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深圳市老龄产业发展浅析吴方老龄化一般是指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7%。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人口发展的趋势,主要表现在老年人口增长的同时,14岁以下少儿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迅速下降,预计2030年全球老年人口将超过少儿人口,2050年将接近少儿人口一倍。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社会生产水平、经济尚不发达的背景下迎来了人口的老龄化,必将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深刻的变化。大力发展老龄产业是应对、解决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保持我国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是以人为本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一、发达国家老龄产业的现状随着经济增长和科技进步带给人类的是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类的预期寿命大大延长、婴儿出生率急剧下降,发达国家首先迎来了人类史无前例的老龄化社会形态。(一)老龄产业范围广泛、老龄产品种类齐全发达国家的老龄产业,经过数十或近百年的发展,其产品种类日益增多、产业领域日益加宽,现在基本上己经发展成为覆盖面几乎涉及老人一切需求领域的产业体系。在美国,老人玩具公司、老人旅游公司、老年教育中心、2老年康乐组织相继出现。美国的一些老年杂志,如《黄金岁月》、《年过半百》、《现代老年》等应运而生;兜售健康保险的电视广告直接对准老人;许多老年中心和退休社区通过组织跳舞、游戏和手艺活动等让老人获取交流的机会;高校也开始为老年人提供了特殊培训项目,并积极招收老年学生,建造老年生活社区,提供终生学习项目。在日本,20世纪八九十年代,民间人士和企业界进入老龄产业领域,并兴起了许多老龄新行业,东京城内兴起了一个建造收容瘫痪老人的“特殊照顾老人之家”的热潮;专门负责接送瘫痪老人到老人之家医院的汽车公司成立;有些公司专门接送瘫痪老人进浴室还有专门为老人烘干被褥的公司;以吸引中老年顾客在一些大城市,出现了所谓的“家庭租赁公司’,即这些公司向顾客主要对象是老年人出租“家庭”,通过“家庭”,公司可为老人有偿提供所期望的家庭结构、家庭成员和家庭生活环境等。(二)开展“社区照顾”“社区照顾”首先在英国应运而生。社区照顾是“社区内照顾”和“社区照顾”两方面的结合。它即包括由政府、社区甚至市场化的企业等各种非营利和营利的社会服务机构提供的专业服务,也包括由社区内的居民提供的非正式服务。社区照顾旨在通过充分发挥社区照顾中的决定性因素—家庭成员、亲朋好友、邻居及志愿者等“非正规照顾”资源3的积极性,再由“正规照顾”资源中的专业人员通过多样化的服务方案形成对“非正规照顾”的必要补充和支援,从而最终达到老年人社区照顾的目的—“正常化”和积极的老年生活,使受照顾者的权利和尊严得到体现,需求得到满足,价值和人格得到尊重。(三)老年护理保险制度老年护理保险又称长期护理保险,是一种健康保险制度。通过合同约定,当被保险人疾病或衰老而生活无法自理时,入住康复中心或在家接受他人护理时的有关费用由保险人提供补偿。美国、奥地利、德国、日本等国也相继建立了完全独立的法定的保险制度。根据实施主体的不同,老年护理保险可分为社会保险制和商业保险制两大类。前者由政府强制实施,以德国、日本等国为典型代表,后者由商业保险公司自愿办理,以美国为典型代表。二、老龄产业的发展条件分析(一)产业政策环境国家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是带动老龄产业发展的基本和最重要的因素。这是因为,老龄产业的正的外部性、非盈利性与市场性并举的特点,决定了政府在老龄产业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政府的作用和功能就是处理老龄产业中的市场化原则与非盈利性、微利性的矛盾,老龄产业的正的外部性和福利性又决定了政府必须直接增加供给或间接刺激供4给。因此在老龄产业发展中,政府一直作为投资主体之一,只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其作为直接投资主体的地位逐渐为间接主体所代替,但对于一些特殊行业,如民办老人院的政府“公助”模式,有政府出面,再加上慈善机构和社会福利有奖募捐委员会等经过调查后资助那些有需要而没有能力的老人进入老人院,资助的方式可以用社会救助方式。