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PPT】小学生心理健康与辅导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小学生心理健康与辅导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辛继湘教授一、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一)小学生注意发展的一般特点1、从无意注意占优势,逐渐发展到有意注意占主导地位。2、具体生动、直观形象的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3、注意有明显的情绪色彩。(二)小学生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1、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小学生的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2、小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存在着一个明显的“关键年龄”。3、小学生逐渐具备了人类思维的完整结构,同时这个思维结构还有待进一步地完善和发展。4、小学生的思维,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平衡性。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儿童概括的水平大体上经历如下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直观形象水平。第二阶段是形象抽象水平。第三阶段是初步本质抽象水平。小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特点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五个方面。小学生思维敏捷性的发展小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发展小学生思维深刻性的发展小学生思维独创性的发展(三)小学生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1、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表现出如下趋势:小一到小三处于上升时期,小一到小二的上升幅度最大,是上升期中的主要发展时期。小三到小五处于平稳阶段,其年级间无显著差异。小五到小六又处于第二个上升期。小学生的自我意识的发展是随年龄增长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在整个小学时期,儿童的自我意识不断发展,但不是直线的、等速的,既有上升的时期,又有平稳发展的时期。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一些研究发现,小学生的自我描述是从比较具体的外部特征的向比较抽象的心理术语的描述发展。哈特尔(SHarter,1982)要求儿童在认知能力、社会能力、运动能力、普通的自我价值四个方面评价自己的能力。结果发现:小学三年级儿童已能在喜欢或不喜欢项目上认识自己;儿童对其不同领域的能力作出重要区别,因此其自我评价依赖于情境;儿童对自我的评价与教师评价、同伴评价相一致。自我评价自我评价能力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和主要标志。小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从顺从别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评价,自我评价的独立性随年级的增高。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方面或多方面行为的优缺点进行评价。小学生开始出现对内心品质进行评价的初步倾向。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自我评价处于由具体性向抽象性,由外显行为向内部世界发展。小学生的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渐加强。自我体验的发展特点自我体验主要是自我意识中的情感问题,发生于学前期约4岁左右,在小学阶段有了较大的发展。在小学阶段,自我体验与自我评价的发展具有很高的一致性。自我体验的一个表现形式即儿童自尊心。自我体验包括对自己所产生的各种情绪情感的体验,其发生和发展是不同步的。2、小学生的社会认知儿童在社会性认知发展具有如下几个趋势:(1)从表面到内部,即从对外部特征的注意到更深刻的品质特征的注意;(2)从简单到复杂,从问题的某个方面到多方面、多维度地看待问题;(3)从呆板到灵活的思维;(4)从对个人及即时事件的关心到关心他人利益和长远利益;(5)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6)从弥散性的、间断性的想法到系统的、有组织的综合性的思想。小学生对社会关系的认识儿童对他人的认识首先是了解其外部的、具体的特征。儿童对他人行为的归因往往受情境因素的人格品质的影响。在小学时期,儿童开始根据他人的行动来了解其观点,并进行评判。儿童的友谊概念表现了儿童对社会关系认识的一个特点。儿童对权威关系的认识则更多反映了儿童对成人—儿童关系的认识特点。小学生的社会性交往父母——儿童关系首先,父母与儿童的交往时间发生变化。一方面,儿童和父母呆在一起的时间明显减少,另一方面,父母关注儿童的时间也有所减少。其次,在小学时期,父母在儿童教养方面所处理的日常问题类型也发生了变化。再次,在小学期间,儿童与父母的冲突数量也减少了。除此之外,父母对儿童的控制力量也在变化。同伴交往与团体形成同伴交往是儿童形成和发展个性特点、形成社会行为、价值观和态度的一个独特而主要的方式。小学生的同伴交往有几个基本特点:(1)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更多,交往形式更复杂。(2)儿童在同伴交往中传递信息的技能增强。(3)儿童更善于利用各种信息来决定自己对他人所采取的行动。(4)儿童更善于协调与其他儿童的活动。(5)儿童开始形成同伴团体。小学生的友谊儿童对友谊的认识是逐渐发展的:6、7岁的儿童认为朋友就是一起玩耍的伙伴;9—11岁的儿童强调相互同情和相互帮助,认为忠诚是朋友的重要特征,朋友关系应该是比较稳定的。塞尔曼(Selman)曾提出儿童友谊发展有几个阶段:第一阶段(3—7岁),儿童还没有形成友谊的概念。第二阶段(4—9岁):单向帮助阶段。第三阶段(6—12岁):双向帮助,但不能共患难的合作阶段。第四阶段(9—15岁):亲密的共享阶段。第五阶段(12岁开始):是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小学生的同伴团体小学时期是开始建立同伴团体的时期,因而也被称之为“帮团时期”在学前期,基本上还没有形成同伴团体。在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同伴团体往往是非正式的,通常是由儿童自发形成的,同伴交往缺乏正式的规则,团体成员经常变换。从中高年级起,同伴团体的组织结构更加完善,同伴团体的压力日益显著,开始对儿童产生深刻的影响。小学生的集体主要是班集体:刚入学的儿童,还没有形成真正的集体关系和集体生活,他们还没有形成集体的意识一年级下学期时,儿童初步形成集体关系和集体意识。