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孙权劝学《资治通鉴》1、了解《资治通鉴》及司马光;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3、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题。作者作品:《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结合题目,理解人物:吕蒙吴国名将孙权吴国创始人鲁肃吴国谋士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当初对……说现在掌管事情用事务难道想做反问语气词只应当历史罢了说谁比得上……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的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认为大有益处。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于是开始和讨论议事非常(十分)惊奇现在就为什么迟于是拜见读书人再,又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议论,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已经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多么晚啊!”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就分别了。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2.孤岂欲卿治为博士邪!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5.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译句验收:3.读好语气,读出感情。1、“不可不学!”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卿言多务,孰若孤?3、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语气坚决,严厉中又见关心、厚望。——不悦,委婉批评。“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吃惊,赞叹“大兄何见事之晚乎!”——风趣,自豪(孙权)(鲁肃)(吕蒙)层次内容手法效果主旨第一层(初......就学)第二层(及鲁肃.......结友而别写孙权劝学,吕蒙就学。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1、孙权对部下既严格要求,又能循循善诱,耐心教导。2、吕蒙知错能改,谦虚好学,有军人的坦诚豪爽。语言描写侧面描写3、鲁肃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也表明了鲁肃敬才、爱才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4.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1.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2.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深入理解:“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学习没有早晚之分,只要认真学习,终有所成。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什么时候都来得及学习,要趁早。知识让人自信,自信赢得尊重。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开卷有益。一、用原文词句填空:1.写孙权劝吕蒙学习的句子:——————2.孙权给吕蒙提的读书目标:—————3.表现孙权对下属的爱护、器重和希望的句子:—————4.吕蒙拒绝学习的理由是:—————5.鲁肃对吕蒙变化的强烈反应是:————二、综合理解: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孙权劝学,既指出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使用了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B.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去,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和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C.本文赞扬孙权和吕蒙认真学习的精神,告诫人们:重任在身不可不学习的道理。D.本文极简略且剪裁精当,以精练的文笔突出人物的风采。篇名孙权劝学伤仲永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方法吕蒙勤奋学习由吴下阿蒙变成才略过人的名将(证面)方仲永没有接受后天教育由神通变成平庸之辈(反面)语言描写叙议结合借事说理以事寓理本文与《伤仲永》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