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自我概念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西北大学郑安云第八章自我概念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第二节自我概念的形成与自我认知第三节自尊第四节文化与自我第八章自我概念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一、自我概念的相关理论二、自我概念的结构三、自我概念的功能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一、自我概念的相关理论(一)詹姆斯的自我理论自我概念研究最早可追溯到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对自我的讨论。詹姆斯将自我分为“主体我”(I)和“客体我”(Me)客体我由三个要素构成:物质我(materialself)、社会我(socialself)和心理我(mentalself),这三个要素都包括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以及自我追求等侧面。詹姆斯认为,三种客体我都接受主体我的认识和评价,对自己形成满意或不满意的判断,并由此产生积极或消极自我体验,进而形成自我追求,即主体我要求客体我努力保持自己的优势,以受到社会与他人的尊重和赞赏。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二)米德的自我理论米德从社会整体及社会和个体的互动的视角来定义自我,按照符号相互作用论(symbolicinteractionism)的思想解释自我及其形成和发展。他的主要观点有:1.自我的主客体分化2.影响自我的两类他人:一类是概化他人(TheGeneralizedOthers),即社会文化整体。另一类他人是重要他人(SignificantOthers),即影响个人生活和人格成长的中心人物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3.自我形成和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准备阶段(preparatoryphase),原始的自我尚不能运用符号,只能无意识地模仿他人;第二,游戏阶段(playstage),儿童用游戏扮演不同的重要他人角色,学习其态度和观念,并学会从对方角度看待自己。第三,社会角色扮演阶段(gamestage),即儿童扮演概化他人的角色,将他人行为综合为整体印象,从概化他人角度衡量自己的行为,遵守游戏规则,社会的价值观、态度、规范、目标,由此内化于个体,形成自我。米德的自我理论强调了自我的社会生成性和对情境的能动反应性,对认识自我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其概化他人的思想很好解决了库利的“镜像自我”理论的困惑。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三)弗洛伊德的自我理论在精神分析理论中,精神分析理论创建者弗洛伊德提出了其关于自我的独特的概念。他将自我分为: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三个部分。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如果本我与超我的冲突不能再被压抑,就会出现两个方面的结果:一是出现精神疾病,一是人在痛苦的挣扎中实现人性的升华。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四)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危机理论埃里克森(Erikson,1968)认为,人的一生要经历一系列自我同一性危机(identitycrisis),对于这些危机,人们会采取积极或消极的方式面对,从而对自我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他提出,通过适当的方式度过危机,会促进自我成熟,建立稳定的自我同一性。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五)沙利文的人际关系学说人际关系学说十分强调自我发展的社会、人际关系基础,特别强调早期的母婴关系。自我的发展来自与他人接触时所体验的感受,以及对他人评价的反映性评价(reflectedappraisals)或感知。自我与愉快经验相联系的“好我”、与痛苦和安全受到威胁相联系的“坏我”,以及和难以容忍的焦虑相联系的“非我”或被拒绝的自我部分,都是人际关系经验的产物。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六)罗杰斯的自我概念理论罗杰斯(Rogers,1951,1959)将詹姆斯和米德的主体我(“I”)和客体我(“Me”)的概念统整到一起,使自我概念的内涵兼具对象与作用两个方面。他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人现象场中与个人自身有关的内容,是个人自我知觉的组织系统和看待自身的方式,对一个人的个性与行为具有重要意义的,不是真实自我(realself),而是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控制并综合着对环境知觉的意义,高度决定着个人对环境的反应。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自己认识的过程和结果的概括。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二、自我概念的结构1、认知心理学家马科斯(H.Markus,1977)提出的自我与动态自我的概念。2、伯恩斯提出自我概念结构图。