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共产党北京市海淀区委员会(通知)京海发〔2011〕24号★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海淀区“十二五”时期中关村科学城功能区发展规划》的通知各街道工委、乡镇党委,各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区委区政府各部、委、办、局,各人民团体及企事业单位:经区委区政府研究决定,现将《海淀区“十二五”时期中关村科学城功能区发展规划》予以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2011年7月8日2海淀区“十二五”时期中关村科学城功能区发展规划以中关村大街、知春路和学院路为轴线辐射周边区域形成的中关村科学城汇集了以清华、北大为代表的27所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和中科院30余家研究所,航天五院、钢铁研究总院、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机械工业研究院和工信部电信研究院等近50家国家级科研机构,拥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5家(全北京48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0家(全北京37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2家(全北京88家),同时,还聚集了以大唐电信、微软为代表的一批大型高科技企业和近8000家中小型高科技企业,2009年实现高技术产业总收入超过3000亿元,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核心。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市政府关于加快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及其核心区的批复精神,充分释放并增强中关村科学城的创新活力,将中关村科学城建设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体制机制创新的前沿阵地、科技成果转化的辐射源和区域创新的先行示范区,依据《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北京市海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等文件,结合中关村西区业态调整要求,3特制订本规划。本规划实施期为2011年至2015年。中关村科学城也可称为“H”区,其含义为“高科技”、“海淀”与“核心”。规划范围为南至首都体育馆、北至农业大学、东至八达岭高速、西至中船重工产业园,以及沿中关村大街、知春路和学院路轴线的辐射区域,面积大约75平方公里。4一、发展回顾与总结(一)经济增长迅速,成为引领核心区发展的增长极中关村科学城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核心,二十多年来,在企业总数、总收入、上缴税收额等多项主要指标取得快速增长,成为引领核心区发展的增长极。截止到2009年,中关村科学城集聚中小型高科技企业近8000家,诞生了以联想、大唐电信等为代表的一批大型高科技企业,企业总数约占中关村科技园区企业总数的40%,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超过1000家,年收入1亿元以上企业近200家,年收入10亿元以上企业超过40家。2009年,中关村科学城内企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总收入3226亿元,上交税收近140亿元。(二)科技资源大量集聚,产业支撑资源丰富中关村科学城是我国科技资源最为密集、科研实力最为雄厚、科技研发成果最为丰富的地区。中关村科学城汇集了清华、北大等27所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和中科院系统的30余家研究所,以及航天五院、钢铁研究总院、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机械工业研究院和电信研究院等近50家国家级科研机构,拥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5家(全北京48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0家(全北京37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2家(全北京88家),有两院院士523名,约占全国的36%。近年来,区域内众多科研机构和企业参与承担了涉及5“核高基”、大规模集成电路、新一代移动通讯、大型飞机、重大新药创制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核心任务,在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等领域形成了丰富的科技创新成果,其中大唐电信、北京邮电大学、工信部电信研究院等主持或参与制定了行业标准400余项,承担863、973、重大科技专项等课题150余项。中关村科学城内集聚了近1000家科技金融机构及风险投资机构,形成了以中关村PE大厦为核心的科技金融创新要素聚集区。中关村科学城内楼宇资源丰富,已建成量子芯座、世宁大厦、柏彦大厦、学院国际大厦等高等级写字楼100多座,总建筑面积近500万平方米,成为科学城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中关村科学城内交通发达,有三环路、四环路、五环路等交通主干道,以及地铁4号线、10号线和城铁13号线贯穿全境。在商务设施上,有翠宫饭店、中关村皇冠假日酒店等多家高等级酒店。此外,中关村科学城初步形成了适宜高端人才安居乐业的良好人文科技氛围。(三)形成产业特色鲜明、研发实力领先的三大产业集聚带在学院路沿线,分布了大唐电信、中央新影、清华科技园、北邮科技园、北科大科技园等产业区,在通信网络、互联网、软件、物联网、信息安全、数字内容等领域集聚了一6大批高科技企业,尤其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集中了大唐电信、电信研究院、北邮等国内信息技术领域领军研发机构。在知春路沿线,分布了北京卫星厂、中航青云航空产业园、北航科技园、北京集成电路设计园等产业区,在卫星设备、卫星导航、遥感测量、机载航空设备等领域集聚了一大批国家重点院所和企业,尤其是在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大型飞机、中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等领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学研协作创新体系,成为我国空间技术发展的核心载体和前沿阵地。在中关村大街沿线,分布了北大科技园、北理工科技园等特色产业区,在电子产品研发及贸易、光机电一体化、国防工业、生物医药等领域集聚了一大批高科技企业和国家级院所,尤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形成了国内领先的研发实力,并成为高科技产业管理决策、商贸、信息交流、研究成果展示的主要场所。二、“十二五”发展面临形势(一)国家推进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战略部署2009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中关村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4月,北京市批复同意海淀园加快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2010年12月,国务院同意在示范区内实行“1+6”系列政策。2011年2月,经国务院批复国家发改委印发《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73月,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把北京中关村逐步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中组部等15个中央和国家部委与北京市共同印发《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人才特区的若干意见》。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时期着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是中央对示范区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北京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充分发挥中关村创新资源优势,探索具有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重要实践。