(二)市场经济发展需要长期以来支撑社会保障的政府财政,现在再也无力承担面临大规模扩张的老年保障支出。以90年代中期开始建立的、由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构筑的我国养老保险基金为例,目前已经入不敷出,2000年的基金缺口约为357亿;个人养老保险基金空帐已达1990亿元。本已捉襟见肘的政府财政还需每年多支出千亿元以上的财政资金,以弥补养老保险基金的不足。因此,再依靠政府财力扩大对老龄产业的投入,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样,发展以养老为重要内容的老龄产业,使部分养老功能社会化、产业化,有利于缓解政府财政压力,同时这也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不断满足养老需求的多样化。(三)家庭结构的变化在传统社会里,老人的抚养是子女应尽的责任。但在现代社会里,随着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进入婚育年龄,“一一”的家庭模式即将到来。我国传统的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模5式正受到明显的冲击。另一方面,目前空巢家庭越来越多,许多老人子女不在身边,子女赡养老人往往“有心无力”,需要更多的社会服务机构来代替子女为老人提供生活服务,以及适当的精神照料。然而,社会上的安养和护老设施都十分有限,无法满足老人和老人家庭的需求,所以必须由企业提供。(四)非公有制养老机构运作情况优于国营由于投资主体不同,经营者承受的经济压力不同,经营管理方式、效果也不同,老年人得到的实惠、服务质量也不尽相同。总体上看,国营、集体办的养老机构一般条件较好,但由于经营者经济压力较小,因而竞争意识不强,发展空间不大,有的不仅不能维持自收自支,还要靠政府补贴。而非公有制机构则不同,不少投资者都是倾尽所有,甚至是巨额贷款兴办的,一般服务质量较好,竞争力较强。有些私营的养老机构虽然条件不如国营的好,但收费较低,社会反映好,入住率高,经济效益也不错,一般都能做到收支平衡三、中国老龄产业的现状在我国,据2000年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截止到2000年11月1日,我国65岁以上的人口为8811万人,占总人口的6.96%。另据有关统计资料,来自全国老龄协会最新的一份调查显示,2005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达到1.45亿,占总人口11%的。这些数据表明,我国在6新世纪一开始,就已进入到了老龄化社会,成为老年型国家。而且根据预测,我国在未来二三十年里,60岁及以上人口将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到205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将达到4亿以上,约占总人口的14%以上。与世界其他老年型国家相比,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来势猛、增速快,老年人口数量大、比重高,老龄化地区发展不平衡等特点。(一)为老年服务设施主要以国家和集体投入为主我国现有养老服务、老年文化体育消费基本定位在福利性、公益性的原则上,养老服务设施大部分由国家和集体投资,老年文化体育设施几乎全部由国家投资。有的省市还设有非公有制养老机构。目前,各省市的养老服务的方式和内容己十分广泛,归纳起来,主要有围绕老年人健康护理,日常生活照顾、文化娱乐、终身教育、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以及临终关怀、护理等几个类型。但最贴近老年人,也是最普遍提供的是老年人的医疗保健护理和居家生活服务。(二)非公有制养老机构呈逐渐增多趋势近年来随着社会福利社会化步伐的加快,各地涌现出很多非公有制社会养老机构,这些养老机构的出现有效弥补了国家养老资源的不足,缓解了广大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的需求,在老年福利服务的市场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尽管各省市非公有制养老机构所占比例很小,但调查表明,非公有制养老机构发展呈现明显上升趋势,有的地区己占相当7比例,甚至超过公有制养老机构。如上海市有养老机构467家,其中非公有制投资主体就有122家,占26%。天津市非公有制养老机构发展最快最好,截至2002年底已达231家,床位数达8939张,比上年增长29.7%,占全市养老机构床位数的85.5%。