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工业发展规划发布时间:2009-10-09为加快海口市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十一五”期间“三个翻番、两个突破”的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据中共中央、中共海南省委和中共海口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精神,结合《海口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制定本《海口市“十一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一、“十五”工业发展回顾(一)“十五”工业发展成绩海口工业经过“十五”期间的调整发展和结构优化,初步建立了以汽车制造、制药、食品饮料、金属制品、化工化纤、电气设备、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为主的工业行业结构体系,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实力,工业经济逐步进入了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1.工业总量大幅增长。截止2005年,全市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62亿元,是2000年的1.94倍,占全省的38.4%;完成工业总产值262亿元,是2000年的2.26倍,占全省的49.7%;年产值超亿元工业企业达到48家,比2000年增加28家。全市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已发展到221家(其中大型企业1家,中型企业28家),比2000年增加61家,其从业人员达41591人,资产总额达253亿元。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成倍增长。汽车7.3万辆,是2000年的24倍;变压器418万千伏安,是2000年的3倍;啤酒12万吨,是2000年的2.8倍;化学纤维5.5万吨,是2000年产量的1.6倍;配混合饲料58万吨,是2000年的2倍;中成药3208吨,是2000年的6.2倍;化学药19亿支(粒片瓶),是2000年的2.2倍;饮料酒14.6万吨,是2000年的13倍。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值超亿元的企业由2000年的20家上升到2005年的48家,其总产值所占比重由2000年的60%提高到2005年的80%,工业经济进一步向规模化发展。规模以上轻重工业的比例由2000年的74:26变为2005年的43:57,重工业比例明显提高,重工业发展占据主导地位。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特征的股份制企业、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所占比重从2000年的86%提高到2005年的90.7%,所有制构成更趋向市场化。3.支柱行业发展迅猛。汽车制造业异军突起,2005年总产值达89.9亿元,与2000年相比,年均增长91.3%;占全市工业比重由2000年不足4%猛增至36.6%。食品饮料、农副产品加工业焕发新的活力,2005年总产值49.5亿元,与2000年相比,年均增长11.3%。生物制药成为我市新兴发展行业,2005年总产值26.3亿元,年均增长14.8%。电气设备及金属制品业高速度增长,2005年总产值22.5亿元,与2000年相比,年均增长13.2%。化纤纺织行业在经历了2002、2003年的低潮后,出现了有力的反弹,2005年总产值20.3亿元,与2000年相比,年均增长10.5%。4.科技水平进步迅速。从产业的技术密集程度来看,在汽车制造业的带动下,我市工业中高以上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接近60%,这些产业主要有汽车制造业、通信设备制造业、化学和生物制药、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从产品质量管理来看,获得各种质量认证管理体系已经成为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市工业规模较大的企业基本上通过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大型食品饮料企业积极参与HACCP食品安全体系认证,医药企业的GMP认证作为制药企业的强制性标准已在我市制药工业企业中全面执行。在实施名牌战略方面,产品知名度有了明显提高,我市工业目前有3个中国名牌产品(即椰树牌椰子汁、椰树牌矿泉水、JST干式变压器),获得国家驰名商标的企业有5家(即先声药业的“再林”、椰树集团的“椰树”、养生堂公司的“养生堂”、新大洲公司的“新大洲”、亚洲制药的“快克”)。此外,海南汽车集团的福美来轿车、椰岛公司的鹿龟酒等名牌产品以及制药行业的南药品牌在国内市场享有很高的声誉。5.带动作用日趋明显。“十五”期间,工业经济对全市地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达24.2%,对全市财政收入增长贡献率达44.3%,有力地带动我市经济社会的增长。6.环境质量保持良好。“十五”期间,我市大力推广清洁能源,一批使用重油的大中型企业改用天然气作为燃料,清洁生产得到进一步推广。通过加大环境管理力度,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工业污染源达标率为100%,工业企业固体物和危险废物综合利用率为100%。而且工业企业的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水耗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海口工业开始走出一条增产不增污的绿色产业发展道路。(二)存在的问题1.工业化水平低,产业集群不易形成。2005年海口市工业化水平仅达20.6%,远低于全国46%的平均水平。与全国各省会城市和中心城市相比,海口工业不论是从经济总量,还是从工业化水平来比,都还处于较为落后的地位。由于工业总量小,产业所需的上、下游产品难以达到形成产业的规模,不利于产业链的上下延伸,产业集群的形成仍需要时间积累。2.自主研发能力不强,产业综合竞争力偏弱。我市工业企业自主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不强的状况较为普遍,拥有研发机构和技术创新中心的企业寥寥可数,新产品开发进度缓慢,产业综合竞争能力偏弱。3.出岛交通互动不足,制约工业经济的发展。我市属于海岛型城市,工业原材料、产品市场“两头在外”,生产地和消费地分离,导致货物运输距离远、成本高、时间长。而且现有港口设施陈旧,泊位较少,货物吞吐能力不足,航班周期长,不利于我市工业的发展,工业发展与港口建设步伐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尚未形成。4.工业用地储备不足,影响工业发展后劲。目前,全市除桂林洋、狮子岭开发区及最近批准的药谷二期有一些较大面积的工业用地外,其他开发区的工业用地面积偏小且零散,不利于大项目的进驻。5.投资环境不够完善,工业招商吸引力下降。从硬环境来看,我市工业园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十分完善,尤其是污水管网建设及污水处理能力的不足更为明显。从软环境来看,现行管理体制的不顺畅,行政服务质量和效率的不尽人意,加上全国各地政策放开,特区优惠政策相对优势减弱,特别是取消地产地销政策后,优惠政策的弱化造成招商吸引力下降。6.企业融资困难,发展缺乏资金支持。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不足,企业流动资金融资困难,是我市工业发展长期面临的问题。二、“十一五”工业发展前景与目标(一)机遇和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加速,国际资本看好中国,区域经济合作逐步加强,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步伐加快。