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区食品工业近期发展规划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涪陵区食品工业近期发展规划2涪陵区食品工业近期发展规划一、涪陵区食品工业现状(一)发展成就多年以来,本着将涪陵建设成为重庆市重要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的目标,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积极调整产品结构,拉长产业链条,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涪陵区食品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形成了良好的基础。1﹒对全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增强。至2007年底,全区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45户,从业人员7000余人,实现工业总产值63亿元、主营业收入60亿元、实现利税17.6亿元,分别占全区规模以上企业的30.6%、30.8%、59.1%。2﹒骨干企业迅速崛起,基地建设成效显著。截止2007年底,涪陵区建成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1户,其中国家级3户(太极集团、榨菜集团、辣妹子),市级12户,区级26户,涉及榨菜、蚕桑、畜牧、蔬菜、中药材和优质粮油等主导产业。同时,已建成以青菜头加工基地(李渡、珍溪、龙潭等)、畜禽商品示范养殖和加工基地(李渡、南沱等)和优质稻种植基地(龙潭、堡子和罗云等)为代表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多个。3﹒优势产品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全区拥有“乌江”、“辣妹子”两个中国名牌产品,一个“中华老字号”(桂楼),“茉莉花”等多个重庆名牌产品。拥有榨菜肉丝罐头、虎皮碎椒、榨菜酱油等多种新产品以及系列腌腊、熟肉等深加工产品。2007年生产榨菜27.1万吨,食用油9.3万吨,豆粕39万吨,纯净水16.7万吨,果钙奶2.5万吨,碳酸饮料7万吨,啤酒1.2万吨,卷烟26.5万标箱,肉类制品8.1万吨。4﹒行业体系较完整,产业布局趋向合理。我区食品工业4大类齐全,涉及18中类,33小类。涵盖了农副产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加3工业、食品添加剂制造业、食品包装与机械制造业,形成了门类齐全的食品产业体系。其中,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走在全市前列,已基本形成以涪陵为中心,东西两翼和山区技术资源相互配套、协调发展的格局。5﹒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企业技术装备水平提高。电子计算机、微处理机广泛应用于榨菜、大豆油和肉食品生产控制和在线检测;优选菌种和生物酶技术亦被广泛应用于淀粉、饮料和榨菜等发酵制品生产中;喷雾干燥、真空干燥、膜分离技术已被引入大豆副产物利用和食品生产废弃物的处理中。榨菜集团先后从德国、意大利进口高精生产线、自动脱盐淘洗设备、巴氏杀菌设备、紫外线杀菌器等先进设备应用到传统榨菜生产中,提高了榨菜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二)存在的主要问题1﹒食品工业总量和企业平均规模偏小。至2007年底,全区食品加工企业300多家,但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仅45家,产值63亿元仅占全市食品工业总产值的12.5%,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26%。产值上5000万元的企业只有9家(涪陵卷烟厂、榨菜集团、涪陵娃哈哈等),绝大部分企业产值在1000万元以下。2﹒技术开发与质量管理水平有待提升。食品工业自主开发创新能力偏低,没有建立自主的产品技术研发平台,缺乏自有知识产权,生产技术和装备主要靠模仿或从高校、研究院所和国外引进,缺乏发展后劲;在使用的食品产业科技成果中,初级加工科技成果所占比重较大,精深加工科技成果明显不足;环保和食品质量安全的意识和管理水平还有待加强。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不完善,先进质量管理体系的应用和开发大多停留在纸上。一些企业缺乏对长远战略和大项目的谋划,缺乏品牌战略意识,缺乏风险管理意识和应对机制,难以适应食品工业国内竞争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贻误了快速扩张、做大做强的时机。3﹒产业结构仍欠合理,精深加工度不高。全区食品企业中榨菜加工企业占据了半壁江山,榨菜和烟草的产值占全区食品工业总产值的约70%。软饮料、乳制品、果蔬加工和肉类加工企业发展慢、规模小、竞争力弱。