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二)自我概念的结构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三、自我概念的功能(一)一致性维持功能是指自我概念使人保持内在一致性,个人需要按照保持自我看法一致性的方式行动。(二)经验解释功能人们的自我概念背景不同,对自己同周围世界的关系也就有了不同的解释轨迹。(三)期望定向自我概念的期望定向功能指人们对情境和自己行为的期望是受自我概念引导的。第二节自我概念的形成与自我认知一、自我概念的发生机制二、自我概念的发展第二节自我概念的形成与自我认知一、自我概念的发生机制孩子长到大约到6-8月龄时,开始出现自己身体和自身连续性的感觉。儿童自我意识正是在这一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随着儿童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尤其是随着语言的学习和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开始逐渐学会用符号来指称周围世界的客体,并最终了解了语词中“我”的内涵,开始用“我”来代替“宝宝”,此时自我已经明确分化为一个独立的对象。第二节自我概念的形成与自我认知二、自我概念的发展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人生有八个阶段的危机:1.基本信任对不信任婴儿期(0-18个月)2.自主对怀疑和羞愧童年期(18个月-4岁)3.主动感对内疚学前期(4-6岁)4.勤奋对自卑学龄期(6-12岁)5.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青春期(12-18岁)6.亲密对孤离成年早期(18-30岁)7.产出对停滞中壮年期(30-65岁)8.自我完整对绝望老年阶段(65岁以后)第二节自我概念的形成与自我认知三、自我确认自我确认指人们注意和寻找那些与自我图式相符号的信息的倾向如果个人认为自己是自信的,会寻找能确认这个自我图式的信息,而排斥否定的信息。第二节自我概念的形成与自我认知五、自我认识过程中的自我服务偏差人们由于我们在自我价值定向理论中强调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喜欢用好的眼光去观察自己,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自己而否认失败负有责任,这种偏差被称作自我服务偏差或利己偏差。积极和消极作用:自我知觉的自我优化倾向能使人产生力量感和自我满意感,符合自我价值定向的自我保护规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保护自我心理健康具有积极意义。但是,这些倾向可能妨碍人们对自我的客观认知,导致自欺的发生,严重时还会使人否认现实。第三节自尊一、自尊的概念与结构二、自尊的影响因素三、自尊的测量四、自我效能第三节自尊一、自尊的概念与结构(一)自尊的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整体状况的满意水平。他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并且具有跨时间和情境的一致性。(二)自尊的结构詹姆斯(1892)认为,自尊即个体的成就感,取决于个体在实现其设定目标的过程中成功或失败的感受。波普(Pope,1988)认为,自尊由知觉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两个维度构成。此与罗杰斯早期的观点一致。库泊史密斯(Coopersmith,1967)提出,自尊从四个方面来建立:个人重要性;能力;个体的道德性;权力。第三节自尊波普(Pope,1988)提出,自尊体现在五个方面:①社会方面的自尊;②学业自我效能方面的自尊;③家庭方面的自尊;④身体意象方面的自尊;⑤整体自尊。张静(2002)认为自尊由自我效能(或自我胜任)和自我悦纳(或自爱)组成。黄希庭(1998)认为,自尊可以分为总体自尊、一般自尊和特殊自尊。第三节自尊(二)影响自尊的因素首先,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自尊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次,学业成绩的好坏,也就会影响到学生自尊水平的高低。第三,个人因素对自尊水平有影响。第三节自尊三、自尊的测量1、罗森伯格自尊量表----用于测量总体自尊2、得克萨斯社会行为调查量表----用于测量社交自尊第三节自尊(一)自我效能觉得自己能够胜任和有效的感觉就是自我效能。(二)习得无助习得无助(learnedhelplessness)指人或动物面对反复出现的不好的事件,感到难以控制,从而学会了放弃和感到无望的现象。无法控制的失败事件习得无助相信不能控制的观念第四节文化与自我文化差异视角下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的形成,受个体成长所处的环境及环境中的他人影响,这里所说的环境,包括社会文化环境。马科斯和北山(Markus&Kitayama,1991)提出了“独立自我-互依自我”的二元结构。第四节文化与自我将美国文化与日本文化间自我概念的差异进行对比,他们认为西方文化更注重个人价值,视自我为独立的实体,因而自我概念与社会背景间是分离的,他们将这种自我概念的建构称作独立自我(independentself);而东方文化更强调自我与周围环境相互依存,以及个体和他人之间的相互协调,因而“与自我相联系的他人”在自我概念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将这种自我概念的建构称作互依自我。图8-6“独立自我-互依自我”结构图

1 / 2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