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常见文言句式可以分为五种,判断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被动句等,此外还有一些由特殊的常见发语词引起的句子。其中第一大类就是判断句。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者有所否定的句子。(1)最显著的标志就是“……者,……也”。[例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百战百胜,非战之善者也。栗者,民之所种。虢,虞之表也。(2)另一显著表示是“乃”、“为”联系主语和谓语。[例句]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我乃常山赵之龙.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3)用“是”表判断。[例句]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巨是凡人,偏在远郡……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4)用副词“非”“乃”“即”“则”等表判断。对否定判断学生常易忽略,因此要特别注意。[例句]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5)不用语气词,完全由主谓语序来体现。例如:此人力士。刘备天下枭雄.二、省略句所谓省略句就是在一个句子中有某一个成分省略了,省略的条件有承前省、蒙后省、承宾省、对话省,以及概括性省略等。常见的省略的句子成分有:(1)省略主语。[例句]①楚人为食,吴人及之。()奔,()食而从之。(楚国人做好饭,吴国人赶上来了。楚国人跑了,吴国人把饭吃了又跟上去追赶)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宛、瘘、疠……[永州郊野出一种怪蛇,黑色的底上有白色的花纹,它一碰到草木,草木全部死掉,它如果咬了人,人就没法医治。但是人捉到它,把它晒成干肉做药,可以治好麻疯、颈子肿、瘘管、手脚蜷曲(病)……](2)省略谓语。谓语是句中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对话中或不发生误解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特别是动词谓语。[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击鼓,军队的士气高涨,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微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全没有了)[简析]此句属承前省,后两个分句的动词谓语“鼓”承第一个分句的动词谓语省略了。(3)省略介词结构中的介词。常见的是省略介词“于”和“以”。①至则无所用,放之()山下。②项王则受璧,置之()座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简析]①句中“山下”,是表示处所的名词,前面省略了介词“于”。②句中“座上”“地”是表处所的词语,前面都省略了介词“于”。这类的“于”字省略在古汉语里很普遍。(4)省略中心词。中心词是在一个词组中被定语状语修饰的词,古汉语中常有省略中心词的现象。因此,读文言文时,必须注意,以免造成理解上的障碍。[例句]①宫中府中,俱为一体。②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简析]①句中的“宫中府中”就是“宫中之吏”与“丞相府之吏”,省略了中心词“吏”,实际上是定语代替了中心词。②句中的“不毛”,就是“不毛之地”,即不生草木的地方。和判断句不同,省略句是很难找到鲜明的标志的,但是如果我们能够理解每一个词的含义,弄清楚句子的主谓宾,我们就会清楚缺少了什么了。一个完整的句子至少要有主谓,谓语之后如果还有任何修饰词,那么想必就是缺少宾语了.三、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经常前置。否定句就是有否定词“不”“毋”“未”“莫”等的句子。在这类句子中,代词作宾语时,则常常放在动词前面。[例句]①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我(楚国)不得欺骗你(宋国),你(宋国)也不要欺骗我(楚国)]②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小结]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也不用宾语前置这种格式。[例句]①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②未绝鼓音。③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简析]这三个句子都是否定句,由于宾语“二毛”(头发斑白的老人)、“鼓音”“王”都是名词,而不是代词,故不能前置。(2)疑问句中宾语前置疑问句就是包含“何”、“安”“谁”等可以作为宾语的疑问词的句子,在这类句子中,要把作为宾语的疑问词放在动词前,翻译的时候应该先翻译动词。[例句]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微斯人,吾谁与归?(3)用“之”、“是”将宾语提前。这一类宾语前置的特点是在宾语前置的同时,还要在宾语后面用代词“是”或“之”复指一下,“是”或“之”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句]①日居月诸,下土是冒。(太阳呀月亮呀,照耀大地)②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我们的国君(晋惠公)不怜恤自己流亡在外,却忧虑着我们群臣]③秉国之均,四方是维。(掌握国家政权,天下赖你维持)[简析]①句的“下土”是动词“冒”的宾语,为了强调宾语,把宾语提到动词“冒”的前边,在被提前的宾语与动词“冒”之间插进代词“是”表示复指。②句的“亡”是“恤”的宾语,借助代词“之”复指宾语,把宾语提前。③句的“四方是维”就是“维(保护)四方”,此是借助代词“是”复指宾语,使宾语前置。用这种宾语前置的格式时,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上“惟(唯)”,构成“惟(唯)……是……”或“惟(唯)……之……”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就更加明显。[例句]④率师以来,唯敌是求。⑤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⑥父母唯其疾之忧。[简析]“唯敌是求”就是“求敌”;“唯利是视”,就是“视利”;“唯其疾之忧”就是“忧其疾”。用了“唯……是……”和“唯……之……”的格式,宾语在句中的作用就比较突出。现代汉语从古代吸收的成语里有“唯命是听”“唯利是图”等说法,就是这种语法格式的保留。四、定语后置要了解定语后置,可以牢牢抓住集中常见的格式。(1)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例句]①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②五谷者,种之美者也。(五谷是庄稼中的好种)(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表示定语后置。[例句]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②云霞雕色,有喻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云霞绘出色彩,已超过巧妙的画师;草木装饰鲜花,不依靠神奇的绣工)(3)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例句]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例句]①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这四种人(鳏、寡、孤、独),是社会上无依无靠的穷苦人]②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有几人欤?