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解放思想主题教育活动巡回宣讲韩立华2009年4月2宣讲的背景按照中央部署,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和目标,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围绕科学发展开展解放思想讨论,着力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在事关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科学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上形成新的共识。为此,按照省委要求,我们解放思想主题教育宣讲团,结合我省实际,进行了集体备课,现就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谈谈我们的初步认识。第二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宣讲,在第一批活动宣讲的基础上,根据市地所在区域特点,进行分类;针对区域特点,开展调查研究,增强宣讲的针对性。本次宣讲的内容,侧重从经济层面,结合市地发展实际情况,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达到进一步解放思想,破解经济发展难题,实现科学发展的目的。3主要内容框架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深入解放思想二、着力破除我省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三、进一步解放思想推动改革创新、科学发展1、解放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大法宝2、科学发展观是解放思想的最新成果3、解放思想才能破解我省发展难题,实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1、破除保守观念,树立改革创新理念2、破除物本位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理念3、破除片面增长观念,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4、破除本位主义观念,树立全局理念1、理清发展思路2、破解发展难题3、创新体制机制4、优化发展环境5、提升素质能力4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深入解放思想(一)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是解放思想的最新成果(三)解放思想才能破解我省发展难题,实现我省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5(一)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在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他又指出:“没有解放思想,就没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从1978年起,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已经走过三十年。三十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就是以思想大解放带动事业大发展。6(一)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1977年2月,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联合发表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明确提出了“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1978年5月10日,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发表经胡耀邦同志审定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5月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公开发表了这篇文章,新华社向全国转发,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引发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5月17日,时任中央领导指责说,这篇文章理论上是荒谬的、思想上是反动的、政治上是砍旗的。7月21日,小平对中宣部部长张平化说:不要再下禁令、设禁区了,不要把刚刚开始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往后拉。7(一)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1978年12月,小平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冲破两个凡是禁区,成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宣言书。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9年下半年以后,受海内外政治形势的影响,国内再次出现思想纷争,认为改革开放要收、阶级斗争要抓的疑问不仅在社会,在党内也大有人在。1992年1月,邓小平同志以88岁的高龄南巡,在武昌、深圳、珠海等地,就改革开放的重大问题发表了谈话。邓小平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8(一)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1997年党的十五大,我们解决了姓“公”姓“私”的问题,把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起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三十年改革开放取得的一切成就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就是我们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如果我们回顾一下这一面旗帜、这一条道路和这一理论体系形成的过程,可以看得很清楚,如果没有解放思想,我们就不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不能创立邓小平理论、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9(二)科学发展观是解放思想的最新成果解放思想的本质内涵,就是指在马列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邓小平说:“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结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结合,就是实事求是。今后,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在我们党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我国当代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与当代世界发展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提出来的。101、科学发展观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来的,体现了我们党理论的与时俱进的品质。科学发展观全面系统地回答了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一是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以人为本,进一步解决了“为谁发展”、“靠谁发展”的问题,更加明确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二是首次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点统一起来,并且将其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要求,进一步解决了当代中国怎样发展的问题。三是首次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国发展的重要内容,并且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从“三位一体”发展为“四位一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体系也由原来的“富强、民主、文明”发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是首次提出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要求,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关系。这是一次重大的理论创新。112、科学发展观是在正确认识我国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经验并适应新的要求提出来的,体现了我们党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品格。党的十七大报告全面分析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强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征:——经济发展:我国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结构性矛盾突出,粗放型增长付出了够大的资源、环境代价。——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存在体制机制障碍,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等改革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突出。——人民生活:农村2000多万低保人口,几千万人处于低水平温饱状态,城市2000多万列入低保的贫困人口。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征——发展的协调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很不平衡;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发展不平衡矛盾突出。——民主政治: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还有待于完善和发展。——文化建设:文化建设总体水平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和我国国际地位不适应,不能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社会建设和管理: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民生问题突出。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关心群众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对外开放:我国已转变为开放型经济,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同国际社会联系日益紧密,分歧摩擦也随之增加。13经济发展中的生产要素制约逐步增强建国50多年GDP增长十几倍,矿产资源消耗40多倍。2006年中国GDP总量占世界的比重约5.5%,但消耗能源占世界的15%左右;钢消耗量占世界的30%;水泥消耗占世界的54%。经济发展代价较高。资源瓶颈。—我国人均耕地占有量为世界水平的40%。—人均水资源为1/4,消耗为世界平均的5倍。全国600多个城市已有400多个缺水,110个严重缺水。—我国人均占有的石油、天然气、煤炭储量分别为世界水平的11%、4.5%、79%;铁、铜、铝储量为世界1/6、1/6、1/9。主要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由1990年的5%上升为目前的50%以上。科技瓶颈—原始创新能力不强。国际科学论文产出仅占世界的4%。—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我国发明专利授权量仅为日本1/30,韩国的1/4。每百万人获得专利数1项,日本994项、韩国779箱、美国289项。—关键技术装备长期依赖进口。集成电路芯片、石油化工、轿车、数控机床装备的85%、80%、70%、70%依靠进口。14经济发展中的生产要素制约逐步增强人才瓶颈—我国每万人劳动人口中,从事研发活动11人,瑞典154人,日本和法国125人,德国116人,丹麦110人。—科技领军人才和战略型科学家短缺。—发展先进制造和现代服务业所需的高素质、高技能、专业化的劳动者短缺。体制瓶颈—政绩考核与追求发展速度—垄断经营与服务业发展—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公共服务制度、社保制度与城市化进程—人才不足、技术工人短缺与教育投入、办学体制。153、科学发展观是总结国外发展经验教训,借鉴世界现代文明进步成果提出来的,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关于发展观的概念: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旨在回答发展的目的、发展的规律、发展的道路。不同的发展观,会产生不同的观察思考和解决发展问题的原则、方法、价值取向,从而影响人们对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和发展方针的选择。关于传统发展观:在发展问题研究初期,发展观具有明显的物质主义倾向,发展仅限于经济发展,将经济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最终把发展单纯归结为物质产品的积累。后果:以物质积累为核心的发展观,造成对资源的疯狂掠夺和对环境的严重破坏,损害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对资源、环境造成了很大消耗和破坏。16发展观的演变新发展观的提出。——60年代,舒尔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提出人力资本理论,为新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人力资本理论突出人力资本开发的决定性作用,对以往过分强调物资资本作用是一个重大的修正和进步。——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提出了“循环经济”一词,核心是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70年代,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发表了《新发展观》一书,是新发展观的奠基之作。强调发展应是“整体的”、“综合的”、“内生的”,提出发展应以人的价值、人的需要和人的潜力发挥为中心,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发展关注重心由客体转向主体,标志着发展观上的一个质的转变。17发展观的演变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70年代初,罗马俱乐部发表了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针对经济增长、城市化、人口、资源等方面形成的环境压力,提出“持续增长”和“合理的持续的均衡发展”概念。——1972年,联合国斯德哥尔摩会议,通过《人类环境宣言》,在认识上更加注重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协调。——1987年,联合国世界与环境发展委员会发表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又称《地球宪章》,就环境与发展问题提出17条原则,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可持续发展观的进一步深化。90年代,提出人类发展概念。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从1990年起,每年发表一份不同主题的《人类发展报告》,强调发展的目标就是创造一个能够享受长寿、健康和有尊严生活的充满活力的环境。18(三)解放思想才能破解我省发展难题,实现我省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曾经组织开展了生产力标准大讨论、促进经济稳定发展大讨论、引导农民和企业进入市场大讨论、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大讨论和学浙闽、找差距、促发展等一系列解放思想教育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