中国—东盟“10+1”自由贸易区将正式启动,为我市吸引外资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我国经济进入重要的转型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新一轮消费结构升级拉动产业结构的扩张和升级,国内需求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环北部湾、泛珠江三角洲等区域经济合作进程加快,为我市工业未来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南海油田气田的开发及石油化工等大项目的上马,给我市经济增长带来新的动力,也为我市发展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但面临的挑战同样是严峻的。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必然造成能源、原材料资源需求的迅速扩张,能源、资源供给矛盾更为突出,国际上各种贸易保护壁垒屡有发生。国内资源和生态环境制约压力加大,生产要素加速向国内发达地区和优势区域聚集,区域、城市之间竞争更加激烈,我国经济尚未进入一种谐调、稳定的发展状态。省内的西部重化工业走廊正逐步形成,全省的工业发展重心将向西部转移,我市工业面临的竞争压力增大,工业经济发展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二)发展思路和目标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落实“五个统筹”,贯彻“六个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第一要务,解放思想,求真务实,以扩大工业总量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进步为动力,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促进全市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快速、健康发展为目的,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提高我市的工业化水平。2.基本原则坚持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工业发展一切以全面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依归。发展工业要有大局观,工业发展要站在全省乃至全国工业发展的战略高度进行。强调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统一,工业发展还要考虑反哺农业,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升级,使我市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地发展。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即我市工业经济属岛屿型经济,其发展受诸多客观条件的制约,必须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三不”原则。为了确保将我市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目标的实现,坚持“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是我市为发展工业经济上马建设项目应坚持的最后底线,是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目标的基本要求。坚持集约化发展。要体现资源充分利用,效益充分发挥,严格控制环境污染,我市工业发展必须向产业类型相对集中的工业园区聚集。3.总体目标坚持“发展具有特色和比较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适度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工业发展方针,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全面提高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实施“质量兴市”工程,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推进资源节约,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工业化进程。重点加快发展现代制造业,培育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壮大机械工业、制药工业、化工化纤纺织业、食品饮料、农副产品加工等五大支柱产业,培育电子信息、精细化工、旅游工业、生态环保等潜在优势产业,加快我市工业园区的建设,把我市建成全省新型工业基地。“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实现“两个倍增”:到2010年,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比2005年增加一倍,分别达到125亿元和53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3.6%。工业园区建设:建成海马汽车工业园、以海口药谷为重点的高新技术开发区、飞地工业园区,启动港口保税物流园区、出口加工区的建设。能耗及环保指标:全市工业万元GDP能耗比“十五”末降低12%,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5%以上,工业废水废气排放100%达标。三、重点发展产业从产业发展方向上看,立足于本地资源和现有的工业基础,发挥海口的比较优势,壮大传统优势产业,扶持新兴支柱产业,促进我市工业产业的结构调整,培育更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掌握核心技术并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群。(一)机械工业重点发展以海南汽车集团公司为龙头,其他中小型汽车配件制造企业为辅的汽车工业,加强与国内外公司的技术合作,提高汽车整车开发能力,提高汽车配件技术研发能力,提高企业和产品的综合竞争力。积极推进海汽二期项目及海马工业园14个配套企业的建设,力争整车产量达到15万辆。大力发展以金盘电气公司和威特电气公司为代表的电器机械制造业,加快开发新产品,向系统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进一步扩大品牌优势和市场份额,争取达到年产800万千伏安变压器。以海宇锡板公司和椰树制罐公司为代表的金属制品业,围绕着传统优势产业食品饮料业的发展,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产品竞争力。争取年产镀锡薄板20万吨、制罐8万吨。整个机械工业产值将达到220亿元,占全市工业比重达40%以上。(二)制药工业加快“药谷”园区建设步伐,是实现我市“十一五”规划提出建成国家海岛生物产业基地重要一环,也是我市工业未来发展的重点。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强协调服务力度,使“药谷”一期项目尽早投产达产,启动二期工程,精心筛选入园项目,为制药工业的腾飞奠定基础。大力发展以海灵、康力元、玩特等企业为代表的化学药品,积极发展以中和、恩威、海药等企业为代表的中药和生物药品,加快发展与行业发展配套的药品包装业。积极促进盛科生命科学研究院、海南天然药物研究院和VTI生物研究院建立与美国、德国同步的世界先进水平的研究机构及开发实验室,为外籍专家、研究人员来琼从事高端生物技术研发工作提供实验平台,实现国内生物医学技术研究与国际一流生物医学技术的对接。积极引进新药特别是一、二类新药,努力提高药品自主研发能力,开发以海南独有的南药资源为主要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