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自学考试大纲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兼顾历史的关于中国国别文化的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的课程。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有关中国文化基本的理论观点、历史传承以及相关的基础知识,包括有关文化的一般概念、中国文化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和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等问题。介绍有关中国文化的分科知识:各类文化的内涵,行为和思想的模式,主要事件、人物中反映出的思想观念,以及从中归纳出的特点与传统等。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习者能够:1.了解、理解、掌握与熟练掌握中国文化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2.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和知识去认知中国传统文化。3.能运用所学与域外文化进行比较,正确认识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位置,并对当代文化建设有合乎实际的理解。提升学习者文化自觉意识。本课程包括八个部分,其中文化概念、文化历史、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是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考核目标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识记、领会、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四个能力层次递进考核。识记:对大纲中有关文明、文化概念,文化地理、生活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语言文化与文化交流等各方面的基本概念,包括名称和知识的含义,能有清晰、准确的认识,并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如对文化遗产、狭义文化、民俗、宗法、仁爱、禅宗等概念的识记等。领会:对大纲中有关中国文化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有正确理解,并清楚这些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做出正确的表述与解释,如文化生成的土壤、宗法社会对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影响;对传统中国人的信仰与道德观之间的文化逻辑关系的理解;对中国文化结构的理解等。简单应用:能够在领会的基础上,对有关知识点的内容进行辨别、解释或举例说明;能运用文化分析的基本方法,对历史文化现象进行分析,如对地域文化特点的分析,中国文化的阶段性特征与王朝政治关系的分析等。综合应用:在对一些重要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和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综合相关的知识点,分析和解决比较复杂的历史文化现象与现代文化建设中的新问题等。如我们如何看待当代传统文化复兴与传承的问题,如何看待现代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问题等。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绪论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绪论的学习,了解有关文化的命名由来,把握广义的和狭义的文化定义。正确理解和使用文化产品、文化内涵、文化现象、文化事象、文化观念、文化思潮、民族文化和国别文化、文化遗产等有关文化的基本概念。正确树立对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基本态度。认识文化发展的特点和中国文化的准确含义。了解本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与基本内容,并将绪论所学习的概念,贯穿于整个课程的各章节。二、课程内容1.“文化”的界定“文化”名称的来源。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定义。各种与文化相关的概念--文化产品、文化内涵、文化现象、文化事象、文化观念、文化思潮、文化政策的正名。2.民族文化、国别文化与两个文化层面民族文化和国别文化的定义,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两个文化层面--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3.文化的历史发展与文化传统文化发展的时代性及其历史阶段。传统文化及文化传统。对待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正确态度。4.文化遗产及其保护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及内涵。世界遗产名录与保护。5.“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和基本内容同题目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一)“文化”的界定识记:(1)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的定义。(2)文化产品、文化内涵、文化现象、文化事象、文化观念、文化思潮、文化政策的定义。领会:(1)文化产品与文化观念的辨析。(2)文化现象与文化事象概念的辨析。综合应用:应用上述概念辨析具体的事物是属于文化现象还是文化事象。(二)民族文化、国别文化与两个文化层面识记:(1)民族文化的定义。(2)国别文化的定义。领会:(1)中国文化的性质。(2)两个文化层面--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三)文化的历史发展与文化传统识记:(1)传统文化的定义。(2)文化传统的定义。领会:(1)文化发展的时代性及其历史阶段。(2)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辨析。综合应用:当前对待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错误态度的分析。(四)“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和基本内容识记:中国文化的四个类别。领会:(1)“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中国文化史的区别。(2)“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人类文化学的区别。综合应用:学习“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应当达到的目的。怎样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强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个人修养的意识。四、本章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掌握“文化”的概念,以及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本章难点:辨析“文化现象”与“文化事象”。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一、学习目的和要求理解中国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发展所起的作用,及中国文化的统一性和地域广大带来的多样性。