚、家庭经济困难),个体并未受到消极的影响,而是成功地应付了这些压力;第三类心理弹性指的是经历创伤后的恢复,即创伤没能将个体打倒。时间和事件临界线心理健康水平Rutter1987年也提出了一个心理弹性的概念(Nettles,Pleck,1994,p157):心理弹性即是与风险因素产生交互作用的因素或保护性过程。对健康的影响低高低高低社会支持高社会支持压力强度(a)缓冲器模型低高低高低社会支持高社会支持压力强度(b)主效应模型图3社会支持保护作用的两种不同模式5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保护性因素有哪些?表3流动儿童心理适应的风险因素和保护性因素风险因素保护性因素个体因素性别(男);年龄(大);普通话不流利;留守时间长;转学次数多;人格的情绪性和开放性(李晓巍,邹泓,金灿灿等,2008)自尊水平高;积极的应对方式(方晓义,范兴华,刘杨,2008)环境因素教育安置方式(流动儿童学校);家长不愿意将孩子带在身边;消极的生活事件;受歧视感(方晓义,范兴华,刘杨,2008)社会支持水平高弹性研究中有一个方法假设,保护性因素与危险因素是同一个连续体的两端。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有些儿童自尊水平比较高,比较自信,但是这种自信是建立在排他的一元价值观的基础上,这样的价值观和这样的自信满满,从长远来说,可能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风险因素。这种价值观的形成可能与教育和教师有关。晓岚一家来自安徽农村,父母在上海市某区做小生意,晓岚从1996年上幼儿园中班起就一直在该区Z校读书。由于身上有孤臭,晓岚在学校被一些调皮的同学喊“臭蛋”,却未被制止。同桌小强借口晓岚弄坏了他的铅笔,对晓岚进行长达一年多的高利盘剥。晓岚父母反映给老师,老师调查的结果竟然是:你的孩子自愿给的!小强还把晓岚的作业故意藏起来,偷看晓岚的日记,向同学宣读,并撕掉了日记中写到自己的部分。班主任对小强的行为不但没有加以制止,经常警告晓岚及其父母,如果晓岚不交作业,就要把她调到外地班去。“外地班”就是“民工子女班”。晓岚的爸爸说,Z校把一些非上海本地学生和外地学生分开设班。外地班不参加学校评比,带班老师也不参加评比,大家都知道外地班差,不愿意去。为了让女儿不受歧视,晓岚的爸爸情愿多出钱让女儿进到普通班级。可是,在普通班级里,晓岚仍受到了难以想象的歧视。2003年5月,晓岚因不堪同学的歧视和欺负,投河自尽。(文中人物为化名。《东方早报》,2003年9月17日第12版,转引自王映,2004)压力(社会文化适应压力、生活事件、受歧视等)中介变量(本研究未涉及)心理病理(心理障碍或心理症状)内化问题外化问题调节变量(社会支持、自尊、应对方式等)图4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预测模型6对研究的反思6.1流动儿童心理弹性研究的贡献是什么?在流动儿童群体的研究和实践中的贡献;在心理弹性领域中的贡献(???)。表4儿童的心理弹性变量(保护性因素)(曾守锤,李其维,2003)儿童的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家庭以外的因素平均的智力水平、婴儿期气质良好、社会技能高、年龄(小)、性别(青少年期前为女,青少年期为男)、移情(feelingsofempathy)、内控制点、有吸引力、计划能力、对弹性的自我界定、对经历的认知-情感加工父母关系和谐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热心、支持性的父母良好的教养方式亲-子关系良好社会支持网络(亲戚、社会团体、国家的物质和情感支持、代为照顾儿童的人数)成功的学校经验所以,我们应该思考,我们的贡献在哪里?或许,在流动儿童的现实生活中,还有比我们这个表格中更重要的保护性因素有待我们去发现呢!!!是文化?价值观?对某些事情的看法?因此,日后的研究应该从流动儿童的生活世界中寻找有意义的变量,来解释流动儿童的心理弹性现象。在此基础上,实现新知识的生产。6.2什么是心理健康?6.2.1没有心理疾病=心理功能良好?(1)“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与“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之间缺乏清晰的界限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健康??不健康存在心理健康问题(2)没有心理疾病≠心理功能良好积极情绪消极情绪情绪消极情绪积极情绪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十大标准():一是要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的应付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二是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不挑剔。三是善于休息,睡眠良好。四是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五是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六是体重得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臀位置协调。七是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皱发炎。八是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九是头发有光泽,无头屑。十是肌肉丰满,皮肤富有弹性。6.2.2某些方面的心理功能良好=“全人”的心理功能良好?6.3什么是积极发展?主动、投入、能干的个体与具有接纳性、支持性、培养性的环境相融合,就构成了积极的青年发展(PeterL.Benson,PeterC.Scales,StephenF.Hamilton,和ArturoSesmaJr.积极的青年发展:理论、研究与应用.2006)。这些和谐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尤其当这种和谐得以持续时——在个人和社会层面上都能看到。在积极青年发展理论中用于描述这些效果的常用词汇是6C,即competence(才能)、confidence(信心)、connection(人际关系)、character(性格)、caring(关心)或compassion(同情)和contribution(贡献)。那么,儿童(流动儿童)的积极发展是什么呢?7如何促进流动儿童的心理弹性和积极发展:行动7.1全校行动(干预环境)需求评估:量化研究+质性调查的结论是:流动儿童的父母的教养方式存在一定的不足,且与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关联。定位:环境干预的;预防的;积极发展取向的(回想积极青年发展的定义:主动、投入、能干的个体与具有接纳性、支持性、培养性的环境相融合,就构成了积极的青年发展)。措施:印发《家庭教育小报》,组织读报征文活动;定期举办家长讲座,为流动儿童的家长答疑解惑;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召开家长和学生共同参加的主题班会;加强家校联系,建立完善家校联系制度(强化班主任的责任和社会支持功能))结果:?7.2个案干预两则:独居的阿飞(爱和积极的家庭关系)和不爱学习的苗苗案例一:阿飞案情:阿飞工作天在学校附近的一个小屋中独居,只有到周末才到某郊区Z镇与父母和妹妹团聚。阿飞自述“没人说话”,“孤独”;阿飞认为父母不爱自己,只爱妹妹;阿飞与父母沟通交流少并对此感到很有压力,认为是由于自己不善言谈,所以与父母无话可说。(1)阿飞之所以独居,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