(三)投资经营模式不断创新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己经开始了老年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运作方面的探索,出现了一些新的经营模式。如国营、集体、国办民营、个体、合伙、股份、合资等投资、经营模式。广东省两家民营企业联合其他自然人组成股份公司,采取滚动发展的办法,从600平方米起步,先后投资2个多亿,用5年时间建成了11万平方米的广州寿星大厦,成为集养护托管、娱乐康复和医疗服务为一体,全国最大的非公有制养老机构。目前,该大厦有职工人1100人(其中吸收下岗职工300人),收养老人2200人。有的地方还对国家、集体投入的养老服务机构运作机制进行改革,采用福利性投资、产业化经营的办法,经营者自负盈亏。有的地方还在尝试对国家、集体投入的养老服务机构进行“改制”。鼓励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私营企业和国内外人士投资老龄事业,发展老年产业,满足不断增长的老年群体设施、产品与服务的需求(四)老龄产业发展的典型8经济发达地区己初步形成了社会化和市场化相结合的服务体系。无论从为老服务的内容、方式还是从投资经营模式来看,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开始了老龄产业市场化、产业化方面的探索。特别是在养老服务业上,近几年出现了一些新的经营模式,比如“政府引导主体化、举办单位多元化、资金筹集多样化、城乡联动一体化”的“温州模式”,“在家托老、政府买单”的“上海模式”等上海静安区静安寺街道,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24.25%。老年人口中,31.2%的人与配偶生活在一起,9.2%的人独居。若将独居老人及夫妻两为老人称为“空巢老人”,则这一比例占到四成,有相当部分高龄老人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需要照料,自1999年以来,该街道成立了“老年生活护理援助中心”,现在护工116人,一半为全天工,一半为小时工。服务内容有生活护理、家政服务、精神慰藉三大类22个项目,其中有帮助配膳、喂饭、洗澡、陪送看病、洗衣、聊天、读报、康复锻炼等。类似于这样的服务中心,北京、济南、武汉、成都、长沙、广州、福州、青岛、厦门、昆明等大中城市和沿海城市都有。采取的办法也大致相同,既走有政府扶持、社区单位资助、个人参与的“三位一体”、市场化运作的助老之路,获得投入低、服务面广的积极效果。四、深圳发展老龄产业前景分析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深圳市15至64岁的人口9占了90.39%,65岁以上的人口为78万人。截至2008年,全市60岁以上的户籍老人已经超过13万人。专家预计,到2010年,全市60岁以上的户籍老人将增加到20万以上,再加上超过60万的非户籍老人,深圳的老人数量可能会超过80万。从2007年,深圳养老院市场出现拐点,罗湖、福田等特区内的几家养老院几乎同时出现爆满的现象。2008年,深圳市各养老院的排队等床位的老人达到1000多人。以罗湖区福利中心为例,去年排队高峰时,有600多位老人登记等候。罗湖区福利中心为了缓解“入院难”问题,通过内部挖潜,将两人房、三人房改造成四人房、五人房,终于让部分老人提早入住养老院。他们又通过耐心劝导,将部分老人分流到民营养老院入住。由于一方面深圳的平均年龄将会增大;另一方面,还会有更多的内地老年人“回流”深圳,养老问题深圳必将面对。深圳虽然消费水平高,但内地人在此养老的环境非常之好,深圳作为“旅游式养老”的目的地非常受欢迎。五、深圳发展老龄产业需要解决的问题(一)养老服务设施总量不足,供需矛盾突出老年人对养老、服务需求主要集中在老年设施、护理服务、医疗服务、文化娱乐设施、日常生活用品和生活照料的需求方面。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高龄化发展,入10住养老服务设施的高龄老人的比例会继续增加。而我市目前的养老服务设施总床位仅占老年人口的0.8%,大大低于经济发达国家的5%水平。到2008年末,全市共有社会福利机构30家,床位数2540张,入住人数1990人。其中国营机构28个,民办社会福利机构只有2家,目前,已有5家民办养老机构已批准筹办,预计可增加养老床位1800张。(二)资金来源渠道少,投入资金严重不足近些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发展越来越快,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对老龄事业投入在不断增加,但是人口老龄化发展的速度和老年人不断增长的需求比例要大大快于老龄产业资金投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