了解中国古代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方面取得的成就及经验教训。二、课程内容1.中国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条件1.1中国地理简要概况中国地形地势情况。复杂的人口分布。关中地区的地理条件。河套地区的要冲地位。山西居“天下形式”。华北地区是中华文化的又一摇篮。中国地理的整体特征及对中国文化走向统一发展的影响。数千年气候的变迁。1.2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诸多影响地域广大与中国文明发展道路的影响。广大地域与对天下统一的追求。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广阔的地理舞台与中国文化的悠久。2.区域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多样分布2.1大地域与地域文化形成的因素众多地理条件相对独立的区域,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2.2历代一些重要区域文化概说先秦时期地域文化的发展。秦汉时期各地域文化。隋唐时期南方地域文化的改观。宋元明清以后东南沿海地域文化的发展。2.3地域文化对统一文化的作用正统文化的主导作用。地域文化对正统文化的作用。地域文化相互交流的意义。特定地域对于文化的保存作用。3.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文化得失3.1古代保护自然方面的作为《孟子》中的“以时”观念。历代各种起到环境保护功效的措施。明初的植树活动。3.2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成就开垦土地。兴修水利。开凿运河。3.3古代利用自然的一些失误过度开垦土地、采伐林木引起的水土流失问题。黄河、淮河由利河变害河的问题。长江中下游水土流失问题。三、考核知识点与考试要求(一)中国地理特征与气候特征识记:(1)中国地势和地形特点。(2)气候变化大势。领会:(1)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2)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位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简单应用:地理条件与气候条件对文化系统造成的影响。综合应用:地理与中国文明道路的关系。(二)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识记:(1)草原人群的历史变化。(2)大一统观念。领会:(1)广阔地域的人群众多。(2)“天下”观念。(3)地缘特征与文化命运;地理的历史舞台与文化的悠久。简单应用:地域文化与统一文化的关系。综合应用:中国现代地理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三)大地域与地域文化的形成识记:(1)中国自然区域的现代地理学划分。(2)古代的“九州”。领会:形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简单应用:西部开发与文化建设。综合应用:构成区域文化的因素。(四)古代区域文化概况识记:(1)先秦时期几个重要的文化区域。(2)秦汉时期农业与农牧交错区的大致界线。领会:唐初南方文化状况的改观。简单应用:典范人物的作用。综合应用:区域文化的变迁。(五)地域文化的作用识记:(1)儒家的地域分化。(2)近代南方的开风气。领会:稻作农业的起源原因。简单应用:地域文化几方面的作用。综合应用:历史上一些地域文化所起的作用。(六)古代保护利用自然的得失识记:(1)古代起到保护环境作用的措施。(2)古代利用自然的成就。领会:黄河、淮河有利变害的原因。简单应用:黄河八百年安流的原因。综合应用:谈谈环境保护对文化发展的重要影响。四、本章重点与难点(1)中国地理环境与文化基本特色的形成;(2)对古代环境保护措施的评价。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一、学习目的和要求了解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发展脉络,掌握一些重要的文化现象,对古代中国文化形成比较系统的认识。二、课程内容1.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1.1中国文化的多元发生新石器时代的文明成就。多元文化的发生。传说时代的文化线索。1.2夏商周三代文化的各自特征尚忠的夏代文化。商代文化的宗教特征。周代,统一文化历程的开始。1.3春秋战国时文化观念的原创春秋战国的历史大势。百家争鸣。儒、道、法、墨、名、阴阳各派的主要思想。2.秦汉:统一王朝政治下的文化演变2.1边疆的开拓与文明的同步发展经略南方。对匈奴的战争。开通西域。边地民族的内附与文明的同化。2.2王朝政治的新格局郡县制的确立。中央集权制。官员选拔的文化标准。2.3重农主义的基本国策小农的黄金时代。重农抑末的内涵及影响。2.4两汉经学的历史文化功能汉武帝的独尊儒术。经学与王莽新政。士阶层的养成。3.魏晋南北朝:中国文化在曲折中的前进3.1西晋灭亡引起的变动西晋灭亡的文化缘由。永嘉之乱引起的历史变动。南朝士大夫的文化作为。3.2开发江南永嘉之乱以前对江南的开发。南北朝江南的开发及经济的发展。3.3佛教的传播佛教在南北朝时期的发展阶段。南朝佛教与北朝佛教的不同。3.4民族大融合南方的民族融合。孝文帝改革。北方民族融合的道路。4.隋唐两宋:中国文化的鼎盛时代4.1开放的立国精神及唐对宋的决定影响隋唐政治制度概况。北方文化背景与唐朝的立国。唐代边疆政策对北宋的决定性影响。4.2唐宋间社会文化的变革两税法实施的关键作用。唐宋之际社会的变革及经济文化的高涨。社会经济的高涨与文化的更新。4.3民族传统复归下士大夫的文化振作。安史之乱的影响。唐中期的古文、诗歌运动。北宋士大夫与王安石变法。两宋的理学。5.元明清:中国文化的衰变期5.1元朝统一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元朝统一及民族的融合。世界性的文化交流。元朝政治在经济上的负面作用。5.2东西方的相遇与明清两代的立国精神东西方的相遇。明清两朝的立国观念。重农主义下的政治与经济。5.3元明清三朝的文化政策与知识阶层的文化活动元朝的文人。明朝文人的正统与非正统。清朝文化高压下的学术状况。三、考试知识点与考核要求(一)中国文化的多元发生识记:(1)新石器时代。(2)三大文化成就。(3)三皇五帝。领会:“绝地天通”。简单应用:传说时代的文化线索。综合应用:农业文明发达与族群凝聚的关系。(二)夏商周时代的文化历程识记:(1)敬授民时。(2)夏商周的年代。领会:夏、商文化特点。简单应用:农耕文化方向的选择。综合应用:分封制的历史作用。(三)春秋时代的文化创造识记:重要几家的代表人物。领会:各家思想特征。简单应用:百家争鸣的特点。综合应用:孔孟思想的内容与联系。(四)秦汉时期的开边拓土识记:(1)汉武帝时打击匈奴的几次战争。(2)西域。(3)丝绸之路。领会:经略南方的情况。简单应用:打击匈奴的后果。综合应用:民族内附的情况。(五)新王朝政治格局下的政治与文化识记:(1)文景之治。(2)独尊儒术。(3)察举制。领会:(1)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2)官员选拔的文化标准。(3)士大夫阶层的养成。简单应用:汉武帝中央集权措施。综合应用:经学的作用及变化。(六)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发展识记:(1)永嘉之乱。(2)十六国。(3)玄学。(4)《神灭论》。领会:(1)般若学和涅槃学。(2)开发江南的过程。(3)南北民族融合。(4)佛教的传播及南北特点。简单应用:西晋灭亡的文化原因及后果。综合应用:南朝士族政治及士族文化。(七)唐朝开放精神及其影响识记:(1)三省六部制。(2)科举制。领会:唐朝的北方文化背景及其作用。简单应用:在民族关系上开放精神的体现及给北宋带来的影响。综合应用:崇尚诗文的原因。(八)唐宋间的社会文化变革识记:(1)中唐时期。(2)古文运动。(3)新乐府运动。(4)理学。(5)王安石变法。领会:(1)两税法的作用。(2)南方经济的高涨。(3)市井文化的兴起。(4)新党旧党的分歧。简单应用:中唐两税法的作用。综合应用:士大夫的文化作为。(九)元朝时期政治文化及民族融合识记:(1)色目人。(2)南人。(3)回族。(4)孟德高维诺。(5)八思巴。(6)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