从行业结构看,4食物资源粗加工多,深加工和精加工少,烟酒等嗜好食品所占比重偏大;从产品结构看,产品品种花色少、档次低、包装差、产品更新换代慢,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求变化。4﹒产业外向度偏低,国内外食品产业招商不力。全区食品产品出口品种少,数量低。占全国榨菜出口量90%涪陵榨菜年出口量不足6万吨,虽然几大肉类加工龙头企业拥有食品出口权,但实际产品出口量较低,由于公司实力、产品技术、档次以及营销策略等方面的原因,产品出口拉动乏力。其次,对国内外食品产业招商不力,除新涪公司、娃哈哈、泉陵啤酒等少数几家渝外企业外,绝大部分是本地企业,由于资金、技术和管理水平等因素的限制,企业普遍缺乏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对拉动本区食品工业的发展缺乏后劲。二、涪陵区食品工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一)国际形势1﹒企业大型化。目前,世界食品工业的年销售额在27000亿美元左右,国际食品年贸易额为3000-4000亿美元。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食品加工企业也在加紧整合,向大型化方向发展。世界500强中的20家食品企业2004年总营业收入为5348亿美元,是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的2.7倍。2﹒食品安全日益重要。由于国际上先后发生禽流感、疯牛病、口蹄疫、大肠杆菌O157等事件,各国纷纷在食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以及进出口上采取了更加严格的管理措施,进一步完善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安全技术标准。如日本出台的“肯定列表”、美国FDA的“食品预先申报法规”等都体现了这一趋势。因此,食品标准已成为衡量食品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3﹒功能产品日新月异。美国1989年以来有机食品一直以20%的速度增长,欧洲、日本有机食品销售近年亦迅速增长。2006年欧美市场有机食品销售额已超过1000亿美元。2002年美国功能食品销售额达50亿美元,西欧35亿美元,日本约3500亿日元,且增长速度令人吃惊。4﹒技术创新成为主流。开发和应用以节能减排为核心的食品加工新技术,5并以此推动行业不断高水平发展已成为必然。国外食品企业科技开发投资一般要占到企业总投资的2-3%。清洁食品加工机械与技术以及食品资源综合无残渣加工技术受到青睐,如美国能利用废弃的柑橘果子榨取32%的食用油和44%的蛋白质;从橘子皮、苹果渣中提取和纯化果胶质或柠檬酸;淀粉糖制造设备加工淀粉糖能做到无废渣、废水或废气排出。(二)国内形势1﹒产业发展速度快。2006年全国食品工业总产值达到24600亿元,比2005年增长22.6%。据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等预测,今后5年,我国食品工业将保持年均10%以上的增长速度,结构升级趋势更加明显。食物工业化程度将由25%提高到35%左右,精深加工产品需求快速增长。2﹒食品工业化程度低。我国食品工业总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只有0.3~04∶1,而发达国家是2~3∶1,我国台湾省也达到1.3∶1。目前我国城镇居民饮食消费中工业化食品只占1/3,而美国高达90%,西欧也达85%。西方国家食品工业的增加值一般可达农产品原料价格的3倍,而我国只有1.6倍。3﹒食品安全问题较为突出。2006年,全国食物中毒报告596起,中毒18063人,死亡196人,涉及100人以上的食物中毒17起。近年,我国发生的苏丹红事件、假酒事件、瘦肉精事件等都说明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仍然比较严重。4﹒技术创新与应用乏力。我国食品工业整体技术和装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差距,整体研发能力不高,关键技术自主创新率低;一些关键领域对外技术依赖度高,不少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主要依赖进口,部分重大产业核心技术与装备基本依赖进口。(三)涪陵食品产业发展的优势1﹒强劲的区位与交通运输优势。涪陵距重庆主城区高速公路110公里,距江北机场80公里。渝怀铁路、规划中渝利铁路、南涪铁路、渝涪高速、沪蓉高速、渝湘高速,三条铁路、三条高速公路穿越全境。初步形成铁、公、水综合交通网络,使涪陵成为长江上游交通枢纽的副枢纽。同时,涪陵是千里乌江第6一城,处于长、乌两江交汇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连接渝东南二十多个县市的经济走廊,是乌江流域物资集散地。涪陵港是长江上游最大的深水港码头,是继重庆港之后的第二大港。另外,随着重庆“1小时经济圈”的建成,涪陵将成为新兴的工业基地和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商贸市场极具潜力。