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空间结构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空间结构研究——以南昌为例第一章绪论1.1传统的城市总体规划空间结构研究1.2研究的新背景1.3研究的意义1.4研究的框架1.1传统的城市总体规划空间结构研究1.1.1传统研究的重点1.1.2传统研究的评价1.1.1传统研究的重点在传统城市总体规划的空间结构研究中,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过程、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条件分析和远景规划结构的研究一直是最重要的内容。(1)城市空间结构历史演变过程研究。这是城市未来空间结构发展的基础,从历史演变中分析城市空间形态的扩展规律、扩展的动力因素等,以期对当前城市空间结构研究与规划有所借鉴.在北京、合肥、宿迁、常熟等不同规模、不同职能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对城市空间结构历史演变都做了深入、透彻的分析研究。(2)城市空间结构现状存在问题分析。传统城市总体规划空间结构研究,对现状存在问题的分析主要从四方面入手:一是用地结构比较研究;二是交通结构研究;三是城市建筑景观研究;四是城市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研究.(3)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条件分析。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研究、城市发展规模研究和产业结构研究等多方面内容。城市自然地理环境研究城市总体规划中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研究主要是指对城市自然条件和建设用地条件的分析和评价。城市发展规模研究城市总体规划中对城市发展规模的研究主要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两方面内容,其中又以对城市人口规模的预测为主。城市产业结构研究通过对城市以往产业结构变化的分析,城市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发展竞争力的分析,确定城市未来的主导产业,并将其在城市空间结构的规划中反应出来。(4)城市空间结构远景规划。这往往成为衡量城市总体规划成败的关键所在。在以往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对远景空间结构规划研究主要侧重于几个方面。首先,确定城市远景发展方向、用地规模、外部形态;其次,调整城市各项用地的比例;第三,将城市不同功能用地在城市地域上重新合理组合;第四,针对现状用地结构中存在问题,作相应的专题研究。1.1.2传统研究的评价(1)注重城市理想空间结构模式的研究,缺乏与城市空间结构实际情况的联系。受某一时期城市空间结构理论模式研究的影响,同时期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空间结构规划往往是当时主流模式的体现,而不是选择真正适合各个城市具体实际情况的空间结构模式。(2)注重单个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缺乏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研究。以往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空间结构研究,主要是对单个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和外部形态的研究,很少或是完全不涉及城市区域的群体空间结构研究。从而造成城市空间结构研究与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研究脱节,“区域中的点”与“作为面的城市”无法很好地衔接,城市的扩展与区域的发展无法有机融合。(3)注重城市远期空间结构的研究,缺乏近期城市空间动态连续发展的研究。以往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空间结构研究,以绘制规划期末的空间“蓝图”为最终目标,对实现这一“蓝图”所要经历的发展过程的研究很少关注。而所谓的近期建设规划,不过是在规划期末“蓝图”的基础上,根据相应的预测人口规模,减少各项用地的数量,严重缺乏可操作性。(4)注重城市空间结构的专项研究,缺乏城市整体空间结构协调性的研究。为解决城市空间结构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一般城市总体规划中都会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调查研究。虽然这些研究在有针对性地解决相应问题时发挥了巨大作用,但由于缺少对城市整体空间结构整体性协调,各专项规划往往只是在城市地域空间上的机械叠加,彼此无法有效衔接,更无法形成有机的空间网络系统。(5)注重城市物质空间结构的研究,缺乏城市社会、文化空间结构的研究。城市物质空间结构的研究一直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对城市深层次的社会、文化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研究,探索其布局特征和形成原因,剖析其对城市物质空间结构的影响。在以往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却十分匮乏。1.2研究的新背景1.2.1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2.2大城市的迅速发展1.2.3全球产业结构的重构与转移1.2.4城市产业结构的重组1.2.1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成功转轨,反应在我国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上,最突出的影响是有偿使用的土地市场机制对传统块状组合用地形式带来的巨大冲击。在以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城市建设大多是以单位为基本单元进行规划建设,因而城市空间结构基本是由一个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封闭单位按不同方式排列组合而成。这种封建割据式的城市空间结构,给城市的建设发展和居民生活也带来了诸多的不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土地将实现有偿使用,土地市场机制将对我国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许多西方学者的研究表明:在自由土地市场经济的理想竞争状态下,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模式可以用一组地租竞价曲线加以表示。运用地租竞价曲线对城市内部居住空间进行解析后得出:居住空间的分异主要表现为高收入家庭居住在城市边缘,而低收入家庭居住在城市中心;工业空间的选择主要受最大利润区位主导;城市中公共设施的选址,则主要由最大福利原则主导。1.2.2大城市的迅速发展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正在加快,世界贸易日益增加,新的国际劳动地域分工逐步形成,跨国公司对各国经济的渗透不断加剧,因而,处于全球信息节点的若干城市越来越掌控和主宰着全球的经济命脉,世界城市和国际性城市的形成使得全球城市体系呈现出新的等级体系结构,即世界级城市、跨国级城市、国家级城市、区域级城市和地方级城市。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转变,城市化过程的空前加速,未来我国大城市继续快速发展的势头将不会减弱,而若干具有国际性职能的特大城市的发展更将加快。针对1980年代我国提出的“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方针,许多学者在研究分析我国目前大城市发展的现状和机遇的基础上,认为在新的国际经济大背景下,合理发展大城市应该成为我国未来城市发展的基本内容之一。1.2.3全球产业结构的重构与转移经济全球化改变了全球的生产方式,制造业发生全球性转移,导致了全球性生产和全球市场的扩展,全球资本流动加快。