二年级的小学生已能明确意识到自己是班集体中的一名成员,能逐步把集体的要求转变为自己的要求,把班集体的荣誉当做自己的荣誉,服从集体的要求,完成集体所交给的任务。二年级时,班集体内部成员也逐渐分化,一部分各方面能力较强的儿童成为班上各项活动的积极分子;另一部分儿童则成为班里的基本群众。师生关系根据小学生对教师的态度的有关调查发现,84%的小学生(低年级小学生为100%)认为要听教师的话。从三年级开始,儿童道德判断进入可逆阶段,学生不再无条件地服从、信任教师了。对教师的评价影响着小学生对教师的反应。教师的期望罗森塔尔实验教师对学生有高期望时,他们就表现在情绪、身体语言、口头言语、教学材料、赞扬与批评等不同水平上。教师的期望和他们与学生的关系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对学生的控制程度也影响教师的期望。小学生的择友标准:1、直接接触关系;2、接受关系;3、敬慕关系;4、其他关系。(四)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点1、小学生逐步形成自觉地运用道德认识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2、小学生的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3、自觉纪律的形成和发展在小学生品德发展中占有相当显著的地位4、小学阶段的品德过渡性特点,是品德发展过程中的“飞跃”或质变的具体表现,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一个转折时期,即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年龄”。三年级下学期前后小学生道德动机的发展总的来说,小学生的道德动机发展有如下几个基本特点:一是由服从向独立发展,尽管高年级以自觉道德动机占主导地位,但还离不开对成人指令的服从;二是由具体、近景向抽象、远景发展,尽管高年级儿童以社会需要作为道德动机的基础,但还离不开具体形象性;三是逐步产生道德动机的斗争,但激烈的冲突较少。二、小学生的学习(一)小学生的学习特点1、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学生的认知活动要越过直接经验的阶段。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或认识活动。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或认知活动的动力。学习过程是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能力、提高思想品质水平的过程。2、学习对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首先,学校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其次,学校学习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施的,小学生必须通过教学活动,掌握读、写、算等最基本的知识技能,为进一步掌握人类的知识打下最初的基础。再次,学习活动是以班集体为单位的,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儿童相互交流、相互帮助,不仅发展了社会交往的技能,提高了社会认知的水平,培养了合作、互助的集体精神,自我意识也进一步发展起来,儿童逐步形成了班集体和各种同伴团体,掌握了各种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形成并发展了各种良好的品德。3、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儿童的学习内部动机可分为四类:(1)为了好分数,不落人后,或为了得到表扬和奖励而学习;(2)为履行组织交给自己的任务,或为集体争光而学习;(3)为了个人的前途而学习;(4)为祖国和社会的发展而学习。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儿童自觉地从事学习活动的一种重要的推动力。虽然每个儿童的兴趣并不完全相同,具有明显的个别差异,但他们又有共同的年龄特征。小学生的学习态度(1)对教师的态度(2)对集体的态度(3)对作业的态度(4)对评分的态度(二)小学生的学习障碍尽管学习障碍的定义还有许多分歧,但许多人都同意学习障碍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差异性;2.缺陷性;3.集中性。学生障碍的分类美国联邦教育署特殊教育处将学习障碍归为三类:(1)语言接受和表达方面的学习障碍;(2)阅读和书写方面的障碍;(3)算术方面的学习障碍。柯克(1983)则将学习障碍分为发育性学习障碍和学业性学习障碍。小学生学习障碍的症状1、感知、思维和语言方面存在障碍学习障碍儿童在感知、思维和语言方面存在明显的障碍,如视觉记忆受损、有空间定向障碍、听觉辨别能力很差、信息加工过程有障碍、缺乏应变能力等。2、在行为、情绪和社会性方面存在障碍学习障碍的儿童通常有这样一些问题,如注意力缺损、活动过度、问题行为、违法犯罪、忧郁、焦虑、控制点不适宜、自我概念较差、自我评价较低、受同伴的欢迎程度较低、社会技能缺损、人际关系不良等等。3、其他方面的问题,如发育迟缓、品行问题等。学习障碍的儿童中有60%的儿童表现为年龄较小。他们开始走路、说话的年龄也较晚,从学前期过渡到学龄期的时间较正常儿童要长。学习障碍产生的原因1、胎儿期、出生前、出生后的轻度脑损伤或轻度脑功能障碍是常见原因。2、遗传—素质假说问题行为儿童的脑电图有异常,其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有与年龄大小不符的成熟延迟。感觉综合失调是儿童学习障碍的重大原因。一些研究者认为遗传可能是学习障碍的一个原因。3、生物学假设有些研究者认为,轻度脑功能失调是中枢神经细胞间信息传递改变的结果。已有不少研究提出,轻度脑功能失调的发病机制即是中枢神经系统之间某种神经递质不足或增加。4、心理与环境假设调查表明,家庭因素、父母对儿童态度、期望及教育方式也是引起儿童学习障碍的一个主要原因。不良的环境因素,可以直接影响儿童学习潜能的发挥。不良的家庭社会因素与学习困难之间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学习障碍儿童的预防和矫治预防措施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避免可能造成损伤的因素。(2)注意儿童的心理健康,培养健康人格。(3)关心儿童的学习,及早提供对障碍儿童的帮助,使他们能跟上班级的学习进度。已有学习障碍的咨询与治疗:(1)提供特殊教育。目前,美国有些特殊教育专家指出,让有学习障碍的儿童在正常班级里学习,同时接收特殊班级的特殊指导的方法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教育有学习障碍儿童的方法。(2)进行行为矫正行为矫正有两个途径:一是应用操作条件反射技术直接改进儿童的学习技能;二是运用操作条件反射技术改善学习障碍儿童有效学习的行为方式。三、小学生心理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一)小学生心理发展中的问题1、注意缺陷障碍多动症的症状多动症的病因多动症的治疗2、情绪障碍过度焦虑强迫症恐怖症3、智力障碍4、品德问题(二)原因分析1、家庭方面的原因父母过高的期望带来的沉重学习负担剥夺了小学生本应快乐的童年。父母对孩子有较高的期望无可厚

1 / 5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