批复赋予核心区在体制、机制、政策、金融等方面先行先试的权利,同时也在创新、发展、探索、示范等方面对核心区未来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关村科学城是核心区的核心,未来必将在中关村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获得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更大的挑战,如何加快科学城内机制体制创新,在企业、高校、院所之间形成良性的资源共享和科研成果转化机制,高效利用区域内丰富的科技资源,进而在承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上取得新的突破,在科研成果产业化上实现跨越式发展,是中关村科学城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二)打造首都经济圈,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和“创新型城市”2011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打造首都经济圈”,以中关村为投资主体与周边部分省市共同开发、建设试点性区域合作产业功能区。北京市提出建设“世界城市”和“创8新型城市”的发展目标,“科技北京行动计划(2009-2012年)”指出着力将北京打造成我国创新发展的核心引领区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在打造首都经济圈,建设“世界城市”和“创新型城市”的背景下,中关村科学城地区将在推进自主创新、以产业创新推动城市建设等方面面临更多的发展机遇,同时在首都未来发展战略部署中将承担更高的使命,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在未来发展中应该在体制机制创新,聚集整合国际国内高端创新资源,加强国际科技交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营造企业做大做优做强的产学研融合发展环境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均已全面启动并步入纵深实施阶段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2006年,我国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了“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16个重大科技专项。中关村科学城作为我国科研实力最为雄厚的区域,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大量的科研项目工作,形成了一大批高水平科研成果。未来中关村科学城应该依托区域内众多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积极建设一批面向市场需求、产学研用结合的产业技术研究院、企业研发总部基地和特色产业基地等,在促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上取得重大突破,支撑科学城持续快速发展。9(四)国家大力部署并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深远影响,加快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着眼于引领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国家提出了“要前瞻部署生物、纳米、信息网络、空天海洋等领域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要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业等产业”,“要充分利用现有和潜在的优势,促进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促进创新驱动与产业发展结合”。中关村科学城内众多院所的研究领域几乎涉及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所有领域,尤其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具备雄厚的研发实力,且有一大批高科技企业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化体系,中关村科学城应该紧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机遇,加强区域内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产学研用合作,大力推动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鼓励专利创造,加快创制行业标准,打造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中关村科学城的发展还存在着科研资源开放活化不够、科技成果产业化不足、科技中介不发达、区域空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环境和配套设施还需进一步完善等问题,在下一阶段的发展中,应该着力解决这些问题。三、发展思路与目标(一)基本思路10“十二五”时期,中关村科学城要立足北京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要求,围绕实现核心区建设“四个一批”的目标,依托中关村“1+6”系列政策,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发展重点,通过资源优化整合、体制机制创新、城市规划管理创新,规划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园、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创业载体,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把中关村科学城建设成为以高端技术研发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特征的产业增长极,形成一批世界一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成为首都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支撑。中关村科学城发展思路概括为“一三三”:即实现一个核心目标,开展三大重点任务,建设三大产业发展带。“一个核心目标”:将中关村科学城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新地标。“三大重点任务”:依靠体制机制创新活化科技资源,以需求拉动创新促进多种资源有效链接,盘活存量空间资源提升创新创业承载能力。“三大产业发展带”:沿中关村大街打造“中关村生命科学与新材料高端要素聚集发展区”,沿学院路打造“中关村信息网络世纪大道”,沿知春路打造“中关村航空航天技术国际港”。(二)发展原则——推动协同创新。坚持需求拉动创新,加强产学研用合作,强化科技条件资源共享机制改革,促进合作建设一批11特色产业园、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同承担一批产业化项目,形成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高端人才、社会组织及政府“六位一体”的协同创新局面。——盘活存量资源。明确区域功能定位,通过存量资源挖潜和置换,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引导区域内产业空间的高效利用。统筹建设区域内基础设施配套,为重大项目发展提供保障。加快建成区改造升级,促进空间资源集中和开放。——重大项目带动。以关键技术攻关、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产业空间载体建设等重大项目带动创新与创业,带动新技术与新成果在科学城落地转化,带动科技型企业集聚与发展。——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端环节以及科技金融、科技中介等生产性服务业为产业发展重点,形成高端产业集群,辐射带动示范区发展。——聚集高端产业资源。推动以央企为核心建设高端产业园,吸引和聚集一批央企在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