本文我们讲了宾语后置和定语前置的现象,这两种现象都有比较鲜明的标志,善于把握这些标志,可以让我们迅速地判断这两种特殊的文言现象,千万要记住哦!五、被动句古代汉语中表被动的句式主要有四种:(1)用“于”表示被动关系。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例句]王建禽于秦。(齐王建被秦国活捉了。禽,通擒)[简析]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秦”,表示被动。“于”可译为“被”。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王建”是受动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于”。(2)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我虽然想再说一些,但考虑不一定被理解)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我担心被您欺骗而对不起赵国)(3)用“为”表示被动关系。“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例如:①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如果背弃了他所说的话,我死了,妻子儿女也将被杀,对君王您也没有好处)②茅屋为秋风所破(草房被秋风吹坏了)(4)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例如: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简析]“受……于……”表示被动,可译为“被”,“于”引出主动者“人”。这种句式数量较少。六、古文常见句式(1)“如……何”、“奈……何”、“若……何”。这三个句式的意思都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例句]①如太行、王屋何?(如何处理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②奈并累若属何?(把你们一起连累了可怎么办呢?)③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办呢?)(2)“……孰与……”、“……何如……”、“孰若”、“孰如”、“何若”等。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用法相同。[例句]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②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③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备注]“孰与”、“何如”还可以用来询问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择取舍。[例句]④救赵孰与勿救?(救赵与不救赵哪个有利?)⑤惟坐待亡,孰与伐之?(与其坐而待毙,哪如起而进攻他们?)(3)“不亦……乎?”可译为:“不……吗?”,“难道不……吗?”[例句]①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②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4)“何(奚、曷)以(用)……为”“何以为”“何……为”。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还要……干什么呢?”[例句]①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②世方乱,安以富为?③胜自磨剑,人问曰:“何以为?”(磨剑干什么呢?)④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5)“何……之为”。这个格式的意思是“还算得上……”、“还谈得上什么……”、“还说什么……”。[例句]①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还谈得上什么恩惠呢?)②国仇未报,何以家为?③何以名为?臣夫桑下之饿人也?(6)“得无”、“无乃”。“得无”又写作“得毋”、“得微”、“得非”等,意思是“该不会”、“莫不是”、“只怕是”、“岂不是”、“莫非”等。[例句]①得无教我猎虫所耶?②日饮食得无衰乎?③得毋有病乎?“无乃”又写作“毋乃”、“非乃”、“不乃”,意思是“岂不是”、“莫非是”、“恐怕要”等。④求,无乃尔是过欤?(恐怕要责备你吧?)⑤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恐怕不可以吧?)⑥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岂不是晚了点吗?)高中文言课文中的特殊句式(倒装句、省略句)1、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3、秦王不怿,为一击缶4、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5、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6、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7、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8、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9、权以示群下10、亮见权于柴桑11、灌油其中,裹以帷幕12、人马烧溺死者甚众13、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14、今以钟磬置水中15、古之人不余欺也16、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17、私见张良,具告以事18、良问曰:“大王来何操?”19、项王曰:“沛公安在?”20、竖子不足与谋2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2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23、大阉之乱,缙伸而能不易其志者24、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25、皆不可限以时月!26、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27、亦雁荡具体而微者28、王语暴以好乐29、王之好乐甚30、王尝语庄子以好乐31、今王鼓乐于此32、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33、扬州城下,进退不由34、避哨竹林中35、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36、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37、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38、残贼公行,莫之或止39、大命将泛,莫之振救40、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41、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42、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致?43、三岁贯女,莫我肯顾。44、三岁贯女,莫我肯劳。45、三岁贯女,莫我肯德。46、世溷浊而莫余知兮47、带长铗之陆离兮48、冠切云之崔嵬49、令以责之里正