2﹒多项叠加的优惠政策和精干高效的综合服务体系。涪陵地处中国内陆西部地区且又在三峡库区腹心地带,享有国家西部开发、扶持三峡库区建设和实施对外开放,吸引外来投资的各项优惠政策。开明的政府、宽松的环境、齐全的涉外功能、高效的服务效能铸就了涪陵“重点企业无小事、重点项目无小事”的理念,对重点企业实行领导联系制度,采取“现场办公”、“一事一议、特事特办”,解决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一切困难,对企业实行“一站式”和“保姆式”服务。3﹒丰富的生产要素资源。涪陵电力工业超速发展,地方电网自成体系,电力供应自给有余,天然气、水资源、劳动力资源富裕且成本低廉,涪陵地域辽阔,土地面积容量大,可供开发利用的土地十分丰富。近几年来,涪陵区遵循建农业基地就是建企业第一生产车间的理念,坚持围绕龙头企业建原料生产基地。一是依托榨菜集团、辣妹子集团等龙头企业,扩大了青菜头的种植规模,青菜头种植面积达到46.9万亩,总产量105万吨;二是以区内2户肉制品深加工骨干企业为龙头,已建成一大批规模化畜禽商品养殖场、养殖小区和饲养大户,年出栏优质商品猪85万头、草食牲畜7.5万头、优质家禽920万只。另外,本区还建成以柑橘为主的水果基地12.7万亩,商品蔬菜基地15万亩,优质稻米基地15万亩,优质烤烟基地1万余亩,笋竹基地3万亩。这些农产品基地建设的加快推进将为我区食品工业扩大规模、调整结构提供有力的资源保证。4﹒良好的产业基础。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本区基本形成了以榨菜、饮料、食用油、肉食为主的食品加工业。在西南大学、重庆市特色食品工程技术中心、涪陵区农科院等一批科研院所的带动下,榨菜系列产品、微孔淀粉等一批产品的加工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的开发应用逐7年加快。食品工业快速发展的资源、资金、区位和技术要素的支撑已基本具备。5﹒广阔的市场空间。“十一五”期间,重庆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2000美元,食品需求进入总量迅速扩张和结构不断升级的新阶段。随着重庆“1小时经济圈”的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实施,以及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将带动工业化食品的需求不断增长。同时,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更加重视食品的多样性、功能性、安全性,食品消费将由原料型食品为主向加工型食品为主转变,从粗加工食品为主向精深加工食品为主转变,食品消费结构呈现加快升级趋势。三、涪陵区食品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及重点任务(一)指导思想我区食品工业要按照“基地化、规模化、品牌化、国际化”以及“优势资源、优势区域、优势产业、优先发展”的“四化”、“四优”发展原则,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彰现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经济优势为着眼点,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强力推进扩大开放,抓好优质安全、精深加工、市场营销、集约发展四个关键环节,促进食品工业结构升级。重点建设核心区食品工业产业带,提升榨菜和畜禽两大基地,做大做强榨菜加工、肉制品、饮料加工和粮油加工、烟草加工等五个精深加工产业链,培育壮大竹笋加工、泡菜加工和休闲小食品加工业3个高成长性行业,大力推进优势企业和产业密集区规模快速扩张,形成以名牌产品为主导、大型骨干企业为支撑、上下游产业配套、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格局。推动本区大力发展食品工业,加快工业化进程,带动农业现代化,实现食品工业大区向食品工业强区的跨越。(二)发展目标在食品产业具体发展目标方面,要实现“三强三高”的具体目标,即:行业规模显著增强;行业整体效益要明显增强;行业科技实力要明显增强;产品质量要明显提高;名优产品数量要明显提高;地区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要明显提高。在食品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方面,要全面确保实施“五大三新”工程,即:做8大作强榨菜、肉制品、饮料、粮油和卷烟五大产业;重点培育竹笋加工、泡菜加工和休闲食品三大新型行业。1﹒行业规模和整体效益显著增强。到2011年年底,规模以上企业的数量增加到40家,其中,总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增加到9家,年产值在1亿元到10亿元的企业增加到23家。食品企业完成产值220亿元,使食品产业成为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