世界经济增长重心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逐步向亚太地区转移,促进了亚太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中国,虽在1990年代末受亚洲金融危机的波及经济发展速度有短期波动,但仍是亚太地区经济增长最快、潜力最大、活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城市经济的发展面临不可多得的机遇。1.2.4城市产业结构的重组知识经济以其巨大的创新能力不断突破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全面改造传统的农业和工业,形成新型生产性服务业,迅速提升产业结构的等级,进而导致整个城市产业结构的重组,从而极大地改变城市的空间结构形态。微观区域的分散性将造成城市郊区的进一步发展,“知识园区”的兴起成为城市新的标志和竞争力。知识经济的活动空间成为城市经济社会空间新的核心,城市与乡村的发展更加融合。1.3研究的意义在上述背景条件下,对我国城市总体规划中空间结构研究的理念、内容、方法等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将兼具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并为以后城市规划的空间结构理论研究提供纵深拓展的新平台。1.4研究的框架传统研究的重点与评价新的研究背景研究的理论基础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阐述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方法城市空间结构的模式研究研究的新发展区域城镇群体空间研究城市生态空间结构研究城市新交通发展模式研究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城市文化空间结构研究南昌城市空间结构的实证研究历史演变与现状分析区域城镇群体空间的构建城市生态空间结构的规划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研究结论与讨论研究背景理论框架实证研究第二章城市总体规划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基础2.1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2.2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2.3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方法2.4城市空间结构的模式研究2.1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国内外许多学者从经济学、社会学、文化-政治学、政治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领域,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动力机制、概念解释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笔者认为: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城市结构在空间上的表达方式,包括城市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两方面内容,它反应了城市空间形态(spatialform)和作为其内在机制的社会过程(socialprocess)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由城市形态和城市相互作用在不断的演变过程中共同组成的空间系统。2.2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实际上反映了不同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历史延续的综合特征。分析国内外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多种影响因素,主要的因素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历史发展、地理环境、交通条件、城市职能、城市规模、土地市场机制、政策因素、规划控制。2.3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方法对城市形态的研究方法有比较法、历史法、文献分析法、考古分析法、访问调查法;对城市空间结构集聚与扩散的研究方法有极点法、等高线法网络法、相互作用法、密度法、“面等级体系”法、“栅格”法、系统动力学法;在研究中引入计量方法和数学方法的有形状率、圆形率、紧凑度、椭圆率指数、放射状指数、延伸率、标准面积指数、城市布局分散系数和城市布局紧凑度等方法;此外,随着人们对城市空间结构中社会结构的日益关注,一些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也得到了广泛运用,如多变量统计方法、主因素分析法等。2.4城市空间结构的模式研究西方学者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的研究开始得较早。早期的有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又有三地带模式、区域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大都市空间结构模式等。我国有些学者依据城市中心区、城市外围功能区和周围卫星城镇间的相互关系,将我国城市空间结构总体衍生及类型分异划分为7类:(1)集中块状结构类型;(2)连片放射状结构类型;(3)连片带状结构类型;(4)双城结构类型;(5)分散型城镇结构类型;(6)一城多镇结构类型;(7)带卫星城的大城市结构类型。46123578933图2-5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式图2-6霍伊特的扇形模式1452311225443333图2-7哈里斯-乌尔曼的多核心理论图2-8塔弗的城市地域理想结构模图2-9麦吉的东南亚港口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图2-10洛斯乌姆的区域城市结构模式图2-11穆勒的大都市地域结构模式图2-12城市空间结构基本模式衍生及类型分异图谱第三章城市总体规划空间结构研究的新发展3.1研究的新内容3.2研究的新趋势3.1研究的新内容3.1.1区域城镇群体空间的构建3.1.2城市生态空间结构的规划3.1.3城市新交通发展模式的引导3.1.1区域城镇群体空间的构建首先,这是当前全球城市发展的基本趋势之一。不管是在理论研究中还是实际操作过程中,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其在空间或影响范围上构成由中心城市及周边城镇相结合的都市区(圈),已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一个新的主体。其次,这是城市发展具有更为弹性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必然要求。以功能相对独立的组团为主体,城镇在区域空间内统一布局的空间结构模式,虽然对于常规增长的经济有较大的风险,但对于经济高速增长的城市却非常适合。它所具有的巨大弹性不仅可以有效展开城市发展的各种潜能,还可以保持城市发展在每一个阶段的结构完整性。3.1.2城市生态空间结构的规划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作为一个不断膨胀的人类聚居环境,其发展演变所带来的尖锐复杂的环境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世界各国学者和规划工作者都开始注重在城市空间结构规划中引入生态规划的理念。与城市总体规划的研究深度和要求相适应,对城市生态空间结构的规划,主要是指对城市地域范围内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因素——地理环境进行重新整合。3.1.3城市新交通发展模式的引导分析发达国家不同的城镇和交通系统的发展模式,可以大致概括为三类:一是美国道路交通优先的发展模式,这是一种典型的以小汽车交通为主体的无控制扩展模式;二是英国单纯以快速道路来解决交通问题(并非仅仅是交通拥挤)的发展模式;三是瑞典、法国、日本、新加坡基于轨道交通优先的城镇发展模式。相比较而言,快速轨道捷运系统的完善加强了城市内部地域间的相对紧凑性。特别是基于城市区域发展提出的公共交通主导开发模式(TOD,Transit-OrientDevelopment),强调在城镇区域范围内整合公共交通与土地利用模式的关系,

1 / 6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